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五代十国人物志 后梁—李振

2023-06-22 22:15 作者:酒酿花生米儿  | 我要投稿

李振

《新五代史·卷四十三·列传三十一·

杂传

五》李振篇(

归入杂传有暗贬之义

李振(?—923年),后梁朱温的谋臣,唐朝司空李抱真曾孙,曾鼓动朱温在唐天祐二年(905年)诛杀唐朝大臣,酿成“白马驿之祸”。唐天佑四年(907年)四月,朱温废唐哀帝李柷,建立后梁。

在后梁,李振为朝中重要大臣,官居显位。后梁灭亡后,李振与其家人被后唐庄宗李存勖处死。

李振,字兴绪,其祖抱真,唐潞州节度使。振为唐金吾卫将军,拜台州刺史。盗起浙东,不果行,乃西归。

李振字兴绪,他的祖父李抱真,任唐潞州节度使。李振任唐金吾卫将军,被授予台州刺史。盗贼在浙东兴起,李振未能完成前行,于是向西归去。

过梁,以策干太祖,太祖留之。太祖兼领郓州,表振节度副使。

李振经过梁,用计策求见梁太祖,梁太祖留下他。梁太祖兼领郓州,上表奏李振为节度副使。

振奏事长安,舍梁邸。宦官刘季述谋废昭宗,遣其侄希正因梁邸吏程岩见振曰:“今主上严急,诛杀不辜,中尉惧及祸,将行废立,请与诸邸吏协力以定中外,如何?”

李振到长安上奏事情,住在梁王的官邸。宦官刘季述策谋废黜唐昭宗,派他的侄子刘希正通过梁王府邸官吏程岩见李振说:“如今主上严酷急噪,诛杀无辜的人,中尉害怕遭受灾祸,将要做废立大事,请求你和各位王府官吏同心协力安定内外,怎么样?”

振骇然曰:“百岁奴事三岁主,而敢尔邪!今梁王百万之师,方仗大义尊天子,君等无为此不祥也!”

李振惊骇地说:“百岁奴仆(也要)事奉三岁的主人,你们敢这样做吗!如今梁王拥有百万军队,正依仗大义尊奉天子, 你们这些人不要做这种不吉利(不善)的事! ”

振还,季述卒与岩等废昭宗,幽之东宫,号太上皇,立皇太子裕为天子。是时,太祖用兵在邢、洺间,季述诈为太上皇诰告太祖,太祖犹豫,未知所为,振曰:“夫竖刁、伊戾之乱,所以为霸者资也。今阉宦作乱,天子危辱,此王仗义立功之时。 ”

李振返回,刘季述最终和程岩等人废黜唐昭宗,把他囚禁在东宫,称为太上皇,立皇太子李裕为天子。这时,梁太祖在邢、洺二州间用兵,刘季述伪造太上皇的制诰告知梁太祖,梁太祖犹豫不决,不知怎么做,李振说:“竖刁、伊 戾作乱,成为想称霸的人的依托。如今阉宦作乱,天子危急受屈辱,这是你仗义立功的时机。 ”

太祖大悟,乃囚季述使者,遣振诣京师见崔胤,谋出昭宗。昭宗返正,太祖大喜,执振手曰:“卿谋得之矣!”

梁太祖恍然大悟,于是拘囚刘季述的使臣,派李振到京师见崔胤,商量救出唐昭宗。唐昭宗 复位,梁太祖十分高兴,握着李振的手说:“你的计谋成功了!”

王师范以青州降梁,遣振往代师范,师范疑惧,不知所为,振曰:“独不闻汉张绣乎绣与曹公为敌然不归袁绍而归曹公者知其志大不以私仇杀人也今梁王方欲成大事岂以故怨害忠臣乎?”师范洗然自释,乃西归梁。

王师范在青州向梁投降,派李振去替代王师范,王师范怀疑畏惧,不知所措,李振说: “难道不知道汉代的张绣吗?张绣和曹公为敌, 但却不归附袁绍而归附曹公, 是因为他知道 曹公的志向远大,不因私仇杀人。现在梁王正想成就大事业,难道会因过去的恩怨残害忠臣 吗?”王师范的疑虑了然自解,于是向西归梁。

昭宗迁洛,振往来京师,朝臣皆仄目,振视之若无人。有所小怒,必加谴谪。故振一至京师,朝廷必有贬降。时人目振为鸱枭。太祖之弑昭宗也,遣振至京师与朱友恭、氏叔琮谋之。昭宗崩,太祖问振所以待友恭等宜如何?振曰:“昔晋司马氏杀魏君而诛成济,不然,何以塞天下口?”太祖乃归罪友恭等而杀之。

唐昭宗迁到洛阳,李振往来于京师,朝臣们都对他侧目而视,李振见了他们就像无人一 样。稍有所怒,必定加以谴责贬斥。因此李振一到京师,朝廷就必定有贬降官吏的事。当时 人把李振看作是鸱枭。 梁太祖杀唐昭宗,派李振到京师和朱友恭、氏叔琮商量。唐昭宗死,梁太祖问李振应当怎样对待朱友恭等人?李振说:“过去晋朝司马氏杀魏的君主,同时杀掉成济,不这样,拿什么堵住天下人的嘴?”梁太祖于是归罪朱友恭等人而把他们杀了。

振尝举进士咸通、乾符中,连不中,尤愤唐公卿,及裴枢等七人赐死白马驿,振谓太祖曰:“此辈尝自言清流,可投之河,使为浊流也。”太祖笑而从之。

李振曾在咸通、乾符年间举进士,连续考试不中,尤其愤恨唐的公卿,等到裴枢等七人 在白马驿被赐死时,李振对梁太祖说:“这些人曾自称清流,可以把他们扔到黄河中,让他 们变成浊流。”梁太祖笑着听从了。

秘密刺杀了唐昭宗。立昭宣帝(唐哀帝),并且控制了唐朝政权、缢杀王子、罢免朝臣、杀尽臣子。

白马驿之祸是李振参与谋划的惊世骇俗的政变,是对唐朝旧臣的一次较彻底的清除,唐朝政府的势力基本被扫除。也因此结束了绵延多年的唐朝官僚集团的党争。这次事件实际上扫除了他篡位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当朝臣大夫们的尸体在浑浊的黄河水中随波浮沉的时候,帝国的一切道德准则、礼法规范也随之而被埋葬,帝国本身便再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了。

李振亦言于朱全忠曰:“朝廷所以不理,良由衣冠浮薄之徒紊乱纲纪;且王欲图大事,此曹皆朝廷难制者也,不若尽去之。”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八十一)

《旧五代史》云

:李振“乃谓太祖曰:‘此辈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

可见众多史书(不止《新五代史》)都指向这是李振作为失意文人的报复。

太祖即位,累迁户部尚书。友珪时,以振代敬翔为崇政院使。庄宗灭梁入汴,振谒见郭崇韬,崇韬曰:“人言李振一代奇才,吾今见之,乃常人尔!”已而伏诛。

梁太祖登位,累官迁户部尚书。朱友珪时,以李振代敬翔任崇政院使。唐庄宗灭梁入汴 梁, 李振拜见郭崇韬, 郭崇韬说: “人称李振是一代奇才, 我今天见了, 不过是普通人罢了! ” 不久依法被诛。 我们看看旧五代怎么写李振结局的:

末帝即位,赵、张二族用事,遂为所间,谋猷献替,多不见从,振每称疾避事。龙德末,闲居私第将期矣,晋主入汴,振谒见首罪,郭崇韬指振谓人曰:“人言李振乃一代奇才,吾今见之,乃常人耳!”会段凝等疏梁氏权要之臣,振与敬翔等同日族诛。

《旧五代史梁书李振传》

面对这样的两人,薛居正也点评道:

史臣曰:敬翔、李振,始辅霸图,终成帝业。及国之亡也,一则殒命以明节,一则视息以偷生,以此较之,翔为优矣。振始有浊流之言,终取赤族之祸,报应之事,固以昭然。

《旧五代史》薛居正编纂

李振作为后梁重臣、也为国家屡次出谋划策,理应划为梁臣传。可却划入杂传,这很难说不是暗讽之举。 两人的对比也是史学家们忠义廉耻观的侧面反应。

李振和敬翔一样。作为一名被科举阻塞进阶道路的落地秀才,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才华,成就了功绩,但又与敬翔不一样的。就像性格各异的两人同向而行在一个分岔路口后迎来了不同结局。

五代十国人物志 后梁—李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