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沉迷手机父亲逼他玩17小时:为什么我最先想到的竟是大学并不是为所有人准备的
一、
今天,一则新闻冲上了微博热搜,“儿子沉迷手机爸爸逼他连玩17小时”。
儿子因为沉迷手机,被父亲反向教育,特意为他请假一天,让他玩手机,累了叫醒继续玩,最终,监督他连续玩了17个小时。事后,当事父亲表示效果很好,儿子意识到了错误,并写了保证书。
这是一个信息时代,所有的信息更新迭代太快,信息碎片化快到眼花缭乱。手机成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用品,形影不离,也意味着这一代的小朋友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手机。
真的太容易沉迷了,网络游戏、短视频、网剧综艺,大人们刷手机连着几个小时是常事,更何况自控力更差的小朋友。
棍棒式教育,那是上一代的家长才使得出的绝招。
现在的家长们,为了整治小朋友沉迷手机,十八般武艺上场,讲究个“以理服人、心灵教育”。
高手过招,必须一击即中,须臾之间,便差分毫,一套“降龙十八掌”打得对手毫无反抗之力。
有的,为了惩治小朋友玩游戏,让他每天打,打完还要写总结,当文字工作与游戏结合起来后,顿时吃嘛嘛不香了。
有的,直接把小朋友拉到电竞俱乐部,尝尝想要成为真正的电竞选手需要经过怎样的魔鬼训练,成功劝退。
还有的,发出网络召集令,各大游戏高手接连上场,把小朋友虐到怀疑人生,从此丧失了对游戏的兴趣。
二、
打游戏,在大人眼里开始变得并不是坏事,沉迷确实不好,适度的玩耍也是可以接受的。
电竞是朝阳产业,对于中国本土来说,行业门槛刚刚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尚需完善,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样子。
电竞选手从最开始父母眼中严重嫌弃的那种不务正业、沉迷游戏的网瘾少年,摇身一变,变成了众星云集、万人景仰的明日之星。
这是好事。
说明我们的社会在发展,就业面拓宽了,大家的选择性更多了。即使不上大学,也有拼搏的机会,虽然拍死在沙滩上的浪花也不少。
三、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在国人心里太过于根深蒂固。
事实上,人生路上还有更多的可能性,读书只是一条选择而已。
为什么现在的家长们热衷于卷娃卷学习?
一则,他们是享受了、或者见识到高考红利的这一代,读书改变命运这种事,切切实实的发生在自己或旁人身上。所以,家长们更愿意小朋友通过前二十年的努力学习,以改变后面几十年的人生。
二则,我们国家现今的教育行业横向铺展还不够。社会急速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导致前二十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处于一种快速发展阶段,但盲目扩展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大且空。
三则,技术型人才没有形成完整的培训链,国家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在职业院校,光是投入还不够,职校毕业生的就业、薪资、社会地位、向上渠道还没有从社会层面得到有效确认。这样的结果,导致但凡有能力上高考战场搏一搏的学子,不会将职业院校作为首选项。
四则,社会认知的问题,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以低廉的劳动力换取了快速的基础累积,这不是长远发展之路,摆脱工厂型外贸、提高技术型出口会成为后面二十年的大方向。高精专科技不仅需要高科技人才也需要实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承认,这是一个长期的、需要慢慢扭转的过程。
四、
必须要承认的是,迄今为止,高考仍然是普通人接受高等教育更公平的方式。
高校扩招给了人一种假象,但凡努努力,就能考上大学。
但是,我们都想错了。
大学,原本就不是为所有人准备的。
勉强上个几流学校,胡乱什么专业,就业拼不过985,本科拼不过研究生,上手拼不过职校,浮浮沉沉,高不成低不就。
只是一张文凭,左右不了今后几十年的人生。
等到有一天,高考不再是唯一选项,教育应该就是另一幅模样了吧。
本文由豆儿彭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