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AI越强的赛道,越值得投入“风浪越大,鱼越贵”
有一个关于AI的新观点,我认为是颠覆我之前认知的。
前一段时间,陆续有绘画,文案等岗位被AI代替的新闻对吧?
我也发了这块不少案例,认为这确实是一个潜在问题对吧,然后前几天拜访金山的时候,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问他们怎么看待
而金山办公给我的解答是:——他们不这么认为。
最现成的例子就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代码开发行业变化,30年来伴随着技术进步算法更迭,代码开发效率一直在提高,今天写代码完成一个功能的速度,是20年前的几十上百倍,今天用一两天写的功能,20年前大概要写几个月甚至更久。
一个2023年的,依靠云计算大数据等最新技术的程序员效率是2000年的几十倍,当时40个人的开发团队,现在可能只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所以当年40人的开发团队,现在是不是只要一个人呢?
显然并不是,甚至恰好相反
当年40人开发团队,现在变成400人了。
效率明明有巨大提升,但人为什么还变多了?
因为视角不同。
你的视角可能是,技术进步后,一个人可以干几十个人的活,所以一个人就够了。成本省下来了。
但另一个视角是,一个人可以干几十个人的活,代表着这个岗位,是目前最能发挥技术进步红利的“场景”,这个岗位就是目前最适合增加人手完成生产力突破的地方。
今天我们基于AI的加持,基于这么多年来程序开发工具的效率提升,我们可以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做出这么复杂的功能,这些功能放过去可能要开发一个月,我们会因为这个现象,觉得做事快了我们开掉几个程序员吗?不可能的,我们反而会投入更多的人,因为这会更快地有产出,更快地拿到回报。
珍妮纺织机出现后,生产力提升了,所以用不到那么多纺织工人,会减少纺织工吗?
NO,纺织技术的变化带动工厂化,随后整个纺织产业迎来大发展,纺织工人大大增加了。
一辆火车能顶100辆马车,所以1850年的伦敦只要几个火车工就足够了吗?
NO,火车出现带动了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当年伦敦需要几百个马车夫,火车出现后大家发现火车能干这么多事,用火车去运矿产,运木材,甚至用火车上下班发展出地铁,最终几千个火车工都填不满新兴的市场。
当一个工具提升了某种行业或者某种领域的效率之后,它不是取代这个行业的人,而是让这个行业的人能更多、更快、更好地去做事情,并且让他们去做到一些以前不敢想或者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我试着用另一个视角去回味金山办公CEO章庆元对金山办公AI战略的定义,他说金山办公要做大模型的应用方,或许也是将所谓大模型对下游生产力释放的另一层理解——办公作为人类不得不面对日常场景,无疑会将生产关系的改变更彻底的落地。
从人类历史来看,伴随着技术进步而增加的部分,带来的市场增量和时代变化,往往远远大于减少的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如何重视AI都不为过。因为你完全猜不到未来他会孕育出哪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