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9.8 柏拉图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8、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代表,贵族奴隶主思想家,出生在雅典一个著名的贵族家庭。追随苏格拉底,并把他的观点系统化了。苏格拉底死后,他逃离雅典,曾三次去西西里岛,试图实现其奴隶主贵族政治的理想。约于公元前336年,在雅典创办一所学校讲学,称“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的思想,在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创立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称作理念论。他认为,客观存在的事物,不是真实的存在,在这个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独立的真实存在的理念世界。“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因而是个别事物的来源和根据;个别事物是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个别事物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分有”了理念。柏拉图夸大一般概念的作用,把概念说成是脱离物质而存在的单个存在物,由此建立起的客观唯心主义,是颠倒黑白的唯心主义。但是,他和苏格拉底第一次自觉地提出探索世界的本原问题应从普遍性、一般性的东西入手,这反映了人类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哲学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前进运动。不仅如此,柏拉图还在欧洲哲学史上第一次对概念的认识功能作了较为详尽的考察,阐发了某些概念辩证法,这些都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在认识论上,柏拉图提出了“灵魂回忆说”,主张“认识就是回忆”。他认为,感觉以个别事物为对象,不过是“阴影的阴影”,“摹仿的摹仿”,因而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一切真实的知识只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的回忆。他接受了奥尔弗斯教派的灵魂转世说来解释人的认识,认为灵魂进入肉体以前就已存在于“理念世界”,并认识了“理念”;在它转世进入肉体以后,暂时遗忘了原来的知识。所以,人们要想达到真正的认识,就得努力去回忆灵魂原来认识到的“理念”。显然,这是一种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在政治思想方面,柏拉图设计了“理想国”的社会蓝图。这个蓝图掺杂着神话和比喻。他主张理想的国家应由三个等级组成,第一等级是统治者,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们通晓“善”的理念和治国的哲学[i],其德性是智慧;第二等级是武士,是神用银子的做成的,他们的职责是保卫国家,其德性是勇敢;第三等级是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铁做成的,他们的职责是从事生产劳动,供养第一和第二等级,其德性是节制。同所有的奴隶主思想家一样,柏拉图也抱着浓厚的阶级偏见,认为奴隶在理想国中是没有地位的。柏拉图认为这三个等级的划分是神早已先天规定的,只有他们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国家才能“和谐一致”、实现“正义”。而“一旦铜铁做成的人掌握了政权,国家便要倾覆”。柏拉图的“理想国”实际上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ii]
他的主要著作有:《国家篇》、《裴多篇》、《美诺篇》、《智者篇》、《巴门尼德篇》、《蒂迈欧》等。
注:
[i] 故最高统治者应为“哲学王”或至少要学习哲学。
[ii]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5-4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