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生活就是个**,它宁愿我们做洗碗工
电影的开场是一场备受瞩目的庭审现场,因持刀行凶而被判入狱五年的十二岁小男孩扎因此时正在起诉自己的父母,而他控告父母的原因是“他们生下了我”。父母生下子女并抚育他们长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基础和法则,但本片主人公的成长环境却一点也不乐观。扎因生活在一个小城镇的贫民窟中,他的父母很穷却生了非常多的孩子。可这样的家庭根本无法给孩子们提供庇护,更别提享受教育和医疗的机会。于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弟弟妹妹们,扎因要为杂货店送货、要骗取药物制作违禁品,还要上街叫卖果汁。可即使要如此挣扎的生活,扎因也还抱有一丝活着的美好,那就是他的妹妹萨哈。萨哈和扎因年龄相仿,他们大多数时间都会共同行动,也正是在这种亲密无间的相处中,扎因发现妹妹来了初潮。但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扎因知道一旦父母发现萨哈来了月经,就会马上逼她出嫁,尽管萨哈还只有十一岁。扎因用尽可能恐怖的说辞来警告萨哈保守来月经的秘密,而他口中可怕的阿萨德就是其打工的杂货店的老板,并且对方家里还是自家的房东。所以即使扎因的父母明明知道阿萨德觊觎尚且年幼的萨哈,却仍旧愿意出卖女儿换取一些既得利益。身为哥哥的扎因认为自己有责任保护妹妹,他试图掩盖萨哈来月经的事实,并计划带她逃跑。可就在扎因赶回家要带走萨哈的同时,妈妈也在强行将萨哈送人。
扎因的力量还是太弱小了,他扭打不过父母,便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妹妹离开。扎因对这个家庭最后的一丝信任感破灭了,于是他一个人踏上了逃离的路程,并因缘际会来到一所落魄的游乐场。扎因在这里流浪了几天后结实了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移民拉希尔。拉希尔负责游乐场的卫生工作,她的生活同样困苦,为了不被驱逐出境只能努力隐藏自己一岁的儿子约纳斯。可即使在如此艰难的境况下,拉希尔还是收留了扎因,把他带回了自己居住的贫民窟。从此,拉希尔白天出门工作,扎因就留在家中照看约纳斯。扎因的到来为拉希尔带来了一丝欢乐,但她仍旧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那就是之前伪造的身份证到期了,而办一张新的证件需要一千五百美元,这对拉希尔来说是一笔无法负担的巨款。她尝试所有方法筹集资金,却一无所获,并且不慎在奔走的过程中被警察逮捕。拉希尔的忽然消失让扎因再次失去了依靠,但他并没有抛弃约纳斯,而是想尽办法带着这个婴儿活下去。但是,神灵有时可能的确忘记了庇护一些人。房东趁扎因外出时将他们赶出了家门,他好不容易存的一点要带约纳斯偷渡的钱也无法取回。命运终于还是把这个十二岁的少年逼到了绝境,为了让约纳斯活下去,他最终还是把约纳斯交到了贩卖人口的商贩手中,但对方保证一定会替约纳斯找一户好人家。
扎因泪流满面的剪短了头发,他丢弃了拉着约纳斯走街串巷的滑板,连同着丢弃的还有拉希尔带给她的希望和温暖。扎因就这样踏上了回家的路,目的是找到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文件,只要有了身份证明,他才能离开这片充斥着贫困和战争的土地。但是,有些人的苦难就是深不见底的。扎因没想到自己一回到家中就听到了一个晴天霹雳,那就是妹妹萨哈死了。
萨哈走了 结束了
她不见了吗 你会知道什么是不见了
他有把刀
回来 你这个混蛋
我要空手杀了你
这个十二岁的小男孩最终还是让自己的双手沾染了鲜血,他恨命运的不公、父母的无能、社会的残酷以及人性的冷漠。但这些外在的伤害敌不过内在的崩塌,他拼尽全力生活却始终得不到任何上天的眷顾。战争和贫困教会他的唯一真相就是,无论你怎么努力,都很难做一个好人。扎因控告父母的诉求就是希望像他们这般没有能力抚养孩子的人就不要再生了,因为这些孩子既无法保护自己,也无法保护他们热爱的一切。生的重复不过是死的日常,所以扎因被判入狱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而更讽刺的是,神父会来到监狱为犯人们唱歌,并声称这种行为能为上帝的子民带来精神力量,可这样的鼓励真的能带来任何光明和希望吗?假若真的有神灵,那么能够主宰生命的究竟是谁?是至高无上却无法触及的造物主?还是父母?还是我们自己?究竟谁能为活着这件事负责?
当上帝拿走了你的一些东西
他会给你另外的东西作为回报
上帝给了你什么
我怀孕了
你会有一个弟弟或妹妹
等你出狱后 她可以走路玩耍了
你太无情了
萨哈的父母相信上帝,他们认为自己无从选择,扎因也没有理由抱怨,因为他们也是如此成长的,一直深陷苦难之中的人没有资格抱怨苦难,只能沉沦。也正是因为如此,扎因的反抗显得格格不入,当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想要在那片土地上获得生而为人的尊严和自由,唯一的渠道便是质问自己的父母“你们为何要生下我?”可这种控诉能改变什么吗?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战争造就了不稳定的社会,非法移民的生活无以为继,未成年的女性就要结婚生子,毒品和非法交易横行,教育和医疗资源贫乏……这些真实的生活现状虽然艰难,但可怕的是毫无希望,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苦苦挣扎却依然深陷炼狱。
生活是个婊子
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
被所有人爱
但上帝并不希望我们这样
他宁愿我们做洗碗工
为了让观众意识到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和电影故事的真实性,导演娜丁·拉巴基选择了一批真实生活在难民区的人出演影片,他们就是真实的叙利亚难民。扮演扎因的男孩被导演发掘时,12岁的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何以为家》的制作周期长达五年多,导演追求了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完美结合,真实还原了黎巴嫩底层社会的现状。但在影片的结尾,导演还是给观众留下了一丝希望,那就是贩卖人口的罪犯被抓,约纳斯被带回了拉希尔的身边。虽然母子俩接下来的生活并不会有质的改变,但至少她们还有彼此相依为命。人不是离群索居的孤岛,我们活着这件事的意义本身是多元的。内在性、外在性、个体性、社会性、时代性、历史性……即使我们最终都是在练习死亡,但总要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