本该不止如此的《天气之子》
新海诚新作《天气之子》上映了。
网上争论不休。但促使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动力并不是单纯某一方的观点,“写得太烂了”或者是“你们根本就没看懂电影里表达了什么”。
上映第一时间看完以后,我的感觉是感情不够深刻。这次的电影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在主线里加入了很多社会元素。打工赚钱、商业企划,甚至黑帮枪械,都和主线剧情——男女主的感情推进有很大关系。所以我在看完的第一时间,认为是这些现实元素破坏了原本电影的节奏,认为是对新领域的掌控度不够才导致的观感不算太好。
但是后来,我回忆了一下看电影时感受到的思路,却越想越奇怪。我认为电影整体的设计虽然不算“神作”,但也是很漂亮的。“都设计出这种思路了,表达应该不成问题才是”。
所以我为了寻求这份不安的答案,去看了电影的小说。
我没有找到答案,反而更加疑惑了。
并不是小说不好。相反,小说比电影要更加圆满。如果是把小说用电影表现出来,绝对配得上如潮的好评。
可是电影本来也是和小说伴生的,本应该是一体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我再仔细看了两遍电影,也没得出结论。
1.电影刚开不久,有一段剧情是:帆高在听见下雨预报后,一个人逆着人流走到船甲板上去看雨,结果被大水冲倒,差点掉下船去,还好被须贺先生一把拉住。
我当时在电影院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觉得这男主很憨,看到大雨的时候一副没见过的样子。
但是小说里表达的是,因为男主是藏着心事偷偷离家出走,在不舒服的二等舱坐得厌倦了以后,终于找到了“将要下雨的甲板”这处没有人的地方,借着这大雨发泄自己的情绪。电影里帆高跳起来发出的那句感叹,并不只是因为看见了大雨。
可我二刷的时候,还是觉得他是在傻乐。
2.那么,这个“心事”是什么呢?帆高离家出走的理由是什么呢?
如果有看过各种解说视频应该知道,是“家暴”。帆高是因为受到父亲的家暴,才决定逃离他的家。在小说里,有关于这个的说明。在描写帆高做的那个“骑自行车追逐光”的梦时,说是“被父亲打过之后为了抵消疼痛”,才拼命地骑车。
而在电影里,这个信息却自始至终没有明说过。暗示的只有一开始帆高脸上的几块创可贴,代表伤口,以及在他的梦里脸上出现的伤痕。
但是这不能说明什么。青春期男生脸上出现伤,可能的原因有很多。也许是什么意气用事打了一架,也许是被同学欺负挂彩,也许只是单纯地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即使帆高在电影里看起来不像是会上头的那种类型,也可能会有“从小被欺负的帆高不小心摔了一跤,被过路的不良同学嘲笑,结果压抑已久的心情爆发出来和人打了一架,家里对他漠不关心”这种剧情出现。
就算后面出现了“家里让我呼吸困难”这个理由,也过于模糊了,还会产生那种“和家里好好沟通不行吗”的想法。
那么,这个“心事”是什么,重要吗?毕竟故事开始的理由,在某些故事里并不算重要。
开始的理由并不重要。但问题是,这个“理由”几乎是从头到尾都在被提起,已经不能只算是“故事开始的理由”了。每个人都在说,“你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啊?”,后面又是都在说“你最好还是回去吧,对所有人都好”、“你至少还有地方可以回”,更别说从帆高到东京以后就因为各种理由(看他可疑、可能有枪、父母发了寻人启事)想找到他然后把他遣送回去的警察了。
而帆高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抗拒,对“不回家”这件事表现出了非凡的决心。在没有明确理由的情况下,很容易让人产生“这孩子怎么这么叛逆”的想法。而观众的这种不满,应该是在他们被警察找到家里而被迫逃亡时,开始展现出来。
“再怎么说,回家面对父母总比面对警察好吧?逃又逃不到哪去,还要拖累阳菜。”——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
在演到他因为被警察追捕而阳菜为了救他祈祷落雷的时候,我甚至还在电影院里听到“能不能把他抓回去啊,这么不懂事,老是惹麻烦”的声音。也可能会有那种“就为了他自己的任性,还有他自己的‘爱’,这么多人都陪着他转,幼稚”的声音。
如果有“家暴”这个理由,这些质疑都会散去,电影里的各种强烈反抗行为也会顺理成章。因为“被打得脸上都是伤”的家暴,不是一个可以“和家里好好沟通”就能立刻解决的级别的问题。这个理由把“回家”这条路堵死了。就算想“借助警察调和家庭矛盾”,也保不齐在警察走后会再挨打,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回去”。
我看完小说再看电影时,心里带上了这个理由看,就觉得帆高的各种反抗行为要合理地多。如果电影里明示这个理由,我相信观众会和帆高站在一起,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指责他。
3.从此处到他们做出“晴天买卖”的中间都没什么问题,和小说差不多。
到了他们第一次接委托“跳蚤市场”的时候,我又感觉有些不对。
在小说里,他们被找去只是“我想说可以讨个吉利”,大叔在他们祈祷了好一会儿不见晴天以后,说“大概弄一弄就可以了”。后来放晴以后说了一句,“就算是碰巧,也太厉害了!”。
但是在我看电影的时候,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我不能精确地记住这一段台词,但感受还是留下来了。
窃窃私语的时候,给我的感觉是“看到了找过来姑且试试”,之后是“你们几个,差不多就回来吧!”,之后是“太厉害了!虽然我觉得碰巧的成分比较多”。
这完全是不一样的。小说版的整体语言都比电影里要温柔地多,我个人感觉电影版里店家给了不少压力。首先,“讨个吉利”是一种感情寄托的方式,是一种祈愿,成不成另说。而“找过来试试”却是有一种强烈的想“成事”的意愿在里面,成与不成很关键。
后一句同样也是。“大概弄一弄”是一种保护,是说“你们要是完成了这个仪式就可以了,不必再站在雨里了”;而“差不多就回来”却是带有些许遗憾的,是说“你们尽力了还是没有放晴那这次就算了”。
最后那句不必说,小说里听起来像是真心开心的夸奖,电影里却是“难以置信”更多。
这两者氛围上的区别也使得之后给的超出预期两万日元给我的感觉有天壤之别。虽然电影和小说对两个理由都有提到,但前一种是承接感情的馈赠,是真的“你很可爱,所以给你多些”,为了安慰阳菜才附加上“晴天和雨天的销售额完全不同”;后一种却让我感觉他说“你很可爱”是因为她祈祷成功才可爱,也许祈祷失败就不可爱了,他是因为“晴天和雨天的销售额完全不同”,能赚到更多的钱所以才开心地给了她更多的钱。
我并不懂日语,所以不能确定地说是不是中间翻译有什么不精确的地方。但是我二刷的时候订错了票订成了国语版的,中文台词并没有使我的感觉有出入。而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小说翻译的时候写成这样了。所以关于这一个场景,还值得商榷。
4.之后他们便开始连续接委托。这一部分的变化也很大。
小说延续了上一个事件的氛围,通过各位委托人的叙述。而电影对这部分进行了大量的简化,简化到基本只剩事件了。
因为幼儿园赛跑在小说里很短,所以二者表现基本相同,所以以下不写。
拍婚纱照的委托。在小说里进行叙述的是新郎,大概意思是“我老婆有点迷信,如果用这种活动让我老婆安心挺不错的,他们价格也合理,就像买个体验,不成也没关系。”最后才是“而且说真的,我还是想看到将来的妻子在晴空下披白纱的样子”。
但在电影里,只有新娘非常急切地说“我真的非常想在晴天穿婚纱!”
流星雨的委托。小说里说,这次流星雨观测是天文社的妹子和社里喜欢的学长最后发展恋爱的活动机会。她是为了这个学长才进的天文社,她不想因为下雨失去这次机会才来做委托的。
但在电影里,就是想看一场流星雨而已。
cosplay的委托。小说里说,妹子描述了一下她打工的工作让她不开心的地方,而cosplay是妹子喜欢了非常非常长时间的爱好,是能让她开心的东西。所以她希望能在晴天笑着和大家拍照。这里也第一次提出了“不只是心情,连身体状况都会因为天气改变”。
但在电影里,只是说“为了这次活动我甚至去黑心公司打工,拜托!”
赛马的委托。小说里对赛马迷进行了一番塑造,表示“赛马是复杂的推理游戏,和乐透不一样,不是靠运气,而是要综合......”,“......只要增加预测的精确度,就能获得一定的胜率......”,最后才提出,“问题是,我喜欢的马很不擅长在雨天比赛。”
但在电影里,就只剩最后一句了,而且我印象里,那个老爷爷还是很气地说了这句话。
之后便是委托成功的反应。
婚纱照:小说里新郎描述了一下他自己的感觉,“没错,只有我们周围在放晴。和全部放晴的景色比起来更美,只有雨水帷幕的内侧闪耀着阳光。”“怎么说呢?在晴空天下,同样的笑脸会有不同的光辉。我看到穿新娘礼服的她,想到自己今后要和这么美的人共度人生,就觉得很感动。”“她开价3400日元未免太便宜了,我实际上付了5000日元。我们太高兴了,还跟扮演晴天娃娃的孩子拍了三个人的纪念照”。
但在电影里,能看见的只有最后拍照与给钱的情节。
流星雨:小说里妹子描述了一下她与学长恋爱时的场景。
但在电影里,只是一带而过的画面,与学生看到流星雨的惊叹。
cosplay:小说里妹子说,晴天让她感觉元气满满,还送给阳菜她一大早就去排队买的稀有本子。
电影里差距不算太大,是妹子拍照以及除了给钱还给了本子的情节。
赛马:小说里说,赛马迷不急着把赢来的马券换钱,而是在过期之前先供奉在神坛上。他还思考了一些关于感情的东西,最后说,“所以说,我猜那个女生的能力,大概类似接收每个人的想法,再将其传递给世界吧。”
但在电影里,就只有“马赢了”和“给了很多钱”这两个情节。
之后便是单独拿出来的更大的委托,烟花大会。
帆高和负责人一起坐电梯。在帆高问道“这么大的活动,竟然要依赖晴女......”小说里是这么说的:“不是这样的。我们并没有把活动的成功与否全赌在晴女身上。你们完全不需要感到压力。”“对于我们来说,下雨是每年要担心的事,实际上也因为下雨被迫延期。这点是不能勉强的,只是今年情况有点夸张。”“即使要延期,但天气预报到月底之前都是雨天。这种情况下,不论是巫术或求神都可以,总会想要试试吧?”
而且在祈祷成功以后,说了“我们获得特别优待,直接在顶楼欣赏烟火”。
但在电影里,说的是“我们的活动不能延期!”,在顶楼的理由也没有特别说明。
这些全部的不同,当然很重要。做一个总结,便是小说部分涉及“人的感情”要更多,要更温柔,而电影也许是受限而只有主要事件,也给阳菜了很大压力。
区别太大了。给我的感觉,在看小说的时候,人们对于晴天的需要放入了自己的真心实意,也在感染我。而在看电影的时候,人们只是因为自己“想要”而已。
说句不好听的,小说里的支点是“感情”,而电影里表现得偏向“欲望”了。“感情”是非此不可,而“欲望”的机会却还有很多,这次不行还有下次。
其中赛马迷的对比给我的感觉最为强烈。一刷的时候,我看他就很不爽,“帮着赌钱不太好吧,还拿别人这么多钱”,而在小说里他却是真正对赛马有爱好的人,不像电影里就是个赌棍。还是他说出了“阳菜连接世界的感情”这种关键的话。
那么,这样的设计合理吗?这种区别关键吗?
我认为单看这一部分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我在一刷的时候没感觉到不妥,毕竟世人各种各样,作品里也允许不是那么好的人出现。后来再看,这部分在电影里承接前面的故事也没问题。
本来这样其实也可以,但是在屋顶看烟花的时候,阳菜说出了标志着与帆高关系更进一步的台词。
“我很喜欢。”“我很喜欢晴女这份工作,好像终于了解到了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看到大家因为晴天露出了笑容,似乎把大家的感情都连接起来了,我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很开心”(这句记不清具体的说法了,因为小说里没有,但我对电影里这句话印象深刻。)“所以谢谢你,帆高。”
重点在于那句我记不清具体说法的话。那句话的意思是“因为晴天所以大家的感情更好了”之类的。这几句台词的基础是他们之前做的委托中所表现出的感情,但在电影里委托只是一个个为了赚钱而依次完成的“事件”而已,一手交钱一手办事的那种。我没有体会到小说里帮人完成愿望所迸发出来感情。
当人的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也是会真心地笑的。可是,这和与时间交织的感情比起来,不在一个量级上。
所以,我当时觉得阳菜说这句话是无法支撑的。那么,他们俩之间的感情也会缺少支点。
如果按原来那样写,“世界上的外人”便是一个偏负面的群体形象了,发展也许会不太一样。但电影却依然按照小说里想表现的那样描述,我认为这里感情有些脱节,路人的感情缺失影响还是很大的。
我也明白在电影里说不了太多具体的事情但是小说可以,但是我认为这部分是很重要的,如果像电影里这么处理,和小说里表达出来的就差很多了。
5.之后去泷家的委托电影与小说基本相同。这在电影里是一个充满感情的委托,可是这次都在表白以后了,而且和释放阳菜自身的感情有些关系。如果承接的是小说,那么这就是在一向温柔的基础上,将感情导向偏向了阳菜自己一些。这当然代表着增进感情。可是在电影里,也会变得没有基础,让我觉得有些奇怪。
另外,在小说里也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就是他们在烟火大会成名之后委托纷至沓来,服务器被迫关闭。“关闭前寄来的大量委托几乎都是冷嘲热讽的内容。”
我认为这句话是阳菜“累了”的一部分原因。我倾向于如她所说,她喜欢实现别人的心愿,所以以自己渐渐变透明为代价,不断地祈祷。这部分压力,会让她不开心。这也是小说里出现不多的刺人的地方。
6.到他们被警察上门调查,须贺和帆高在车里见面的时候,小说的描写也更具体。须贺对帆高说“别来我家”的理由的时候,说了很多他自己的处境。“我在老婆过世后,一度成了废人。当时女儿被我老婆的双亲夺走监护权,现在我正与他们交涉。为了顺利接回女儿,收入和社会评价都很重要。现在是很敏感的时期,抱歉。”
电影里只有“我最近在想接回女儿。现在是特殊时期,抱歉”。
这理由很重要么?
我认为这更加真诚,也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电影里那句短句相对来说就像只是需要交待一个理由。
7.在酒店最后夜谈的时候,阳菜说她已经发现祈祷会使身体透明时,小说里有一句帆高的心理,“我为什么没有发现?她隔着手掌仰望天空的时候,表情是那么悲伤。或者我其实已经发现了,只是假装没看到?”
我想这也许会是一个很有冲击力的画面,但我在电影里没有看见有这句的表现。
8.阳菜消失前再次强调了一遍,“每次制造出晴天就多了某个人的笑容,让我很开心,所以我才选择继续当晴女。这不是任何人的责任,而是我自己的选择。”“即使发现已经到了没有退路的地方——但是遇见你真的很幸福。如果没有遇见你,我不会像现在这么爱自己,或是爱这个世界。
9.在凪说梦见姐姐飞上天的时候,画面一闪便是阳菜飞上天的画面。但我看了小说才知道,那是说“帆高也梦见了同样的场景所以突然想起来”。
这手法在须贺和他女儿通电话的时候也用了。他女儿说昨晚梦见阳菜,须贺先生震惊了一下,便也现出刚才那个画面。
我认为这交待得不是很清楚。如果有一句“我也......”就可以让我领会到,可是没有。当时我在电影院里还以为是什么想象之类的,毕竟他们都是知情人,知道阳菜可能会消失。
而且,“给许多人同时留下一个梦”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法,象征着不切实际的却又发生了的现实。“梦”本来是虚无缥缈的,但有数个人同时加成,便会被认为是真实的,是一种传达。
所以帆高才在捡到天上掉的戒指以后,说“是阳菜换来了这片晴空!可是大家什么都不知道,像傻瓜似的高兴......”
10.在须贺先生接女儿电话的时候,小说里也有一段他的描写。
“没错,我做了同样的梦,梦见晴女从有鸟居的大楼屋顶升天的景象。接着忽然想到也许全东京的人都做了同样的梦。每个人在内心深处,或许都知道这片晴空是牺牲某个地方的某个人换来的。”“我用沙哑的声音这么说,但脑子里却像拿原子笔用力写下那样想道,不可能会有那种事”。
这一段当然也很重要。这是须贺先生动摇又坚持不相信的桥段,和后面废弃大楼他的举动衔接在了一起。意识到这是阳菜牺牲带来的却又“不肯相信”,是很重要的状态转变。我认为电影里并没有强调这“不肯相信”的部分,只提到他动摇的部分。所以在大楼里一见面就劝帆高回家,还是稍微有点违和。
11.小说里还提到,夏美小姐同样也做了那个梦,但是电影里没有说。
12.在帆高跑铁轨的时候,小说里提到围观群众“大家朝我举起手机。他们在笑,在嘲笑我。”“我边跑边想,大家明明都知道——大家明明都践踏着别的东西而活,明明依赖别人的牺牲才能生活下去,明明就是拿阳菜来换取晴空。”“而我也一样。”
这一段内心戏里,前面的“所有人做了同一个梦”的说明就很重要了。这一段不光是表明帆高后悔,而是在强调“而我也一样”。
但电影里没有表露帆高的想法。
同样小说之后有帆高的独白,“当时为什么我要回答‘嗯’?”,“为什么没有告诉她,我根本不在乎天气?”“为什么没有说,‘不论是晴天或雨天,只要有你在就行了’?”,“为了你——我还能做些什么?”
电影里也没有。感情线条就会弱一些。
在一刷的时候,我个人感觉,帆高去救阳菜的时候内疚占有更大的比例,是“因为我让她去赚钱所以才变成这样”,而不是想表达出的“是因为我让她承载了太多本不应该她来承担的别人的情感”,也就不能衔接到他对阳菜的感情了。
13.电影里拿枪开枪这情节实际上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在电影的层层感情不足的情况下,他放弃人生想救回阳菜的举动显得有些笨拙。我在读过小说,用小说的叙事看那部分的时候,能看出少年由爱支撑着的,做出选择的勇气,之后的爆发也变得感染力十足。那时的观感,不比看《你的名字》时,三叶忘了泷的名字,跌倒时想从手中回忆起什么,却看见“喜欢你”这几个字差。
因为其他人假装不知道。
因为我不去,她就会永远消失。
因为我喜欢她。
所以这种感情才能感动须贺先生。
但在一刷的时候,就只是觉得他太莽了。
另外,夏美小姐的相关情况在电影里介绍得很少,所以形象也相对单薄。
其他部分,男女主的前期对白有点少,认识以后就在阳菜家做饭的时候聊了两句,后面在泷家里的时候也是各聊各的,帆高在想生日礼物,阳菜在跳魂火。
如果把这些渲染都在电影里表现得更多些,配上本就顶级的画质音乐配音,以及出色的想象、人设、感情,会非常浪漫。
新海诚并不是掌控不了这些新元素,相反他在小说里安排得很合适。但在电影里的表现,不尽人意。在我看来,因为“小说与电影媒介的不同”所以放弃的东西,有点太多了。
不能奢求每一个观影者都看过小说。如果只能靠脑补来体会电影应该表现出的东西,也太让人难受了。
明明我知道它本来该是什么更好的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