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点——朴素辩证法(一)
●什么是优点?通常认为优点是一个人品性上优于其他人的特点。但我要说,无论优点还是缺点,本质上都是人的某些特点,并没有根本的优劣之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如是所言,“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确立了善恶的标准,便有了善恶;确立了优劣的标准,就有了优点与缺点。而这个衡量优劣的标准,就是“目的”。 ●因为目的是“成功”,所以“自律”这个容易成功的特质成为了优点,而相对的“懒惰”就成为了缺点;因为目的是“保护”,所以“善良”成为了优点,而对立的“邪恶”成为了缺点;因为目的是“创造价值”,所以“多才”成为优点, 而“无用”成为缺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诚哉斯言,优点与缺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不同条件下会互相转化。人类懒得走路,于是社会向这方面资源倾入,车便被发明了出来;懒得工作,于是有了工业机器;懒得出门,于是有了多媒体与网络。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人的生活,生活的需求从懒惰而来,懒惰是科技进步的一大推动力。所以如果以科技的进步为目的,那么懒惰就变成了优点。在《三体》中,程心的善良与母性,让他面对杀死一群无辜的人来拯救人类与文明的情形时,选择保护一部分人而使人类文明被摧毁。人善被人欺,善良是生存的一大障碍。若以生存为目的,那么善良便是缺点。 庄子看到一棵直上云霄的参天大树,显然已生长千年。为什么如此好的木材没有被人砍伐呢?庄子百思不得其解,询问过路的伐木人,才得知这种树的木质特殊,做不了任何制品,毫无利用价值,这才使他长了千年。庄子恍然大悟:原来吴用才是生存的保障,此为无用之用。当以生存为目的,无用就是不可或缺的优点。正言若反,斯言不谬! ●正负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人们通常马不停蹄的去追求各个优点,希望自己接近完美,从而干任何事都可以尽善尽美,却不遵循转化的规律。 ●人的目的不止一个,各种各样,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我们不能清楚我们未来要面临什么,会产生什么样的目的,也就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优点。要知道各个优点不是各自独立的,他们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为协同,例如善良与温柔,聪慧与灵敏,坚毅与勇敢;而有些为拮抗;例如激情活力与优雅端庄,随和入群与独立自强,志在远方与活在当下,尊敬传统与开辟创新。贪婪是人的本性,但十全十美注定十缺十恶。绝对的完善、绝对的完美是不可能的,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与福,优与猎,本质上都是一回事,一样东西,不必刻意追求何物,不应一心厌恶何物。我们只拥有已拥有的,失去将要失去的。去欣然接纳所有,是非,善恶,优劣,美丑,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顺应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做乎明道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