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有七次脱单的可能
我曾有七次脱单的可能
就我所现有的有限的样本范围,也通过对周围同学或同事的观察,再反观和对照自己的恋爱经历和相亲史,发现,曾有至少七次脱单的可能摆在我的面前,很多我都没有珍惜,如今想起来有些后悔莫及。
第一次是高三毕业前。虽然说早恋在当时是带电的高压线,但和同学、同桌的相处中,总有那一两个会让心中会升起欢喜的人,或是篮球场上的身姿或是会几种方法解一道数学题亦或是浑身的少年感,而那些都是情窦初开的花季雨季里最美丽的故事。周围有三四个同学都是和初高中同学结婚,那种彼此熟悉、经历青春年少、从校服到婚纱的爱情真的让人很羡慕。可惜,幸福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第二次是大一上架学妹期。刚升入大学时一切都是新鲜的,这时候的学长作为过来人,传授经验讲方法,成了我们心目中蛮崇拜的偶像,虽然有防火防盗防学长的段子,但对大一的学妹来讲,有学长照顾是一件好事情。相比高中时谈恋爱的禁忌,大学里谈恋爱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大一参加不少社团,通过社团活动也会认识很多新的朋友和伙伴。刚上架的学妹要么是和同级生在一起了,要么和学长在一起了,虽然不排除有的是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但还是有不少青春故事最后有了不错的结局。
第三次是大二大三想谈恋爱期。想谈恋爱,多半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寝室六个人里五个人都恋爱了,就你没对象时,看着别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难免会有点小向往。而且在经历了大一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和过渡期后,在成为老油条的学长学姐后,在对挂科免疫后、对考试打小抄方法熟稔后,毕业看似还遥遥无期时,除了学业外,恋爱大过了天。虽然此时谈恋爱相对大一时不再青涩和纯粹,但确实也成为了青春里的一段往事。
第四次是研一入学时。在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认识新的同学,拥有新的故事。只是相对大一时因为被高中压抑的情感爆发不同,研究生时期的恋爱更多了认真的考虑,毕竟那四年里我们都长大了,从18、19岁到23、24岁,我们不同程度上也经历了一些故事,知道天真做少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愿再把深情错付成伤。这个时期对于爱情的考量,多了对年龄的考量和未来前程的思考。
第五次是参加工作后鲜肉期。刚参加工作的小鲜肉一到单位就会被单位里的阿姨大姐四处张罗着给介绍对象,刚工作时多少还会保持学生的心态,也没有在相亲市场上混迹太久挑花眼。这个时候脱单的效率和大一时差不多一样快,周围不少人都是和刚工作没多久(小于等于两年)时认识的相亲对象谈了恋爱结了婚,也有同一批进来的在培训中看对眼自由恋爱的。这时是工作后感情最为纯粹的一段时期,一方面保持了学生时代最后的纯情,另一方面也有了社会人的踏实和责任,同时刚工作时有大批大量的未婚未育的同龄人,也拥有足够的相亲对象可供选择。
第六次是25岁左右黄金择偶期。虽然这个时候相亲对象不如刚参加工作时的范围广,但科学家有研究证明25岁时人类的大脑发育完成诚不欺我,通过一两年的相亲或者失败的恋爱,对于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对象、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脾气和棱角也被生活和工作打磨的圆润起来,对于爱情和婚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整个人是一种轻熟的状态,而在小城市27、28结婚,30岁前生孩子的共识下,25岁前后着实是脱单的黄金期,大家都以结婚为目的的相亲、恋爱。
第七是30岁左右巨想结婚期。在华丽丽的错过了黄金择偶期后,在看到周围同龄人纷纷开始结婚生子时,哪怕你自己能做到不受同辈压力的影响继续在自己的时区按自己节奏自个过自个时,你爸妈是肯定坐不住了,逼婚、相亲、被唠叨成了剩女生活里的日常。而所谓的剩女,说不想结婚肯定是骗人的,说不曾期待那人来肯定也是骗自己的。而那些30岁前没有成功出嫁的姐姐们,很多现在依旧单身,她们多数已经佛系的看待婚姻不再对爱情、对那人有所期待了。
我在独自等待
献给从我身边溜走的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