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本联合舰队(2)—大和级战列舰

2020-05-23 12:42 作者:白露贰番艦  | 我要投稿

     1934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对日本等国来说已形同虚设。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条约》意味的20年和平,终于要到期。在人类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战败国卷土重来。当法西斯和帝国主义兴起的时候,英国、美国等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博弈。

     自20世纪30年代初就已经跻身世界海军强国之列的日本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国海军和英国海军挑战。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1935年,伦敦海军会议召开,日本极力争取扩大自己的海军力量,但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对。1936年,日本拒绝在《伦敦海军条约》上签字,并退出裁军会议。1936年6月日本再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日本海军部认为,美国海军实行大舰巨炮战略,要依靠战列舰才能取得对美作战胜利。为确保在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的优势,开战初期即须消灭美远东海上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赖以活动的基地,进而歼灭由美本土前来增援的舰队。为此,日海军部选择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并组建以巨型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确保小笠原群岛一线成为可靠的海上屏障。从上述作战指导思想出发,日本海军部抓住1936年开始的无军备限制的时期,投入海军军备竞赛。日本海军部认为,在战斗舰艇的数量方面,无法与美国海军抗衡,因而决心集中力量建造巨型战列舰,以单艘战列舰的更大吨位、更强火炮和更厚装甲的质量优势来抵消美海军数量上的优势。

     日本将最好的技术应用于大和级战列舰,计划的标准排水量为64000吨,实际建成是的排水量是65000吨,满载排水量72810吨。其中舰壳20212吨,装甲21266吨,防御板1629吨,武器系统11611吨,主机设备5300吨,舾装1756吨,固定设备417吨,非固定设备641吨,重油4210吨,润滑油61吨,轻质油48吨等,合计排水量高达69100吨。1938年3月29日,大和级二号舰武藏号在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开工 。1941年12月16日,大和号战列舰竣工并正式编入日本联合舰队,建造历时4年10个月,造价1780亿日元。1940年5月4日大和级战列舰三号舰信浓号由横须贺海军船厂开工建造,1941年12月暂停,改建为航空母舰。

     1944年1月至4月12日,大和号战列舰在吴海军工厂进行第一次改装,将两舷的155毫米副炮撤去,加装了一层高射炮加班,在其上新设6座89式高射炮,每舷3座,使得127毫米高射炮的数量增加到12座双联装炮,共计24门,是日本海军装备高射炮最多的战舰。25毫米机关炮数量也大幅增加,达到24座三联装炮和26座单装炮,总数达到98门。1944年11月24日至12月30日,在莱特湾海战中战损的大和号战列舰在吴工厂修复时又实施了第二次防空武备强化大改装,重点是增加了25毫米机关炮的数量。改装完成后,该舰共有24门127毫米高射炮和162门25毫米机关炮,成为海上机动防空堡垒。

大和号战列舰俯视与右侧视图

     大和级战列舰首次采用了球鼻艏舰型,且在球鼻艏里加装上了听音器;该级舰舰首呈半圆形前斜,在以往军舰上未出现过,很多在英美还处于试验阶段,显示了日本在造船领域的先进。由于主机功率并不高,所以日本为了提高动力的利用效率,设计了40种船模进行论证,最终确定的是球鼻型船艏。大和级战列舰舰艏水线以上部分明显向外前倾,舰艏前端成半圆形,其两舷大幅度外张,借以减少舰艏上浪。舰艏水线以下部分采用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线下约3米处,和尖削型舰艏相比,这种新构型可以减少8%的兴波阻力,同时还减少了约3米的水线,从而节省了30吨左右的排水量。在球鼻艏内装有水下听音器,可以探测敌方潜艇的活动。大和级战列舰舰艏内侧的细腰部呈内凹的弧形,其减阻性能更为优良。

     大和级战列舰的舰桥高达45米(从龙骨处算起),在其顶部装有主炮观测所内置九八式方位盘和15米大型测距仪,向下依次为防空指挥所、昼战舰桥、作战室、舰长休息室、罗经舰桥、第二海图室和司令塔,在舰桥内部装有直通式电梯。大和舰舰桥侧面积310平方米,正面面积却只有159平方米,仅相当于侧面积的一半,其迎风阻力比较小。日本一改以往的战列舰桥建筑的异常高大复杂、易被识别发现的缺点,优化舰桥采用了二重筒状结构,减少对外开口使整个舰桥指挥部的结构更加紧凑紧密,减少了火炮冲击波的影响。

     大和级战列舰前甲板内侧的细腰部位呈曲线状,舰身较宽。在海上战列舰舰体的稳定性对主炮射击精度影响大,而舰体粗短的大和级战列舰无疑拥有着更好的纵向稳定性。大和级战列舰上的改进,很多都被后续世界大型军舰、航母沿用大和级战列舰舰体长宽比设计成6.76:1,为主炮射击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并尽可能缩短了重装甲覆盖的面积,为了提高航行机动能力,舰艉处安装有前后配置的半平衡舵,其主舵面积为46平方米,副舵面积为16.5平方米,两舵之间距离15米,副舵对主舵起辅助作用。一般来说,两舵并列的平衡舵,被鱼雷命中,容易同时损坏。

     大和级战列舰的装甲防护带,按照设计要求,该级舰的侧面装甲可以承受460毫米主炮在25~30千米距离上的炮击,甲板装甲能够防护从3355米高度投放的500千克炸弹的攻击。该级舰是世界战列舰史上装甲最厚重的一型,装甲带经过严格设计与处理,具有良好的防弹性能。舰上主炮塔的正面防护盾厚达650毫米,这是世界军事史上出现的最厚的铁制装甲。该级舰舷侧410毫米装甲呈20度倾角,舷侧装甲倾角是战列舰中最大的,大和级舰中甲板边缘处的230毫米装甲也带有7度的倾角。倾斜设计提升了装甲的抗弹性。全舰装甲布置,对指挥塔、炮塔及主机和弹药库做了重点防护;为防备飞机轰炸和远程炮战中大角度落弹,大和号对舰上重要部位甲板进一步加强。同时为了减轻全舰重量,以保证炮塔的转动速度,该舰副炮的防御设计得较为薄弱,其炮塔装甲为25毫米,仅能防御弹片和近失弹杀伤。副炮的炮塔底座采用75毫米厚的合金铜装甲来保护向弹药库的通道。2座被安装在位于舰体中心线的防御能力薄弱的副炮塔与主炮塔相邻,弹药库距离过近,一旦中弹损害容易波及主炮弹药库,是个显而易见的缺陷,为此后来还专门强化了防护措施,也只是加强了弹药库的防护。为了防水雷和鱼雷攻击,大和级的舰底采用3层底。同时为了提高抗沉性,全舰被划分出了1147个水密隔舱段。

金刚级四舰

     大和级战列舰最初设计采用混合动力系统,即总数功率为7.5万马力的蒸汽轮机和6万轴马力的二冲程柴油机。与全蒸汽轮机方案相比,混合式动力系统总重量增加2500吨,但续航力更好。混合动力系统方案于1936年7月制定完毕,但两个月后因原型柴油机发生严重事故,暴露设计缺陷,因此调整为安装全蒸汽轮机动力系统。大和级战列舰安装4座蒸汽轮机,蒸汽压力25千克/平方厘米,蒸汽温度325度,最高输出功率15.3万马力,试航时最高速27.46节,最大续航力7200海里/16节。大和舰还装有8座发电机,总功率为4800千瓦。大和级战列舰动力系统的效率甚至都比不上日本翔鹤级航空母舰采用的主机。但是由于球鼻型舰首的缘故,航行阻力小,达到了设计所要求的27节航速。

主炮

     1920年日本曾试制的480毫米舰炮由于强度不足而在试射时报废,在高膛压条件下,炮管很难支持。而460毫米舰炮在减装药的情况下勉强通过试射。为此,吴海军工厂舰炮部采用了新的火炮自紧技术。通过内压增强炮身的强度。用这样的方法制造出来的炮身在试射中取得了成功,身管寿命达200~250发。日本经过多次模拟实验,按设计要求采用了当时流行的三联装9门主炮方案,并且选用前二后一的布局,两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后甲板。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密,对外称为94式45倍径400毫米舰炮,实际是94式45倍径460毫米舰炮。单座炮塔的旋回部总重为2774吨,相当于日本海军秋月级驱逐舰的排水量。炮塔后部装有“93式15米基线测距仪”,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至-5度,装弹机械化。火炮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钟。发射速为1.8发/每分;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重1460千克,装有330千克高爆炸药,发射后可在空中飞行90秒,最大射程42千米。在20~30千米距离上可以击穿任何一艘战列舰的主装甲带。

94式45倍径460毫米舰炮

     大和级舰炮的优异性还在射速上,三联装主炮齐射后发射出去的炮弹在飞行中往往会互相干扰而影响射击精度。以往解决办法是让中间火炮与边2门火炮交替发射,而大和舰主炮上装了一种火炮发射延迟装置,使中间炮的发射时间比两侧火炮延迟3/1000秒~5/1000秒,从而保证3门主炮能够同时射击。

     大和级战列舰的460毫米火炮配有三种炮弹,分别为91式460毫米穿甲弹,三式对空弹和高爆弹,分别执行对同等战列舰和大型舰船及航母、对空、对地和小型舰艇的攻击。对空炮弹即三式对空弹,大和级的主炮的仰角射界可以达到45度。为加强防空火力,大和级战列舰的460毫米主炮也装备对空炮弹。大和级主炮对空射击使用的三式对空炮弹需要再发射前调节延迟引信来控制炮弹在空中的爆炸时间,以打击敌方飞机。而在大和号沉没的冲绳岛战役当中,460毫米主炮对空射击也确实投入实战但三式防空弹并不是破片式战斗部,爆炸后主要的功能只是燃烧,炮弹内部添加了硫酸钡、硝酸铜等各种发色剂。

副炮

     大和级战列舰的副炮,采用从最上级巡洋舰改装时拆下来的60倍径155毫米口径舰炮12门。副炮的配置将4座炮塔分别设在上层结构的前后及舰上层建筑的两舷。可保证大和级舰的全部4座副炮炮塔中的3座可以同时指向一舷。

     大和级战列舰装备89式40倍径127毫米高射炮。127毫米高射炮采用的同样是四式烧霰弹,和三式相比不过是口径小了些。每发射炮弹之前,炮手都要目视飞机的大致距离,根据炮弹的飞行速度估算引信的起爆时间,调节引信,然后发射炮弹——这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的实战效果很差。相比之下,美国战列舰装备的127毫米高射炮装备了最新型的VT无线电近炸引信,炮弹内部装有非常简易的无线电收发器,当感受到弹头附近反射信号开始减弱时即开始工作,瞬间起爆。这样,无需繁杂的计算步骤,直接将炮弹瞄准飞机开火即可,破片战斗部的杀伤力也非常惊人。在马里亚纳海战中,仅一艘美军战列舰就击落了9架日机。

96式高射炮

     改后大和级战列舰还装备25毫米高炮156门,13.2毫米机枪4挺。大和级的舰桥旁边围满了密密麻麻的各型火炮 。被称为96式25毫米高射炮,是日本在1935年仿制法国的设计并加以改进研制的一种小口径高射炮。该炮使用15发弹匣供弹,三联装时的最高射速能够达到每分钟220发。和日本海军的大口径礼花弹相比,25毫米炮转动惯量小,射速快,炮弹杀伤采用直接碰撞方式。事实证明,大多数带伤的、折损的美军飞机都是被25毫米高射炮击中的。该炮虽然能够打到美机,但是25毫米炮弹的杀伤力和侵彻力明显不够,大多数美机“伤而不毁”。另外,25毫米高射炮居然使用15发弹匣供弹,每打出15发,就要停止射击,取下弹匣,换上新的弹匣,致使延误战机。

舰载机

     大和级战列舰一共搭载有零式双座水上观测机和零式三座水上侦察机共计7架  ,前者最大速度37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740千米,装有3挺7.7毫米机枪。后者最大速度375千米,最大航程2080千米,装有1挺7.7毫米机枪。这两种飞机的主要任务是为战列舰提供侦察,以及在炮战中观察炮弹的落点。

大和号战史

     

栗田健男

1942年2月接替长门号战列舰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1942年6月参加了中途岛海战。1942年8月5日武藏号战列舰编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大和级战列舰虽然威力巨大,却面临主力舰地位开始被航空母舰取代的时代,并且日本海军将其当作最后决战的王牌不轻易调动而很少出战。1944年6月马里亚纳海战中,大和号与武藏号被编入机动部队掩护航空母舰,但是面对美国海空军优势无所作为。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武藏号在菲律宾锡布延海域遭到美军飞机攻击,被19枚鱼雷和17枚炸弹击中后沉没。大和号被多枚炸弹击中受伤。1945年,太平洋战争已经接近尾声,美国海军凭借着空中优势使大和号失去用武之地。3月,美军开始实施冲绳登陆战,日本的南大门面临失守的危险。为最后决战日本军部制定了“特攻作战”计划,命令大量飞行员向美军发起自杀式攻击,企图以此挽回败局。

     1945年4月5日,日本军部向大和号下达了天一号作战命令,4月6日,以大和号为旗舰的第2舰队的10艘军舰从濑户内海西部的德山湾起航。

     根据天一号作战命令,大和号吸引美军战机前来攻击以掩护日军战斗机向美国军舰发起自杀式袭击。尽管没有飞机的护航,日本军部还是期望大和号能够突破美军的防线抵达冲绳岛,然后主动搁浅坐底作为炮台使用,同时舰上的水兵上岸作战,配合驻守冲绳的日军击退美军的登陆。对于这样一个白白送死的作战计划,海军舰队的指挥官曾竭力反对,但日本军部明确表示此战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和号成为一亿日本国民总特攻的先驱。

    1944年6月15日,大和号参加菲律宾海海战,日本海军首次将战列舰编入机动部队掩护航空母舰作战,但在整个战役过程中大和号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1944年10月22日,大和号编入第二舰队参加莱特湾海战。25日萨马岛海战中,大和号使用主炮共发射了104发炮弹。在返航前,该舰前甲板共被美军轰炸机命中了4颗炸弹,直接击中炮塔的炸弹,只造成炮塔上的涂漆剥落。其后大和号进入船坞修理损伤时再次强化防空火力。

      1945年4月7日,大和号作为第二舰队旗舰,从山口县德山湾海向冲绳方向出击。执行自杀式特攻的命令。12时30分在鹿儿岛县坊之岬海90海里遭到美军舰载机轰炸,到14时17分,共受到美军386架飞机多波次的攻击。

     12时31分,美国海军发出的第一个攻击波,美国飞机击中攻击大和号左舷,有4枚炸弹落到了大和号第3号主炮附近,其中2枚225千克炸弹穿透后部主甲板爆炸,将战舰后部155毫米副炮和预备射击指挥所炸毁。12时38分,大和号又被2枚中型炸弹击中,后部射击指挥所、2号副炮、对空雷达损坏。12时40分,美机第一颗炸弹坠落到甲板上。12时45分,大和号左舷前部被1枚鱼雷命中。13时37分左舷中央部被3枚鱼雷命中。13时44分左舷中部被2枚鱼雷命中。14时被3枚中型炸弹命中。14时07分右舷中央部被1枚鱼雷命中。14时12分左舷中部、后部各命中1枚鱼雷。右舷主机只能提供12节的速度。这时左舷倾斜6度。14时17分左舷中部被鱼雷1命中。14时20分,左舷倾斜已增至20度,复原倾斜已经不可能。全员上甲板命令发出。美军采用摧毁一侧舰舷的对空火炮后,再使用鱼雷集中攻击该舷的方法,射向大和的鱼雷除一枚外,全都命中大和号左舷,军舰丧失复原性及操控性。由于舰只已不能操控,美军的鱼雷更容易击中大和。舰长被迫下达“全员上甲板”弃舰命令。下达3分钟后舰身已大部倾斜且露出红色的舰腹。

     14时23分,大和舰第3主炮塔弹药库发生爆炸,战舰顷刻葬身海底,全舰仅有276人获救,而日本第2舰队司令伊藤整一中将、舰长有贺幸作大佐和舰员共2767人全部阵亡。

     该舰沉没地点在日本九州岛南西50海里,德之岛西北200海里,东经128度04分,北纬30度43分。

武藏号战史

     武藏号战列舰是日本帝国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成的大和级战列舰的二号舰 。武藏号以日本古国名,即日本东海道的武藏国命名。武藏号是大和级战列舰的二号舰。武藏号1938年3月29日开工,建造地在三菱长崎船厂,1940年11月1日下水,武藏建造过程中对司令部、舰桥设施实施了改进,1942年8月5日竣工。性能数据与大和号相同。

     1943年2月11日,武藏号曾一度接替入坞修理的大和号成为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旗舰。1943年5月17日,运载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的遗体返回日本。1944年3月29日,武藏由帕劳出港时遭到美国潜艇的伏击,一枚鱼雷击中水线以下舰艏,造成大量进水。4月3日返回吴港修复损伤。在修理时拆除两舷的副炮炮塔,强化了对空火力。1944年6月,大和、武藏所在的第2舰队编入第1机动舰队,为航空母舰提供掩护,参加马里亚纳海战。

     1944年8月,猪口敏平成为了武藏号舰长,由于他对战列舰炮术的精通在日本海军内部被誉为“炮术之神” 

    1944年10月,由栗田健男海军中将率领包括大和、武藏在内的第2舰队从婆罗洲北部的斯里巴加湾出发,企图攻击在莱特湾的盟军登陆舰队。1944年10月24日进入菲律宾锡布延海,10时30分遭到美军航空母舰飞机攻击。武藏成为美军飞机主要攻击目标之一。武藏被第一枚鱼雷命中时,相当于400千克TNT的爆炸虽然对可承受500千克TNT打击的舰体所造成的损害微不足道,但爆炸产生的震动却造成主炮方位盘出现故障。

     第二轮空袭时武藏的炮术长请求舰长允许主炮发射对空的三式弹,但是舰长因担心三式弹对炮膛磨损大予以拒绝,一旦使用后续作战时很难保证射击精度。12时左右第二轮空袭中武藏被3枚鱼雷命中左舷,造成舰体左倾,舰首下沉,为保持舰体平衡向另侧舷部分舱室注水,2枚炸弹命中左舷,大火蔓延机舱受损只能以三轴推进,航速尚能保持22节,由于舰体破损增大了阻力,武藏还是渐渐脱离了编队。13时19分,第三轮空袭中,武藏左、右舷分别被2枚、3枚鱼雷击中,造成防御隔壁破坏,大量进水。另有4枚炸弹命中。三轮空袭之后,武藏向左倾斜10度,脱离编队落后了很远。15时孤立的武藏成为空袭的重点,接二连三地被11枚鱼雷、10颗炸弹命中。15时30分武藏已经丧失了机动能力。武藏总共被19条鱼雷和17颗航空炸弹击中。19时15分,由于倾斜增大且无法控制,下达弃舰的命令。武藏号19时35分倾覆沉没。1021名舰员丧生,1376名舰员生还。1945年8月31日除籍。

     武藏号沉没水域在北纬13度7分,东经122度32分。

战后总结与思考

     大和级战列舰采用球鼻艏和美国依阿华级战列舰舰艏很相似,但大和级的舰艏向前突出呈球形,而依阿华级战列舰的则与水线以下舰艏保持平齐,两相比较大和舰的球鼻艏外观更接近于现代,效果也更加明显。日本在大和级战列舰建造过程中,使用了分块建造的方法,提高了工程的进度。

     大和级战列舰的对空强化武备改装是在1945年才完成,由于日本高炮设计与生产的落后,远近程火力无法配合、也没有雷达引导的防空火力网,无法与美军战列舰的127毫米高平两用炮和大批博福斯高射炮媲美。从舰船设计与建造角度看,被落后战略思想束缚的日本帝国海军,早已为失败埋下伏笔大和级战列舰与美国先进战列舰相比,舰炮本身存在劣势,而武器系统的差距更大。在1944-1945年,美国战列舰已经普遍装备了依靠雷达导引的自动射击系统,雷达在显示屏上标定出敌机射击诸元,每门高射炮都装备了能够统一转动的电动机构,指挥人员可以在舰桥内根据雷达信息控制所有的高炮向同一方向射击。相比之下,大和级的13型对空电探仅能使操作者根据示波器的尖波揣测来袭敌机的方位和大致数量。火炮本身大部为人力手摇驱动,靠在上层建筑设立大量的目视观测所来观察敌机的方位,通信采用口头相传的形式。在实战中一片炮声,观察员的呼喊难以让炮手听清指令。

垂死挣扎的大和号


     战后的评价认为只有大和级战列舰上的96式高炮射速和精度尚可,但是单发威力和火力密度欠佳。在大和号战沉时,共有57架美机被击中,其中大部分是96式高射炮的战果。其中仅有10架美机被击落。

     大和级战列舰位居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性能之首,拥有吨位最大、装甲最强、主炮口径最大 ,但却在美国舰载机的强大攻势下,葬身海底 。实战证明在现代海战中,没有舰载机的制空优势和强大的防空系统,单纯的大舰巨炮不堪一击。武藏号在美军机轰炸下只抵抗了9个多小时,而大和号在不到2个小时内即被美军机击沉。虽然战场情况不尽相同,但表明美国海军开始掌握立体海战的新规律。大和号和武藏号以大炮巨舰对抗现代立体海战战术,其军事作战领域观念落后招致惨败。

     大和级战列舰建造所需的大规模工业资源不仅超出了日本当时的经济实力,而且限制了能够建造的战舰数量。而日本海军对该级舰排水量的刻意追求已经达到了使设计人员深受束缚的程度。这种吃水深度极大的巨型战列舰需要提供深水锚地以及特殊码头,削弱了其部署的灵活性,而这种能力实际上是战舰的最主要优势之一。在现实海战中,美日双方都未能将战列舰按照传统模式展开大舰巨炮的海上决战,而航空母舰和舰载机的参战,使日本的失败无法避免。

日本联合舰队(2)—大和级战列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