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胶片体验及对玩家群体观察若干
一个伟大的摄影师,首先认识一群有趣的人,然后和他们几乎朝夕相处,记录般的拍下无数画面,等上若干年,他的朋友成了,他也就成了。
而认识有趣的人,需要这个人也有趣。而一个人的有趣与否,和他用什么相机无关。
对于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买相机的唯一诉求就是拍摄更好的照片,并在最小化负担的情况下实现最好的画质,所谓的操控感等复杂的按钮,不过是为了矫正机器的错误罢了,因此,最好的相机就是最自动的,最小的,画质好的相机。以这个标准来看,手机只需要不断提升画质,就可以达成这个目标。当达到了某个阈值以后,剩下的提升就无感了。目前来看,这个阈值不高,不过就是朋友圈和小红书之类图片社交媒体的分辨率罢了。
接下来,就是解决数码的塑料感问题,塑料也就是过于光滑,于是,手机开发商开始后期添加颗粒来试图模拟更自然的观感,但由于算法局限性,目前还显得比较假,这就是目前手机的局限性。
老胶片相机之所以能够存在使用价值,是因为它是胶片世界中的产物。和动辄研发成本极高且需要不断迭代更新核心感光元件的数码相机不同,在使用同一款胶片拍摄的情况下,最新型胶片相机和几十年前的老相机相比,画质不会有太大区别。
只要它们使用的都是35mm胶片,那么它们就是同一层级的商品。在它们之间这个宽广的地带中,相机厂商可以制造各种各样的产品尽情发挥。
数码相机的系统,周边基础设施大多和电脑相通,电脑在世间普及的同时自然也为数码相机构建了良好的施展空间,如今,则是可以直传手机,进行分享。
与其相对,胶片相机的周边基础设施则是邮寄给远方的独立且封闭的环境——冲扫店。这天然的阻碍了一部分爱好者享受摄影乐趣。
所有的小圈子都是在用门槛卡人,然后形成自己圈子的玩法,在玩胶片的这段时间里,也看到了非拍照玩法路线,有人醉心于最佳画质的冲扫手法研究,有人醉心于器材抚摸,拍照和创作成了胶片摄影玩家中一件不太重要的一件事。
从第一性原理来看,致力于影像创作的人,应该做的是:
买一台经济范围内采样最优的数码相机,修图自理。
买一台大画幅相机,修图自理。
剩下的冲扫、印刷输出、图片备份、项目管理、展览此类劳心劳神的事,还是交给专业师傅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