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为的经验看推行IPD成功的五个条件
说到中国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华为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第一选择。现在,有一些年轻的互联网企业出海也很厉害,例如字节跳动的TikTok,拼多多的TEMO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要能像华为这样真正全方位赢得客户信任、赢得相关方的尊重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华为为什么这么成功?华为为什么能在一众西方国家强有力地打压下仍然活得还不错?华为的未来为什么被大家持续看好?...这个问题的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是:IPD。是IPD给华为锻造了强大的、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使20万人的超大规模组织仍然具有韧性的基石。
什么是IPD?我想关注华为、学习华为的小伙伴们都很熟悉了,华研荟在这篇文章中也不讲这方面的内容,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华为为什么在1999年引入IPD,以及为什么华为把IPD真正落地了,而且带来了持续的效益(同期也有很多企业引入IPD,很多都是没看到什么结果,半途就放弃了的),我们如果要引入IPD该从哪些方便着手,让推行IPD变革的投资变得更有效益——毕竟,引入IPD的成本可太大了,不但是付给咨询公司的顾问,还包括内部变革带来的硬件、软件方面的成本,甚至还包括如果IPD推行不成功带来的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
华研荟研读过华为90年代的那段历史,以及IPD推行的相关公开资料后,觉得华为IPD成功,而且还将继续成功有五个条件必不可少,各级组织如果要推行IPD,或者引入其他变革如LTC、ITR、ISC等等,可以考虑从这五个方面发力。
华为IPD成功的条件1:任正非等高层发自内心的重视
和人一样,一个组织如果要变化会自然而然的带来一些抵制,更何况是几万人、十几万人的一个组织,里面的小山头、利益关系等等太复杂了。这个时候就需要高层领导强有力地推进。
华为公司是1987年成立的,到1998年的时候公司销售收入就有89亿元人民币。想象一下,90年代年收入80多亿是什么概念!换做许多公司的老板已经飘飘然了,开始考虑要让公司怎么样变得更大、甚至恒大(对不起了,许先生,这里真的纯属巧合),而任正非在90年代华为公司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却始终保“忧心忡忡”,觉得公司目前的能力匹配不了这个规模,而且中国加入WTO以后带来的国际同行也是一个未知数,所以任正非决定变革,而且态度异常坚定。

华为IPD成功的条件2:找到合适的师傅(外部咨询公司)
决定了要变革,那么如何变?向谁学习呢?
任正非始终认为美国是最先进的,最值得学习的,1997年他带领公司高管去美国的标杆企业、合作伙伴进行考察、学习,了解到IBM公司的IPD体系很不错,所以决定引入进来。
1999年3月份与IBM正式签署IPD咨询、辅导的合同,IBM公司派驻一支庞大的咨询公司入驻华为,和华为人一起上班、一起下班,直到今天。帮助华为一点点构建了IPD体系。
当然,华为也是一个很好的学生:1)多金,舍得投钱,据说每年付给IBM各公司的咨询费都让其他咨询公司羡慕嫉妒得不得了;2)听话,从任正非的“僵化-优化-固化”论到组织机构调整等等,都是听咨询顾问的。3)强悍,这里的强悍是指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理解能力强,应用能力也很强,能很好地把IBM公司的经验与华为的实际结合,并且进行本土化改造,甚至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老师。
华为IPD成功的条件3:营造了解IPD、学习IPD的氛围
决定了学习以后,听从IBM公司的建议,开始在内部召开会议,通过各种宣传媒体(例如华为的《管理优化报》、《华为人》)宣传,帮助大家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全力参与IPD变革中来,每一个人都状态拉满,甚至以参与到IPD项目中为荣为傲。

据说在早期有些部门或干部不积极参与到IPD变革洪流中来,任正非很生气,在一次会议上专门说:谁不支持IPD,我就让他下岗。
在2001年第二阶段IPD启动时,《管理优化报》还专门发表文章《IPD项目即将全面推行》,阐述了IPD对华为意味着什么:
“IPD关系到公司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各级组织、各级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当前的生存竞争就是速度的竞争,谁能抢先跟上市场的变化,谁就能活下去。而IPD就是通过建立客户需求驱动的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借助一个规范高效的运作体系,使我们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用更少的时间和成本,研发出稳定的、可生产的、可维护的、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
华为还请IBM的顾问、高管来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心得,帮助华为的员工树立“必胜”的信心。

华为IPD成功的条件4:配套的组织机构调整、培训和能力提升活动
变革一定要有牵头部门,根据变革后的流程需要,调整公司的业务流程、组织机构,重新任命干部等等,还要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让大家知道该怎么做。
除了IPD运作的各种知识培训,华为还以推进IPD为契机,将组织架构向项目化运作转型,大规模举行PMP(项目管理)培训和认证,成立各级PMO,不断地培训、认证、考试。一开始也许是被逼着学习,但是到后面变成了“我要学”,因为员工不学习IPD,不认证PMP,发现和其他员工没法交流,自己就落伍了。(据说,华为公司持有PMP证书的人数是中国企业最多的)

华为IPD成功的条件5:从局部的成功试点开始,僵化-优化-固化,再更大范围推广
华为产品线多,各产品线的产品开发方法也各不相同,华为也是分阶段推进,先从局部试点,边做边总结经验,优化后再推广到其他产品或者更大范围。
而且局部试点涉及的人更少,思想也更容易统一。另一方面,选定合适的“小项目”变革也更容易成功,帮助即将参与变革的人树立信心。
这五个方面可以说是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种变革都需要遵循的成功路径。当然,华为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但是总体方向没错,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在前进的路上,每解决一个问题就能走得更快。

华研荟,专注于对中国企业和创业者有益的经营管理之道,感谢您的阅读、关注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