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师昌绪:中国材料之父却“爱管闲事”,让我们材料学突飞猛进,推动碳纤维世界领先

2022-06-22 16:43 作者:光电科技君  | 我要投稿

1951年,被美国禁止回国的35名学者,排在前面的是“三钱”,而第四位就是“中国材料之父”、战略科学家师昌绪。他的回国,让我国的歼击机至少提前20年飞上蓝天,实现了中国材料学得突飞猛进,而他却是出了名的“爱管闲事”。

当时,师昌绪还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金属材料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羡慕的科研成就。他曾主持解决了飞机起落架断裂的问题,成为当时美国应用最广泛的起落架专用钢材。


面对美国移民局的禁令,师昌绪联合留学生起草了一封致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公开信,刊登在报纸上,引起了热烈反响。

他的同事劝他:你的前途很好,为什么要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去呢?他的导师问他是不是嫌弃工资、职位低了。师昌绪说了两点:


“第一,美国像我这样的人多得很,有我没我都行,但新中国刚刚建立,很需要我;第二,上有年迈父母需要侍奉,而且还未娶妻。”


1954年,美国同意了师昌绪和其他留学生回国的要求。次年,师昌绪回到祖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原本负责物理冶金工作,但是为了实际需要,他“爱管闲事”地研究炼铁、炼钢、轧钢。他说: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


后来,我国航空事业开始发展,苏联专家撤离后,动力问题成为某型号新型飞机重大的关键项目,具体来说就是发动机的涡轮叶片搞不定。


1964年,一个寒冬的深夜,时任航空研究院副总工荣科敲开了师昌绪的家门,提出希望金属所承担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发任务。当时研发该叶片相当于一下子实现十几年的跨越,很多专家认为根本不可能,这是异想天开的事情。

在一无专家、二无图纸的情况下,师昌绪再一次“多管闲事”的一次,他毫不犹豫地接下这一任务。他说:“我心中无底,但是我知道有答案。答案就是美国做成了,我们一定能做成!”


就像钱学森说的“外国人能搞,我们就不能搞?”一样,师昌绪带领课题组在特殊的年月里,2年搞定难题,1966年12月,我国第一片铸造九孔空心涡轮叶片装机试车成功,为“战鹰”换上了新技术的“心脏”。

1967年,叶片被装配到歼8上,时速超过苏联样机的10%。这让我国的航天事业登上新起点,他用“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完成了一次马拉松长跑”,让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此尖端技术的国家。


国家需要什么,师昌绪就研究什么。除空心涡轮叶片外,师昌绪在铁基高温合金、真空铸造等研究与推广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成为我国高温合金的奠基人,被称为“中国材料之父”。而他从“材料人”到“战略科学家”的故事更加感人。


我国碳纤维发展也是从60年代开始的,10年间也取得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实验室连续工艺化生产。


1975年,在张爱萍将军的部署下,联合20多家研究所和企业共同攻关,终于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是还不够理想,尽管后来陆续投入2600万元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差距还在扩大。


那个时代对于“洋技术、洋产品”无限崇拜,很多需求单位把供应瞄准了国外,“造不如买”成为潮流甚至有些单位公开承诺,对引进国外技术给予资金奖励。

可是当我们航空、航天事业正准备使用新材料实现突破时,西方开始了贸易限制,技术、设备、产品都包括在内。有些单位虽然也引进了设备,但是也相当于白白交了学费。


80年代,北京和吉林2家单位与英国RK公司合作,引进了大丝束预氧化炉和碳化炉,总共花了900万美元。但到了1990年,碳化炉子还开不起来。

原计划3年转化的项目拖了7年,13年了才勉强验收,实际生产线还是开不起来,就因为我们的产品可能涉及军事。


西方这招屡用不鲜,这让碳纤维没有根本上的突破,一连串的失败,让产业蒙上了阴影,此后10年后几乎很少人去触碰。


80多岁的师昌绪看到此情景,就对主管领导说:"找几个熟悉情况的人,认真研究过去碳纤维搞不上去的原因和今后应该怎样去做。”他说碳纤维上不去,他将死不瞑目。

有人劝他就不要再管这些事了,师老认为事关国防工业,必须要做下去,这个“闲事”他一定要管:自己年龄大了,别的事可以不管,碳纤维必须要抓。


在师老的推动下,成立了“863”新材料的课题组,师昌绪亲自任组长,以后给相关方面提议发展方向,落实经费……


在“十五”期间设立专题研究计划,师老带队亲临国企和民企调查和指导。经过师老的倡导,我国成立“国家队”,遵循师昌绪先生提出的”集中优势力量,打破门户之别,建立竞争机制“的方针,碳纤维技术得到巨大的突破。

2004年,80多岁的师昌绪得知光威率先生产出碳纤维之后,激动地前往光威调研,感慨万千,当即题词:“民族之光”四个大字。


幸亏有了师昌绪的“多管闲事”,中国碳纤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面超越外国,无论在性能和产能上都十分领先,助力我国各行业,尤其航天业迅猛发展。


回顾中国碳纤维的发展历史,我们不得感慨独立自主坚持国产化攻关的技术路线,更加佩服师昌绪的“多管闲事”,也希望在以后有更多的人才“多管闲事”。


师昌绪:中国材料之父却“爱管闲事”,让我们材料学突飞猛进,推动碳纤维世界领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