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选择权——《天气之子》观后感

本文章首发于bigfun社区

虽然这样说有不太好,但这个夏天国内多风多雨的情况真的很像《天气之子》。躲在屋子里边听着外面的风雨声边看动画,莫名的和其中的意境达到了同步。从阴云中射出的一缕阳光是多么的可贵(谁又在那说丁达尔效应啦),而新海诚把它发挥到了极致。动画中有很多阴雨和日光交替的场景,这样的对比让人的心情也随之起伏。再加上阴雨笼罩下的城市和遥远天空中的积雨云,本作的美术简直不要太赞。不过场景能够达成共鸣,但对于剧情就不一定了,众所周知,《天气之子》的故事是有很大争议成分的,动画的评论区也是热议不断。我认为,能够激起人们的讨论和思考,就证明监督是在这个故事上下了功夫的。在这个故事背后一定有监督想表达的东西。

从《你的名字》到《天气之子》
要谈《天气之子》,就不得不提《你的名字》。两部作品都是新海诚的恋爱故事,也都是个人与世界的命运交织起来的故事。(所谓的世界系)不同之处在于,《你的名字》是拯救恋人的同时顺便拯救了世界的皆大欢喜;《天气之子》是在恋人与世界命运中二选一的悲情抉择。与《你的名字》中泷和三叶拯救了糸守镇不同,帆高和阳菜为了重逢,放任东京笼罩在阴雨中。这也是其导致争论的问题之所在。无可否认的是,片尾的东京变成一片汪洋的确和他们有关。存在争议的点无非在于他们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的。在这里我先不粗暴地给它下一个定义,我们反过来想想,如果故事改成“为了让一个15岁的花季少女能够继续她的人生,一个整座城市的人们放弃了舒适的生活。”这样是不是变得更容易接受了?归根到底是所处的角度和立场不同而导致的分歧,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

自己的命运只有自己能够负责
那么问题来了,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出现分歧的时候,该如何选择?绝大部分人都会按照标准答案选择集体吧,但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一点:集体是由众多个人组成的,其中的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部分。但当这个集体无法保障某个个体的需求的时候,这个个体还属于集体吗?片中的帆高离家出走来到东京,即将面临被遣送回家的命运,父母双亡的阳菜姐弟也将要被拆散。他们三人集体出逃却四处碰壁的样子与这个城市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倘若帆高选择了晴空的结局,他一定会为此感到后悔,自己永远失去了心上人,什么也没有得到。人们不会知道阳菜牺牲自己换来了晴天,就算帆高说出来也不会有人相信,在剧中警察打算给帆高找心理医生和帆高沿着铁路奔跑时路人的侧目都有体现。帆高不愿让阳菜在一片沉默中消失,所以,他才会在最后喊出:“比起蓝天我更想要阳菜!”在旁人看来这似乎是小孩子的任性,但对他们来说这是在努力地选择自己的命运。这终究只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因为这个城市的人们连旁观者都算不上,更别提为他们的命运负责了,能够背负这份责任的只有他们自己。

抛开权利谈义务都是耍流氓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成为英雄,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成为英雄的。强迫个人为了集体奉献一切无异于道德绑架,类似的情节在《冰菓》这部作品中也出现过,讲的是神山高中的学生们为了反对学校压缩文化节的时间而自发组织运动,然而却没人愿意当领头人。这时一名叫关谷纯的学生抽到了下下签,被推到了台前。没想到组织抗议的学生们却意外造成了火灾。结果关谷作为名义上的负责人被勒令退学,事件得以平息。他临走前留下了“冰菓”的暗语,昭示着他的无奈与不甘……
我们要明白,个人在面对群体时是非常脆弱的,将英雄的责任强加于人无异于强取豪夺。那些批评帆高与阳菜的,难道不是将晴天的责任强加给他们吗?东京的暴雨不是他们造成的,使雨停止的代价对他们来说又太过昂贵,更何况他们不会从放晴的天气中得到多少回报。若阳菜选择了牺牲自己换来晴空,我们应当称赞她、尊敬她,如果她没有这么做,我们也不该去指责她。

选择的权力一直在我们手里
我在这里并不是要批评英雄主义与奉献精神,不管是疫情中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是汛情期间与洪峰搏斗的战士,都是应当被尊敬的。我只是在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选择应该会变得越来越多才对。一个人可以选择不求回报,但他仍然有权利争取自己的利益。时代在改变,我们的做法也在随之改变。不要忘了,英雄之所以做出牺牲,是为了不再会出现像他一样不得不做出牺牲的人。《天气之子》的评论下方,赞同主角做法的人占多数,我想这并不是大家都变得自私了,而是懂得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了。因为大家不是被喊着“996福报”、“狼性文化”口号的资本家剥削,就是被打着“无私奉献”,“义务加班”旗号的领导压迫。手握资本的管理者不断画饼麻痹员工的神经,挑起竞争让员工争先恐后贡献出自己的剩余价值,却对最重要的待遇和酬劳只字不提。不知何时,这种“奉献”的价值观已经将我们牢牢束缚住,尤其在东亚文化圈更是如此。新海诚在现在讲了这个故事,大概是在提醒我们,要记得自己仍然有为了自己而活着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