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2.52 社会实践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52、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活动的总称,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实践。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实践也就是阶级实践,三大实践都是阶级的实践。离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对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说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自然也就更谈不上有人的认识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就是不懂得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它是决定人类的一切活动的基础,因而也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但是,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如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都是人的社会活动形式。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后,几千年来的人类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在任何阶级社会里都居于主导地位,是一切活动和斗争的纲。因此,阶级斗争的实践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了社会实践即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就失去判断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例外。教员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1]所以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教员在《实践论》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著作中,深刻地阐明了社会实践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意义,反复强调实践出真知,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教员把实践性明确地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教员又进一步指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专政的可靠保证。”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极其重要的发展。
[-]拼命鼓吹唯心论的先验论和反动的天才史观,反对社会实践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决定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妄图从根本上改变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政策,复辟资本主义,结果彻底垮台。这说明一切反对革命实践,站在人民群众反面的反动派,都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注:
[1] 《实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