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与一艘日式中型战列舰设计
(第一次尝试这样发专栏,许多地方不大成熟,不喜勿喷)
(友情提示:本文纯属历史改编!!!)
背景:在日俄战争前,日本海军便提出“六六舰队”的方案,既6艘战列舰加6艘装甲巡洋舰组成联合舰队的核心力量。到了1905年英国皇家海军开始兴建战列巡洋舰,而师承英国皇家海军的日本海军也追随其步伐,将六六舰队中的装甲巡洋舰改为战列巡洋舰,并在1907年正式加入4艘战列巡洋舰预算。由于日本方面缺乏建造主力舰的经验,金刚级战列巡洋舰首舰便向英国维克斯公司订购,后续三舰由英方提供图纸,日方自行修建。由此“金刚”号战列巡洋舰成为日本海军最后一艘从外国定制的主力舰。有了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的建造经验后,日本便自行设计建造了扶桑级战列舰。

扶桑级参数(初始):
建造数量:两艘(扶桑号,山城号)
(以下数据皆为扶桑号)
建造所:吴海军工厂
起工:明治四十五年三月十一日
竣工:大正四年十一月四日
舰长:211m
舰宽:30.2m
吃水:8.9m
标准排水量:30100t
主炮口径:356mm(双联装四门)
副炮口径:152mm(六门)
动力装置:36座亚罗式煤油混烧锅炉,2座帕森斯式蒸汽涡轮机,四轴推进
最高航速:25节
续航里程:14节/8300海里
舰员人数:1231人
装甲配置:侧舷装甲305mm、甲板64mm、主炮塔280mm、司令塔305mm
改装历程:
和日本海军的大型舰艇一样,扶桑号也历经数次的大改装。首先是在大正十四年时,将舰桥由三脚樯改建成楼樯式,日本战舰的特色之一就是都拥有雄伟高大的舰桥,本舰也不例外。
昭和五年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大改装。主要是防御装甲的加强,而主轮机的锅炉数也由2个增加到4个。废弃了原来的三根烟囱,改成一根,从而节省空间。加装飞机弹射器,整个外观在改装后看起来就像另一艘船一样。
昭和九年开始了第三次改装,为期一年多,舰体延长了一米左右。增设高射炮,增加雷达数量。这时,扶桑号已成了一艘超过三万四千吨的大型战舰。

扶桑号参数(第三次改装后):
舰长:212m
舰宽:30.2m
吃水:9.1m
标准排水量:34600t
主炮口径:356mm(双联装四门)
副炮口径:152mm(五门)
动力装置:8座口号舰本式锅炉,4座舰本式涡轮机,四轴推进
最高航速:27节
续航里程:16节/12300海里
载机量:3架
高射炮:96式双联装(25mm十二门)
96式单装(25mm二十二门)
89式双联装(127mm四门)
舰员人数:1296人
装甲配置:侧舷310mm、甲板100mm、主炮塔280mm、炮座203mm、司令塔310mm、 雷隔舱74mm
服役历程:
扶桑号战列舰在1915年服役后编入日本海军第一舰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扶桑号战列舰曾有段时间在中国沿海执行封锁同盟国船舰任务。而1930年代的第二次改装让该级舰实力大增,第二次改装至第三次改装期间扶桑级两艘舰轮换在中国海域巡航。第三次改装后,也是持续在中国海域巡航。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日本海军燃油储备紧张,扶桑级两舰均长期在柱岛泊地“待机”,加上新一代的战舰——大和号战列舰已服役(武藏号战列舰也在建造),扶桑级战列舰很少投入第一线作战。后曾经作为舰载机训练的靶舰使用。中途岛战役时,扶桑号、山城号编入警戒部队参与支援攻击阿留申群岛的任务。1943年之后到1944年9月期间,扶桑级战列舰成为日本海军各兵科学校的教育训练舰,期间曾入坞改装,再次加强防空火力。中途岛海战后,由于日本海军航空母舰损失惨重,曾经计划将这两艘扶桑级战列舰同伊势级一样改装成“航空战舰”,但最后未果。
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时,扶桑号战列舰和山城号战列舰编在由西村祥治指挥的第二编队,执行“捷1号作战”,准备10月25日通过苏里高海峡,从南面进入莱特湾对美军的登陆舰队实施炮火打击。1944年10月25日凌晨,西村第二编队在苏里高海峡遭到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宾夕法尼亚号、马里兰号、加利福尼亚号、田纳西号、西弗吉尼亚号和密西西比号共六艘战列舰的伏击,以及驱逐舰、鱼雷艇的鱼雷攻击,扶桑号战列舰被美军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击中后发生爆炸舰体断裂而很快沉没 。山城号战列舰与美军战列舰发生炮战(这是世界海军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之间的炮战),随后又被鱼雷击中倾覆沉没。
1945年8月31日,扶桑级战列舰两艘从日本海军序列中除籍。
(本文仅为历史改编,请勿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