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观点错误
《一千个不迷信之——道家》

李聃,又名李耳,被后人尊称为老子,生于中国东周时期,被尊为道家的始祖,偶作《老子》,又名《道德经》。学者崔仲平认为其是中国历史上早的哲学著作。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老子》。[1]
但是为什么不迷信道家的学说好?因为其主要观点就有许多的误:
万物起源
《老子》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2]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3]
全球各地认为万物起源的方式五花八门,在中国也是。[4]老子的年代,纸张未被发明,绝大部分人是不认识字的文盲,没人发表过文章说以前有恐龙,鸟是恐龙进化而来的,人是从单细胞经过多种形态(多细胞生物、鱼、类人猿)进化而来,没有发明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不知道有细菌,没有天文望远镜和航天飞行器观察地球以外的宇宙宏观世界,没有考古学看以前的世界,甲骨文是清朝1899年才被发现,到目前为止发现的甲骨上刻有的约4500个字,到现动用公力量才解读出2000个左右[5],也就是老子要知道他那时候的更古代的状况,靠的是人口相传。没有史书有记录老子发明过一件物品,没有写过除5300字左右的《老子》以外的一篇文章,老子为何能确定知道万物是怎么生出来的呢?老子可以假设、想象,但是要注明是假设、想象出来的,而不是以肯定句的方式写出来。科学,是可靠学是谨慎可靠的表现。
1841年生的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著名的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说:
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一切时代的宗教书和各种法典,总是诉诸简单的断言。号召人们起来捍卫某项□事业的□,利用广告手段推销产品的商人,全都深知断言的价值。
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的创作相比老子更加正常,据说他是第一个对位值制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人,还作了数学、光学、物理的发明和工具。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之道,利而不害”,那既然万物都是道所生,那万物都是道,都是正确的,为何还有会恶和后面接着的“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人之道,为而弗争”呢?现代科技学推测地球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已知大多数星球都不适合生命生存,地球能形成有很大的偶然因素,恐龙曾经长期主宰地球,但是被陨石击中地球后,除了进化成鸟类的一支,都灭亡了,而且太阳和地球的寿命都是有限的,人类不能永留地球,古代人类生存条件差,寿命低[6],已知没有发现一个“道”是为地球上的人类特殊服务的。
孤、寡和老死不相往来
这里认为“孤、寡”是大恶,可《老子》又要求:
小邦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三十章安居)
要小邦寡民……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_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那孤、寡是恶还是善呢?日本社会的文化相比外国我知道的是最“老死不相往来的”,不喜欢“麻烦”别人,宁愿去机器贩卖机买东西,不愿意跟店里的真人买,两个人对着可以半天不说话,就出现了老人在家中突然去世久,儿女不知的现象。不喜欢线下交往,就出现了生育率奇低,导致人口负增长,导致经济弱的结果。
《老子》里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是因为《老子》没把善恶的划分点划对,对于约两千五百年前的书出现这样的矛盾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捧为一字都不会错的书,则是迷信了,《老子》自己就有多个版本,除了那些避上讳的,估计是后人看到要改进的,也就改了。
老子的年代(发指)不发达,周王室管不住诸侯的日渐强大,老子出走,他所说的“天下之所恶……而王公以自名也”实际上需要(发指粉圈)把力量约束平衡解决。[7]
负阴而抱阳
《老子》说阴阳二字的只在“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唯一说了,但是道家里的阴阳学是万物分阴阳两个元素,如《周易》/系辞传 和《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又如女属阴、男属阳[8][9][10],而不是“万物负阴抱阳”(万物都是背阴而向阳),两方不同,也就是要么只一方是对的,要么两方都是错的,这个矛盾这么多年来我没看到有人发现。
现代《辞海》称阴阳:
最初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中国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气或物质势力。如西周末年伯阳父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老子》/42章:“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传》作者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把阴阳交替看做宇宙的根本规律,并用阴阳来比附社会现象,引申为上下、君民、君臣、夫妻等关系。战国末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则把“阴阳”变成了和“天人感应”说结合的神秘概念。后西汉董仲舒又进一步提出“阳尊阴卑”说。[11]
无为、自然
《老子》提倡“无为”,由于《老子》没明白写无为是定义是什么,后人有多种解释,台湾教育部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指“无为”是:
不从事人为干预,而任万物自然生长之意。
《汉语大词典》指:
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应自然。
百度汉语(根据权威书籍校对)认为是:
道家消极的处世态度和哲学思想。意思是不主动地有所作为,听任自然发展变化。[12]
三者都追求自然,庄子也说:
天道无为而自然。
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但是现代(发质)是人为干预的,不是顺其自然的、自然而然的,但是现代(发质)是好的。自然也与好不好无关,我写的《自然与好不好无关》[13]有大量的描述。
有人认为无为是不勉强,那发明灯泡的人对于用什么材料做灯丝,试了无数的方案,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拿去试,这算不算勉强呢?科学发展到现代,也常常要做大量多试验,去试哪样有效,哪个最有效,很多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是在洗试管,做重复试验,我见过这些高学历的工作人员抱怨这些简单的重复劳动怎么还需要这么高学历的人。实际上很多东西尽力了,才发现成功不成功,社会上的成功人士,那些纳税大户,有几个不是经过大量努力,比其它人努力数倍的?
有人说无为是不刻意,但是不刻意也是偏科的,我们知道地球和太阳的寿命是有限的,所以人类要开发宇宙飞船做星际移民,这就是刻意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有哪个不是刻意研究的呢?现代主流医学比古代主流医学先进得多,使得人类寿命大增,现代医学就需要刻意做大量的试验,美国现代平均一款新药投入大约要26亿美元[14],也是刻意为之。这样的刻意案例很多。
有人认为无为是“无成见,有做为”,那么应该叫“有为”或者“去成见,有做为”,不能这样反过来称呼。《老子》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不能在只有两种选择时,把两个选择都占了,可以拿来否定,也可以拿来肯定,它就处于必定正确莫宁两可的地位,也就不可证伪了。
从《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15]可以看出无为其实是“装”无为[16]。(录训)也说:
然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17]
这个“欲治天下”,就是有为。
看视频《没水花!中国女子逆天跳水,结果裁判回放10遍才看清》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8516600 ,中国女子跳水队是勤奋练出来的。很多事情的高度是有为、非自然、后天改造才能达到的。
无为、自然等道家观点影响到后来道家的《黄帝内经》: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8]
凭空想象认为精神好就不生病了。
反对后天改变和要求后天改变的矛盾
《庄子》里多次编故事反儒学,如说孔子总结自己著作的核心是“仁义”(“要在仁义”),道家人说他“乱人之性也”。
《老子》也说: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9]
也就是反对后天改变人性的行为,要自然顺着天性,可是自相矛盾出现了,寡欲也是老、庄道家学说的核心[20],《老子》说: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观妙章)
罪莫大于可,欲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第9章 知足)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第56章 为腹)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26章 无难)
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第81章 无名)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第47章 安民)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第47章 安民)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
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第28章 玄德)
《庄子》说: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21]
就是在后天改变人性的行为。人性进入到具体事情当中,有善有恶,就像钱和武器能用于善用于恶,有的小孩小时候很(宝里),(初级)动物的智商相当于人类的几岁儿童。而(抢碱)也是人性直率的表现,军队攻城成功后最容易发生(枪健)事件,因为那时候力量大,缺乏秩序,不受约束,自然界的动物(强健)概率比现代(阀指)社会高的多。所以不能说不直人性就是恶,善、恶的区分不在于直不直,有没有改变人的天生行为(人性)。
不多不少是不是对的?不是,要看情况,如我见到有的人手上有点垃圾,就扔地上,扔的量不大符合不多,也不是不扔那么小,但是不扔,也就是一点都没有少才是对的,要扔就扔垃圾桶里。又如注射进人体的药物,毒性是越少越好,最好是没有毒性。
《老子》说: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第56章 为腹)
全部或绝大部分动物对颜色的识别能力都不如人类,人能见五色带来的好处远大于他的坏处,比如色盲在马路上的红绿灯都分不清。人类的男性对动态的物体更敏感,女性对颜色更敏感,女性对颜色敏感就利于其采集,这是多年进化的结果。音、味也是如此。商品有不同的售价,高价的是难得之货,可是高价是符合真理的,有的人有钱,能付出更多的钱买高价,买更高的性能和质量,难道因为是难得之货就不设高价吗?超市的东西经常被盗,要设防盗系统,也是让人难得,让不给钱就不能得商品,轻易得,还有人生产和销售吗?关键问题道家没抓住,看东西累了就不看,这是符合良知的,而不是怪罪于看东西。“行妨”关键是人去心里的私欲(王阳明心学,王阳明自认是儒家),明道德,而不是怪罪于难得之货。但是道家又排斥儒家的仁、义这些道德的行为,要“自然”,走在了错误的道路之上。
不争
道家提倡“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22章)
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林语堂《风声鹤唳》)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73章)
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天古之极也[22]
上善如水,水利万物(后面有提到这句话的问题)而有争居众人之所恶……夫唯不争故无尤。[23]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24]
争在百度汉语符合的解释是“力求获得或达到”“竞争;争夺”。
但是在法庭上维护自己的(喝发)权益需要争,别人来攻占武器库需要争。用(宝利)手段发动战争抢山头维护和平或制止(宗主图啥)需要争,(菜钱胃胀)建筑需要争。
人类男性的一轮(社敬)含的(镜自)数约为1~3.5亿,女性一次排卵多为一枚,偶尔为两枚,也就是(精致)成功到达卵子内部的概率约为2亿分之一,竞争且不一定能成功,(金字)不争怎么能成功?人类通过这样巨量的(精致)数量,通过竞争,或者说比赛,利于优升劣降原理,达到减少病患儿的出生概率。
不少道家人士因为“不争”等,与世无争,避世在深山老林(最著名的是终南山)里生活的,类似于某些佛教人士在寺庙里长期生活,(极度)教的牧师、修女不结婚在教内房屋住。减少了生产力。
所以争不争,看具体情况,而非提倡“不争”,或者反过来像某些弱肉强食主义提倡的“争”。
水利万物而不争
道家说:
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迟。是以圣人无执故无失。[25]
水善能柔弱,象道。去高就下,避实归虚,常润利万物,终不争,故欲令人法则之也。[26]
事实水有争,如写这篇文章时的新闻:
《日本西部地区暴雨死亡人数上升至219人4800人疏散》[27]https://www.iqiyi.com/v_19rr28zql8.html
《印度今年雨季洪灾死亡人数增至774人》[28]https://www.iqiyi.com/v_19rqyx85s4.html
中国文化向来也定义大禹治水为好事来歌颂,黄河在古代长年是隐患,蒋1938年花园口决堤上千万人受灾,年纪大的人许多听说过1998年抗洪,民间也有云“欺山莫欺水”,海啸对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来说是大灾难,所以水非利万物而不争。
“弱”者获胜说
道家主张“弱”,不管是真主张还是“装”[16]主张,著作里都有多处宣传,比如: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29]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30]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31]
老子的老师商容的遗言是把天下的万变的总结成一个比喻告诉老子,说自己的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认为强的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比喻“弱”因为活到最后,其实是最“强”是最应该主张的。[32]道家先祖老莱子那也有这个牙齿和舌头道理的记载。[33]
但是人人学之看到牙齿而去做舌头,就没人做牙齿,人人都做舌头里面不容易受伤的部分,就没人都做舌头外面容易受伤的问题。主张人人都不要做房屋硬的部分,房屋就没有钢筋和栋梁要倒(除非不建房子)。
孟子说:
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34]
三国时的贾诩虽然自保成功,但是他并不能像同时代的曹操、孙策家族、刘备、诸葛亮和司马懿那样改变社会,人类社会由一个一个的人组成,社会的(圈里)和(圈利)不规范完善,医学不发达,历史上无论强者弱者都是受害者,在三国时就被记录少了三分之二的人口(见文末)。
现代考古学认为现代人类除了智人,其它的人种,包括其它当地的原住民都灭绝了,智人是非洲来的,智人不像是因为“弱”而生存下来的。
无知
《老子》说: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第47章 安民)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第28章 玄德)
这段被有的现代人诟病为“(语闽)”。如果让民无知,愚和无知的民能得诺贝尔科学奖吗?现在的人常用的电脑和手机里面有无数的科技,是有知得来的。道家的丹药许多有重金属毒性,中国就至少十个皇帝的死亡与其有关,古人多不知其有毒,马云等民众被道家的李一所骗,道家有少数人用太极拳做一人推倒一堆人、隔山打牛行骗成功,古代中医的《本草纲目》《备急千金要方》等医书里有大量用屎、尿制药的药方,西方的放血疗法,现代基本证明其是无效的,古人在战争中用(逻钕)的“阴”去克制火炮的“阳”(元·耶律楚材《玄风庆会录》丘处机:夫男阳也,属火;女阴也,属水。惟阴能消阳,水能克火。),这些都是无知导致的。因为知有坏就不要知,聪明有坏就不要聪明,犯了许多学派都有的因噎废食的错误。
中国的古人的生存条件差,寿命低,现代人的生活水平和寿命高过古代很多[6],这是因为经过九年义务教育、扫盲运动和科技进步等而来的。
《庄子》/齐物论 也有与老子相同的此等言论,墨子批评道家“学无益”论:
学之益也,说在诽者。……学也,以为不知学之无益也。放告之也。是使知学之无益也,是教也。以学为无益也,教,悖![35]
儒家思想家扬雄也说:
“学无益也,如质何?”
曰:“未之思也。夫有九者砻诸,有玉者错诸。不砻不错,焉攸用?砻而错诸,质在其中矣;否则辍。”[36]
不求财
《老子》说:
物无弃财是谓明[31]
……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37]
《庄子》说: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38]
(庄子编了一个故事)
尧在华地巡视。华地守护封疆的人说:“啊,圣人!请让我为圣人祝愿吧。祝愿圣人长寿。”尧说:“用不着。”“祝愿圣人富有。”尧说:“用不着。”“祝愿圣人多男儿。”尧说:“用不着。”守护封疆的人说:“寿延、富有和多男儿,这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你偏偏不希望得到,是为什么呢?”尧说:“多个男孩子就多了一层忧惧,多财物就多出了麻烦,寿命长就会多受些困辱。这三个方面都无助于培养观念和德行,所以我谢绝你对我的祝愿。”
道教先人张道陵说:
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即为后其身也。[26]

(图片来自中文维基百科/平均寿命图片来自中文维基百科/平均寿命。左上角框内越左上的颜色越长寿)
上面这个图是美国中央情报局2008年度预期寿命一览图,图可见越是富有的国家,平均寿命越长,在美国竞争是文化,美国人的寿命高居第二队列。人类寿命是越来越长,这个长寿的因素并不是“不劳”。
所以说这种说法也是偏科,我写的《义利之辨和发展经济有什么用》[39]也有提及。我认识个QQ494925538的网友,他是在医院工作的,他不知道我写的道家问题,但是他说去他那看病的人,道家人士的是特别的穷的,也就用不起贵的药。穷不代表恶,但是这个穷跟道家观点的错误有关。
庄子因为忧惧、麻烦、困辱,就不要多男孩、多财物、长寿,也是因咽废食。没把三者和“养德”结合起来。
自相矛盾的利益观
《老子》认为:
绝圣弃智,民利百负。
绝仁弃义,民复畜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40]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3]
“民利百负”“利而不害”表示利是好的,“绝巧弃利”表示利是坏的,那利是好的还是坏的呢?其实公利是好的,私利损害公利是不好的,老子没区分对。
古代多数人是文盲,现代人比古代人聪明,更有智,现代经济比古代好得多,证明有智民利更好,而不是反过来。
反对科技进步
《庄子》称: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有间,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41]
孔子的学生子贡到南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经过汉水的南沿,见一老丈正在菜园里整地开畦,打了一条地道直通到井边,抱着水瓮浇水灌地,吃力地来来往往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子贡见了说:“如今有一种机械,每天可以浇灌上百个菜畦,用力很少而功效颇多,老先生你不想试试吗?”种菜的老人抬起头来看着子贡说:“应该怎么做呢?”子贡说:“用木料加工成机械,后面重而前面轻,提水就像从井中抽水似的,快速犹如沸腾的水向外溢出一样,它的名字就叫做桔槔。”种菜的老人变了脸色讥笑着说:“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这样的话,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机变的心思存留在胸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纯洁空明的心境就不完整齐备;纯洁空明的心境不完备,那么精神就不会专一安定;精神不能专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会充实他的心田。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说的办法,只不过感到羞辱而不愿那样做呀。”子贡满面羞愧,低下头去不能作答。
隔了一会儿,种菜的老人说:“你是干什么的呀?”子贡说:“我是孔丘的学生。”种菜的老人说:“你不就是那具有广博学识并处处仿效圣人,夸诞矜持盖过众人,自唱自和哀叹世事之歌以周游天下卖弄名声的人吗?你要抛弃你的精神和志气,废置你的身形体骸,恐怕就可以逐步接近于道了吧!你自身都不善于修养和调理,哪里还有闲暇去治理天下呢!你走吧,不要在这里耽误我的事情!”[42]
庄子借此老翁认为“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机变的心思存留在胸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纯洁空明的心境就不完整齐备;纯洁空明的心境不完备,那么精神就不会专一安定;精神不能专一安定的人”,把通过科技追求高效的行为视为坏的,那这个老翁为什么抱着水瓮浇水灌地,而不是手捧水浇水灌地呢,或者不浇水,等自然下雨,或者是不种地而是去四周采集野生自然的植物吃呢?那时候的人为什么要穿鞋,要建路修路呢?因为这些行为更高效,符合公利。纯洁纯的是良知,而不是高效率就不纯洁,如果是不纯洁的话,水瓮拿水也比手捧水不纯洁。因为追求高效会有坏,就不要追求高效,这也是因噎废食。
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人类的生存与健康,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在史前文明的渔猎采集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在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阶段,可养活50人,当时世界人口以几百万计;在农耕文明的种植养殖阶段,能养活约1000人,当时的世界人口以千万计;在工业文明的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能养活的人数则猛增至5000人。2011年全球人口达到70亿,预计2050年将达到100亿。从古至今,农业发展就是人类不断改造自然条件、赢得生存空间的过程。[43]
圣人
庄子和老子虽然都是道家,但是“圣人”这个词在老子那多是个褒义词,在庄子那多是个贬义词,《庄子》[44]把圣人、圣、勇、义、知、仁用错误的逻辑贬低:
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圣人生而大盗起。
圣人不死,大道不止。
在国外、远古时期和自然界没有他认为的圣人,不也有大盗吗?老虎捕获猎物,有的更强的老虎会驱逐他,等自己吃饱了次一等的老虎才能吃。鹰也有这种情况。有一种鸟把别人的蛋踢掉生下自己的蛋,让别的鸟替自己养。企鹅有趁别的企鹅不注意,偷其筑巢的石头到自己那筑巢的。这里面有圣人吗?研究发现1500种以上动物有同类相食的现象,[45]老子和庄子推崇自然,把自然界想像得太好,旧儒家也是把三皇五帝美化(据说诸子百家都是这样),实际上自然界和人类远古时期比后来更加残酷,常用(宝黎)解决纠纷,现代考古学知道人类就除了智人以外的人种都灭绝了。
实际上老子那时候为什么有偷盗?偷盗的发心是出于私利,去私利成为圣人,去圣人却成就私利,道家实则是颠倒因果关系。
《庄子》/齐物论 也会把圣人这个词用于褒义:
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所以说圣人的标准是在庄子道家的手上双重标准的,外家做圣人是坏的,本家鼓励做圣人,本家的圣人是好的。

无中生有
孔子说:
操则存,舍则亡。[46]
把握住就存在,放弃就失去。
生物学上也是这样,长期生活在缺乏阳光地区的蚯蚓、洞螈、利普托迪鲁斯甲虫、考艾岛洞狼蛛、马达加斯加盲蛇(地球上还有14种盲蛇)、德克萨斯州盲视火蜥蜴、洞穴盲视螃蟹、洞穴盲视龙虾、墨西哥脂鲤、巴西盲视水虎鱼都没有产生眼睛或眼睛退化没了。
人的骨头也是这样,骨头经常用受损伤被修复后,就会变大,我们看那些长年练习拳击;铁砂掌;劈砖;二指禅(人靠两个手指倒立,据说还有一指禅)的人,手骨头都会变大。[47]肌肉也是这样,常练习力量的,健身房的人的肌肉明显比普通人的大,越大越能拿起更重的重量。何曾有不练习的人能赢他们?
无中生有的形式与之相反,是“无”就“有”了(大量逻辑是这种形式),要“有”但是就“无”了,其实有些是信错了或者在玩文字游戏,常见的形式:
想有就要变得无。
无我就有我了。
道家是各个门派里面最多这种“无中生有”的: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庄子》/内篇/大宗师)
堕落自己的肢体,笨拙自己的聪明,离开有形,去掉知识,跟大道相同。
现代考古学知道,除了智人,其它人类都绝种了,人的大脑相对于地球上的其它动物是最发达的,人能从单细胞发展成智人,智人没有像其它人种那样绝种,是“堕肢体,黜聪明,吾丧我。”而成的吗?
其实人们要去掉的是私欲和无知。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49章)
百姓的心,圣人不用心去看,怎么知道。
百姓的心是怎样的呢?监狱里面就有许多。
百姓,希特勒原来是个底层画家,也是。
百姓出身,公交车上抓方向盘的乘客也是。
百姓的心有好有坏,坏心也以之为自己的心吗?王阳明心学就分得比他清楚多。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26章无难)
该有为还是无为,其实是看情况,事和味也是。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第27章辅物)
为之者有的败有的胜,中国去参加奥运会冠军的哪个不是为之者?现代武术和许多武术都打赢道家的太极拳,现代武术也是为之者。对于食物不去采集,就没有吃的,对于钱不去赚,就没有收入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第26章无难)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贤强。(第41章柔弱)
无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3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48章)
我(做为管理者)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57章)
法律是有为,一个(正负)如果没有法律,不是天下大乱也是弱肉强食的,民并不会“自化、自朴”。没有法律的古代,何曾有过这种情况?动物世界里也没有这种情况。
一直是无的话,就是一直是0,就像地里不放黄瓜种子,是变不成1及以上的数字,变不成满地的黄瓜的。
以减代加
认为主张减法会比主张加法的结果多,这个我还没时间把道家的观点归入,列一个不是道家的:
钱越散掉就变得越有钱了。
捐钱做慈善不会就会变富有,慈善就是慈善,多数消费者买东西没有看这个企业捐了多少钱。实际上主张加法的远比主张减法的多。
归因谬论
把事情的结果归咎于错误的原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18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72章)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75章)
上面三个逻辑就像我说因为中国灭亡的朝代都有用汉字,所以用汉字是中国的朝代灭亡的原因。
崇祯皇帝等一批明朝(管院莎)袁崇焕,认为是之前袁崇焕(沙)了毛文龙。[48]
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49]
还有不是道家的:
懒惰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前进不一定是懒惰,不少人终身勤奋,“求真天生性格学”中的天生超越型性格就容易这样。
唯一指属
认为这个结果只是这个原因,这个行为一定是这个结果。
土处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迟。是以圣人无执故无失,无为故无败。[49]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24]
“土处下不争高”“无争”就是放弃力量、(圈里)处于弱势,(若是)群体真的能自保“无败”吗?明朝末期和蒋介石在大陆的民国(正负)末期超发货币,通货迅速膨胀民间肯定受影响,国外也有不少这样的案例。像美国为了控制这个印钞权,是要(一慧)通过才能超以往多印的,这个就不是“无执”。
以前打仗也有抓壮丁,这种力量、(全黎)洽洽是要控制、规范,而不是“无执”。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第31章不积)
王阳明学了多种学问,甚至有五溺一说,是“博”的。李嘉诚每天刻意看各种信息,也是“博”,他们的“知”比大多数人知,也就是不是“不知”。
每个人时间有限,博会减弱知,但“不博”也会减弱知,把这种关系简单粗暴的总结成“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不妥的。

不官避世
沉默
老子是周朝图书馆官员(《史记》称“周守藏室之史”。另称“柱下史”)。《老子》说:
言者,不如知者默。[50]
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
我看字面意思是“说话的人,不如知道而沉默的人”,他原来也是不留下著作的,长期住在周首都,周王朝衰败他辞职向西走,如果按他的原意,那以后的史书上就不会有记录他的学问。途经函谷关,关令让他留下著作,老子不肯,关长说不肯留就不给过关证,老子才写了《老子》,之后史书上就没了老子的消息,也就是他之后没做过出名的事。(《史记》“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51]
如果按老子原来的想法不著书,史书不给他立传,还有谁会因为他的名气关注他,和知道他的学术主张呢?
唐朝白居易作《读老子》也说: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老子》)五千文。
不官无为
因为周朝衰败,老子辞职离开,周朝为他提供了当时学习知识的一流平台,但他没解决周朝衰败的问题就离开,自保是成功了,但当时处于水火当中的中国(设回)呢?当时周王室管不住底下诸侯的力量日益强大,天下大乱互相攻伐,《史记》载:
弑君三十六,(往过)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老子》的作者还有可能是老莱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他著道学书十五篇(“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他也不(左管),认为“受他人官禄、为人所制”,楚惠王两次请他辅政他也都不去,避世隐居。[52][53]
老子的老师是商容,周武王推翻商朝后请他出来(左管),他拒绝。[54]
庄子也是君主来请也不(左管),《史记》记载: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子说)“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尹喜是周朝大夫[55],在任期间遇见老子成为其弟子,弃官跟老子隐居了。
老子、老莱子和庄子道家早期四个奠基人和一个入室徒弟都是躲起来,没解决得了当时的(设回)问题,如果(抄挺)超发货币,物价飞涨,抓壮丁服劳役(秦朝时“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56])或打仗等很多行为都会影响(瓶珉),躲到深山野林也避免不了(抢到)抢劫,劫匪和小偷可以等农民的庄稼成熟时给抢了,农民白忙活一个季度还有(额私)的风险,并不会因为穷就不被偷,弱就不被虐。而且一个(锅加)的(锅仁)能躲多少到深山野林?山路运输困难,躲起来还影响生产,所以靠的应该是法治控制住和协调住大家。
《论语》也记载:
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櫌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57]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在动荡不安,而谁能改变这种现状呢?况且你与跟着那逃避(保卵)臣的人四处奔走,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躲避乱世的人呢?”说完,就继续不停地耕田。子路把此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失望地说:“我们不能居住在山林里与鸟兽同群,要是天下太平,我也用不着到处奔走想改变这个局面了”。
爱尔兰哲学家埃德蒙·伯克也说:
All that is necessary for evil to succeed is for good men to do nothing。[58]
邪恶之所以得逞是因为善良的人们无所作为。
中国秦朝末年有人口2000多万,到汉初万户大邑只剩下两三千户,大城市人口剩下20~30%。[59]
东汉时期的三国157年,中国人口56,476,856人,280年(晋朝建立了15年)中国人口16,163,863人,下降三分之二有多。曹操说: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60]
毛看到后也感慨:
原子弹不如刘(备、)关(羽、)张(飞的)大刀长矛。[61]
明朝嘉靖时河南光州人口84056人,到来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年)时:
见在人丁1189。
《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62]
这个“无为而无不为”发生了吗?现代全球人口增长和平均寿命增长(秦汉时期的人平均寿命只有约二十岁出头),不是因为全球学了道家,最主要的是科技和(发志)进步了。学道学和佛学三十年的王阳明也批评道学不可治世[63]。所以道家的老、庄学能解决特定条件的问题,比如三国时贾诩的一时自保,而不适合作为解决主流问题的方法。
名人章太炎也说:
(《老子》)清静其表,阴鸷其里。
我写的《古人批评古人说》、《历代儒生辟佛言论》中也有许多名人对道家的批评。

所以有重大错误的道家学说做为主义是不可取的,提取个中有用的知识才可取。

来源及释义:
钟舒《《道德经》在西方: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经典》http://news.163.com/2004w02/12457/2004w02_1076309030495.html ,香港文汇报,2004年。 ↩
《老子》/第5章中和(42)。 ↩
《老子》/第31章 不积。 ↩ ↩
最有价值华人《不证明的话……》,2019年。 ↩
记者闫平《中国甲骨文发现34个新字和新字形》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10-16/6687460.shtml ,中国新闻网转新华网,2014年10月16日。 ↩
最有价值华人《中国的古人过得比现代人幸福吗?》,2019年。 ↩ ↩
最有价值华人《(阀值)的全部智慧点》,2018年。 ↩
《礼记》/郊特牲:
“玄冕齐戒,鬼神阴阳也。”孔颖达疏:“‘鬼神阴阳也’者,阴阳谓夫妇也。著祭服而齐戒亲迎,是敬此夫妇之道如事鬼神,故云‘鬼神阴阳也’。” ↩宋·高承《事物纪原》/天地生植/阴阳:
“《春秋内事》曰:‘伏羲氏定天地,分阴阳。’” ↩元·耶律楚材《玄风庆会录》。丘处机:夫男阳也,属火;女阴也,属水。惟阴能消阳,水能克火。 ↩
《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4/第2546页/阴阳。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台湾教育部/无为。
《老子》/第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汉语大词典》/第5724页/无为。
百度汉语/无为。 ↩最有价值华人《自然与好不好无关》,2019年。 ↩
芸香《研发一种新药,要花掉25亿美元》果壳网,2014-11-26 https://www.guokr.com/article/439557/?page=2 ↩
《老子》/第81章。 ↩
“装”这个观点也是易中天引用一个学者的话。出自易中天《百家讲坛》/诸子百家。 ↩ ↩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 ↩
认知圣经《为什么不迷信<黄帝内经>好》,2019年。 ↩
《老子》已知最原始的帛书版(这里都尽量用的此版本)是: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快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畜慈。邦家乱,案有贞臣。 ↩
如《老子》/第63章朴素:
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庄子》/山木:
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吾愿君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 ↩《庄子》/应帝王篇。 ↩
《老子》/第33章。 ↩
《老子》/第52章。 ↩
道教经典《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 ↩ ↩
春秋战国.辛计然(老子弟子,道家祖师)《文子》(又称《通玄真经》)。 ↩
东汉·张道陵《老子想尔注》。 ↩ ↩
《日本西部地区暴雨(丝网)人数上升至219人4800人疏散》https://www.iqiyi.com/v_19rr28zql8.html?key=59e36a5e70e4c4efc6fcbc4db7ea59c1&msrc=3_31_56&aid=1179735600&tvid=1179735600&cid=25&identifier=weixinv1&ftype=27&subtype=1&vip_pc=0&vip_tpc=0&isrd=1&p1=2_22_222&social_platform=link 广东新闻 转,约2018-07-17。 ↩
《印度今年雨季洪灾死亡人数增至774人》https://www.iqiyi.com/v_19rqyx85s4.html?key=59e36a5e70e4c4efc6fcbc4db7ea59c1&msrc=3_31_56&aid=1247010600&tvid=1247010600&cid=25&identifier=weixinv1&ftype=27&subtype=1&vip_pc=0&vip_tpc=0&p1=2_22_222&social_platform=link 央视新闻转《印度斯坦时报》13号援引官方数据报道,约2018.8.14。 ↩
《老子》/43章。 ↩
《老子》/78章。 ↩
《老子》/第71章 曳明。 ↩ ↩
《高士传》/卷上/商容:
老子曰:‘先生无遗教以告弟子乎?’’容曰:‘将语子。过故乡而下车,知之乎?’老子曰:‘非谓不忘故耶?’容曰:‘过乔木而趋,知之乎?’老子曰:‘非谓其敬老耶?’容张口曰:‘吾舌存乎?’曰:‘存。’曰:‘吾齿存乎?’曰:‘亡。’‘知之乎?’老子曰:‘非谓其刚亡而弱存乎?’容曰:‘嘻!天下事尽矣。’ ↩类似记载《孔丛子》/抗志篇:
老莱子曰:“齿坚易蔽,舌柔常存。”子思曰:“吾不能为舌,故不能事君。”;
《战国策》或谓齐黄曰:公不闻老莱子之教孔子事君乎?示之以齿之坚也,六十而尽相靡也。 ↩《孟子》/离娄 下·第十三节。 ↩
《墨子》/经下、经说下。 ↩
《法言》/学行。 ↩
《老子》/第53章。 ↩
《庄子》/外篇/天地。 ↩
最有价值华人《义利之辨和发展经济有什么用》,2018年。 ↩
《老子》/第63章 朴素。 ↩
《庄子》/外篇/天地。 ↩
《<庄子>白话译注》http://m.fosss.org/Book/ZhuangZi/Index.html ↩
林敏《转基因食品比传统食品更安全》,科学猫头鹰,2019年1月9日 https://mp.weixin.qq.com/s/xVZigPSMyj4_RPMtpgBimQ ↩
《庄子》外篇/胠箧。有说《庄子》外篇是后人伪作。 ↩
百度百科/(诗仁)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9F%E4%BA%BA/6479020? ↩
《孟子》/告子章句上,孟子引用孔子的话。 ↩
罗振宇《为什么脸小的人更好看?》,罗辑思维/第672期/1:25 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lias_id/T6WlWOHESkEoKDjH6Sxa ↩
最有价值华人《袁崇焕应该被杀吗》,2018年。 ↩
辛计然(老子弟子,道家祖师)《文子》(又称《通玄真经》)。 ↩ ↩
《老子》/56章。 ↩
司马迁《史记》/卷63/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
皇甫谧《高士传》:
老莱子者,楚公室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蓬蒿为室,枝杖于床,饮水食菽,垦山播种。人或言于楚王,王于是驾至莱子之门,莱子方织畚。王曰:“守国之政,孤愿烦先生。”老莱子曰:“诺。”王去,其妻樵还,曰:“子许之乎?”老莱子曰:“然。”妻曰:“妾闻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随而鞭棰;可拟以官禄者,可随而鈇钺,妾不能为人所制者。”妻投其畚而去,老莱子亦随其妻,至于河南,以莱子为老莱子,人莫知其所终也。 ↩汉·刘向《列女传》/贤明:
莱子逃世耕于蒙山之阳,楚王遣使聘其出仕,其妻曰:“妾闻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随以鞭捶;可授以官禄者,可随以鈇鉞。今先生食人酒肉,受人官禄,为人所制也,能免於患乎?妾不能为人所制。”遂行不顾,至江南而止。 ↩汉·韩婴撰,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页53-54:
武王克殷,立为天子,欲以为三公。商容辞曰:‘吾常(尝)冯(凭)于马徒,欲以伐(化)纣而不能,愚也;不争而隐,无勇也;愚且无勇,不足以备乎三公。’遂固辞不受命。君子闻之曰:‘商容可谓内省而不诬能矣!君子哉!去素餐远矣!《诗》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商先生之谓也。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周康王时尹喜为巨大夫。 ↩
《汉书》/严安传。 ↩
《论语》/微子。 ↩
(爱)埃德蒙·伯克《使命召唤》 ↩
《史记》/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
曹操《蒿里行》。 ↩
何新《雄·汉武大帝评传及年谱》,中国(名助发)制出版社,2008年,ISBN 9787802193598。 ↩
《老子》/第37章。 ↩
最有价值华人《学了二十年的王阳明对佛学、道学的批评》,2019年。 ↩
免费文章,想看更好的文章请以举手之劳点个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