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肌肉向,美国红脖子的M1911百年情怀
常有人问,为什么美国人那么喜欢M1911,百多年过去了,这把枪依然在手枪销售排行榜单里头。尤其是那票军剩M1911一流出就是被疯抢,甚至还得抽签摇号才能买的到。然后问题来了,为啥美国人丢M1911那么情有独钟,我觉得这和美国人的肌肉文化有点关系。
好比说我们高中里最受欢迎的男娃子可能是个长相俊美的做题家,但美国高中里的就一定会是个橄榄球队的肌肉疙瘩,这或许和盎撒人本身的“武德充沛”也有一定关系。没一身腱子肉怎么去打劫不是~
而肌肉疙瘩运动员也成为了美国高中种姓制度的金字塔顶端存在。
是的,我们总是习惯的将美国和科技、书呆子这类硅谷风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并不是,那群是美国精英,普通的美国人挺粗狂的,穿着粗狂、装修粗犷、开的车粗犷、用的枪也粗犷。
M1911确实有很鲜明的“肌肉”元素,11.43的口径,强大的停止力,钢制的全尺寸枪身,一公斤多的厚重手感。
一种坚持用口径和对方讲道理的姿态扑面而来,也确实,美国人对大口径的崇拜有历史成因。在1899年的美菲战争中,美军当时装备的.38口径(9mm)柯尔特1892在遭遇菲律宾摩洛土著时严重缺乏停止力,6发子弹都不一定能放倒一个嗑药的土著战士。因此不得不把早先已经淘汰掉的.45口径柯尔特陆军单动手枪拿出来应急。从这会儿开始,美国人不再相信欧洲的小口径趋势,转身拥抱了大口径。
在一战中,埃尔文·约克中士用一支1911毙了向他冲过来的6名德军,最后迫使德军军官投降。
二战中,美军吃瓜大头兵即便是不配发M1911,也会想办法买一支揣着作为最后一道自卫手段。
所以说,M1911伴随着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向霸权的过程,在整个20世纪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这是文化因素。
再者,M1911作为勃朗宁大师的作品,在结构原理上本身就具有超时代的意义。当时大多国家还在用转轮以及一些非套筒式手枪,而勃朗宁将套筒、枪管后坐、枪管偏移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耐用、安全、可靠。现代的手枪依旧脱离不开勃朗宁百年前留下的手枪基本框架。所以说M1911在设计上是超然的,到现在都不见得落后。
诚然它是单动击发、射程和精度也算不上优秀,但这都不是事儿,情怀面前,这种小细节可以忽略。
某些时候我觉得M1911就像野马一样,虽然操控性烂的一P,加速也就那么回事儿,同价位的运动车基本都能干它,但人家就是美国人心中的粗犷代表有啥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