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乡土中国》读后感粗糙版写作记录

2020-07-04 13:26 作者:何如天性凉薄  | 我要投稿

本书作者是费孝通,生卒年月是1910年11月2日至2005年4月24日。他是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更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介绍了一个带“土性”的中国, 提出了“差序格局”等概念,对中国的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乡土中国》提出的社会学本土化、文化自觉的观点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乡土中国》这本书先是提出中国社会总体上具有乡土本色,之后再从这个总体特点出发,对中国社会基本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结构清晰的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是非常值得去阅读的。这本书可以让你从另一种角度去全新的认识这个世界。

文字下乡那一节让我明白了,农村人其实不应该因为自己文盲而感觉低人一等。因为, 只是在乡村中并不需要运用文字而已。作者还拿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下课出去玩乐时,不同反应的例子做对比,强调了这一观点。农村的孩子运动神经发达,可以很容易抓到小虫子,但是,城里的孩子,或者是因为怕弄脏自己的衣服,或者是其他的条件导致。并没有农村孩子那样的灵活。 也往往抓不到他们要抓的东西。而城里孩子在上课时却往往显得比农村孩子。学的要更快一些,也更容易跟上课堂的内容。但是农村孩子上课就会昏昏欲睡,往往会跟不上课堂的进度。但这并不代表着农村的孩子就是不聪明的。就是愚钝的。只不过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他们所处的环境导致了他们对于一件事物的反应而已。

看完了书里的这段内容,也让我明白了城里的人不应该自诩是城里人懂得很多的文字和知识也懂得在城市里的那些规则和生活方式就说乡下人是土包子,是文盲。 因为如果一个城里人来到了乡下,也是不如乡下人的,因为乡下人懂得。植物的栽种方法以及能认清各种种植的作物。和如何在乡村生活的方法。而如果城里人来到了乡下,反而就不懂这些。因为乡下人没有接触过城市里的生活,所以自然是不懂得城市里的那些规则,比如说红绿灯,比如说如何坐地铁坐客车等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没有什么好互相瞧不起的。书中原话是乡下人与城里人知识结构不尽相同,易产生乡下人“愚”的误解。

乡下多文盲”与熟人社会下运用“特殊语言”比文字间接表意更有效有关。面对面能解决的事不必诉诸文字。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


“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乡土中国》读后感粗糙版写作记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