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设计模式_

2023-03-26 03:02 作者:スレーブ_スレイヤー  | 我要投稿

能否提取出一种通用的方法,用来对抗任何不确定带来的焦虑与恐惧呢? 这很重要,我难以保持自己的步调,难以维持脑子里的标准,因为基础架构不够牢固。 我有很多开发完成以后就再也没碰过的项目,根本原因是没有使用设计模式,后续的修改与添加是不可能的。 用上MVVM设计模式以后,我可以做到以商业级软件的标准维护自己的项目了。 如果我自身也是一个需要维护,需要不断修改代码,添加功能,解耦的项目呢? 我的底层架构设计极度拉胯,才是我现在难以添加新功能的原因,我对这种拉胯的设计有本能的感知与抵触。 Ti作为主要功能,是我用着最舒服,也应该最多使用的功能。然而事实是我更多在使用Fi,甚至本能地用Fi去干Ti的事,比如算法。 我其实没用Ti在做算法,更多是把算法当作演绎的媒介,而驱动演绎的是Fi,我在宣扬某种价值观,为了宣扬价值观才学算法。 原因是我不想被认为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因为我的语文成绩曾经很好,因为很久以前周围的人更喜欢使用Fi的我。 可它们不会给我一分钱,也不会解决我的问题,甚至没办法成为一点点小小的安慰。 这是一场我单方面被剥削的交易。嫌だなあ、そういうの。そのままじゃ一生自由に成れない、それでもいいのか? いや。良くないって決まってるでしょう。 这是第一个解耦点,学术问题应该用纯Ti去理解。这不会无聊,而是有趣的起点。 Ne让我收集了好多信息,但几乎没有有用的,只有一堆无聊的主观输出。我应该主动去收集信息,对于那些毫无信息量的吹水,必须屏蔽,应该主动对自己有兴趣的人,有兴趣的话题进行追问。 前者是开一个子线程,使用一个死循环去监控某一个变量的值;后者是类似回调,观察者模式的设计,只有变量的值改变以后,才会触发信息收集,访问变量的值。 看上去前者主动,后者被动,实际上后者的实现肯定也有用到死循环,不同的是后者的实现对使用方(表意识)是屏蔽的,它运行在背后(潜意识),而前者全在表意识进行。 结论就是,被动接受垃圾信息的设计必须要改,效率差,消耗高,还总是会把没用的信息写进记忆…… 首先是推荐算法,尽管有推荐到有用的东西,但99.9%的情况下只是浪费脑力。 而且我说过,这一层依赖不必要,我真的想了解点什么可以自己去看,学术方面有书籍,论文,社会方面我可以自己走过去看,而不是通过有明显主观意图的镜头。 我不会再继续被驯化了,B站就只是当网盘+博客+听歌软件用的,不知道从哪天开始也被塞上了奶嘴。 其次是现实,没有兴趣的话就直接塞上耳机听歌,多数情况下不会被动接收到有用信息的,真不用担心错过什么。 然后是另一个层面的话题。 把投影放在未来的自己身上。心理咨询的原理是,病人在潜意识里把咨询师当成了某个亲近的人,而我把咨询师当同行,你诊断我?是我诊断你。 但人实际是渴求亲密关系的,只是…… 我惊喜地发现我能愉快地跟过去以及未来的自己玩,比跟牛马一起玩开心的多。 而且时间的概念渐渐模糊,更不会有焦虑。很奇妙的感觉,但很难抓住,可能会被当成精神病,但这就是我想要的。 这个虚无的话题先放一边。 我的焦虑来源是收集了过多的无效信息,ChatGPT就算开放插件功能也跟我没关系,我暂时不会进入AI行业,而且要基于GPT开发自己的产品并盈利也很遥远,现在再多想法都只会带来后悔与焦虑,我缺少的东西太多了。 包括别人怎么看我,这也是无效信息,但这里的问题比较复杂: 实际上没有人可以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如果真的做到了,那其实也已经跟死了没区别。 人必须基于别人脑子里的自己才能存在。 承认这一点,然后成为别人脑子里最奇怪,最让人讨厌,最无聊的那个吧。 如果有一个人永远都认为我是英雄,那我可以当其它所有人眼中的傻子,败类,反派。 至少第二天的自己会认为没有在意别人看法的我是英雄,至少未来还回再次见到

设计模式_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