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系列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
可用产品 区与产品 丫来表达各自的机会成本。比较一下点C和点 E,多生产2个单位区必须少生产?个单位了,则多生产此2个单位又的机 会成本是少生戸7个単位的Y。 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点,如图申点G,表示社会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即存在闲置资源,当社会使用了这部分资源,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产品 x 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和美国就存在 2种情况。但经济资源的未能充分利用并不是造成 3圏1-1 生戸可能性曲裝 产量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唯一原因,当经济 缺乏效率时,也会产生这种后果,如我国“大跃进”以及“文革”时期的情况。因此要使社会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率。 当社会生产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时,表示社会经济处于有效率的充分就业(指资源充分利用)状态。但在这种状态下,社会在选择两种产品的组合时,必领确定最佳的比例,是选择点 D还是点E,抑或是其他点?这便是微观经济学中所要解决的资源配置问题。 生产可能性边界图是供社会选择的清单。 生生产可能性边界会朝原点方向向内或向外移动的。向外移动表示可能生产更多产品和服务,向内移动则相反。移动有多种原因:一是经济制度变动,如我国 20世纪 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改变“吃大锅饭”制度,就使同样多资源(如士地、劳动等)生产出更多产品。一项新的经济制度如果能给人们提供更多激历或促进专业化分工,就会增加经济产出。三是经济路派选动,如发现了更车窗的矿额。就会在同样制度和技木系什下生产興生 ,产品。三是生产拉术型动,s0一一项投术站新或引进一项更给进挺在;她行会使产批翻新。 任何一国经济增长过程实质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或者说边界不断外移的过程。 通常说米,实际生产能否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资源能否充分利用,取次于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些因素次定的,总需求,而生产可能性曲线能否向外移动,取次于制度、技术和可利用资源这些因素决定的总供给或生产能力。 上述生产可能性曲线图中讲到了两个问题,一是经济资源是否充分资源配置和经济体制利用问题,二是经济资源是否合理配置问题。经济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就是所谓经济体制问题。按照经济学家的划分,经济体制大体上分为 下列四种类型:自给经济、计划经济(命令经济)、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不同的经济体制,实现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方式不同。自给经济的特征是每个家庭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是与外界交换来的。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的直接消费所决定,经济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像一个单一的大公司。在这种体制下,用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产品的数量、品种、价格、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方向、就业及工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等等均由中央当局的指令性计划来决定。生产的产品也由国家统一分配。这种体制,从理论上也许可以证明,资源能够达到最优配置和有效利用。但实践证明,这种体制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由此产生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这种经济 为一只“看不见的手2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对于这一点,英国吉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早就说过,在市场经济中,人们追求他自己的利益,却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手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按他的看 阅读材料 1-1 市场在资源配 置 中起决定性作用 是一场革命 法,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供应,并非由于生产商考虑到消费者需要,而是他们追求利润的结果。交通公司在交通拥挤时之所以会多放几辆车,也不是为了解决职工按时上下班的因难,而是为了多赚钱。总之,市场机制是解决资源优化配置,增进社会福利的有效机制。 然而,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并不是万能的。在克服垄断和外部性 中的弊端、提供公共物品、管理信息 、调节收人分配、控制经济波动等诸多方面,市场都无 能为力,需要国家或者说政府出场来发挥作用,于是混合经济体制产生了。 混合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因此也是垄断和竞争相混合的制度。政府限制私人的某些活动;垄断的成分限制完全竞争的作用。在这种体制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次资源配置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決资源利用问题。这种体制被认为是最好的制度,效率和公平可以得到较好的协调。 经济学家认为,纯粹的自给经济、纯粹的市场经济和纯粹的计划经济在当代并不存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偏向于自给经济,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偏向于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国家在传统体制下则偏向于计划经济。由于过去儿十年中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千预的加强和近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这两类国家都有了混合经济的特征。 微观经济学和 以解决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为对象来划分,现代西方经济学从总 宏观经济学 体上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块。前者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后者研究资源利用问题。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的“微观”,宏 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的“宏观”,本意分别是“微小”和“宏大”,原是物理学中的概念,后移用于经济学。 -山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经济变量如何决定。经济行为包括:家庭(居民户)如何取得和支配收人,怎样以有限的收人获得最大的效用和满足;单个企业(厂商)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经济变量包括:单个商品的产量、成本、利润、要素数量;单个商品(包括生产要素)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价格等。微观经济学通过对这些单个经济行为和单个经济变量的分析,阐明它们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从而确定和实现最优的经济目标。归纳起来,微观经济学实际上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消费者对各种产品的需求与生产者对产品的供给怎样决定着每种产品的产销量和价格;二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与生产者作为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怎样决定着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及价格(工资、利息、地租、正常利润)。它涉及的是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运行问题。 所以,微观经济学又称为市场均衡理论或价格理论。它实际上研究的是一个经济社会既定的经济资源被用来生产哪些产品,生产多少及采用什么生产方法,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概言之,它研究的是既定的经济资源如何被分配到各种不同用途上,即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问题这样来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投票,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以及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所确定的要素价格。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厂商均衡 理论、收人分配理论,以及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等。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胩、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经济总量有国民收入、就业量、消费、储蓄、投资、物价水平、利息率、汇率及这些变量的变动率等。宏观经济学通过对这些总体经济问题及其经济总量的研究,来分析国民经济中几个根本问题:一是己经配置到各个生产部门和企业的经济资源总量的使用情况如何决定着一国的总产量(国民收人)或就业量;二足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共动市场的总供求如何次定者一国的国民收人水平和--m 物价水平,三是国民收人水平和一般物价水,的变动与经济周期及经济增长的头系。資 •国民收人(就业流了的洪定和交动是一东主线,所以玄观经济学又称为国民收人诀定路或收人分折。它研究的叉;际上是一国经济资源的利用现状怎样影响者國民经济总体,用什么手段来改善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潜在的国民收人和经济的稳定增长。概言之,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 玄观经济学一般包括国民收人次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帐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理论等。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互为前提、彼此补充的两个分支学科。西方经济学之所以有微宏之分,主要是因为研究目标与方法有着明显差异。微观经济学以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为目标,采取个量分析方法,而假定资源利用已经解决;宏观经济学以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目标,采取总量的分析方法,而假定资源配置己经解决。正由于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故有些问题从微观看可行或有效,但从宏观看却不可行或无效,反过来也如此。好比人们在戏院里看戏,若一个长得较矮的人从座位上站起来看,也许可看清台上演戏,但会影响后座观众的视线。这时,若所有观众都站立起来,则第一个站起来的观众等于白站了。同样,在经济生活中,某厂商实行低工资,对该企业而言,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若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原先实行低工资的厂商就失去了竞争力,而且职工整体收人也低厅,不但影响了政府所得税,还影响了全社会的消费、储蓄和投资,影响了社会有效需求。再如,一个家庭或一个人实行节约,可增加家庭财富积累,但大家都节省,社会需求就降低了,生产和就业就要受到影响。所以宏观和微观经济学互相把对方所考察的对象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互相把对方的理论前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一个经济社会;不仅有资源配置问题,也有资源利用问题,只有把这两方面的问题解决了,才能解决整个社会的经济问题。所以它们是各具功效、彼此补充、不可分离的整体。况且,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的界限实际上又不可能泾渭分明。例如,所有的经济总量均是由经济个量加总而成,孤立地考察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再如,对同一个经济现象,从一个角度看是宏观经济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微观经济问题,全面考察才不至于偏颇。所以近年来,当代西方经济学出现了微观经济学宏观化,宏观经济学微观化的趋势。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是仅从概念上就可简单加以区分的。例如,价格、产出、消费、投资、供给、需求等概念,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都出现,但含义不一样。举例来说,价格这个概念,在微观经济学中指一个个产品的价格,比方说猪肉 500 克8元、大米500克4元 服装一套300 元等等;而在宏观经济学中,价格指价格水平或物价指数,若以 1990 年为基期,价格指数为 1,1999 年价格指数若为 1.3或130%,则表示与1990 年相比,1999 年物价总水平上升了 30%。其他概念同样如此。在微观经济学中,这些概念都指个量,而在宏观经济学中,这些概念都指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