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日领克03对撞雷克萨斯ES事故的分析
一场交通事故,本身没什么新奇的,但这回是领克03对撞雷克萨斯ES,自主品牌信仰神车和日系信仰神车,各大平台的评论区自然是一片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境界(误)作为一个做汽车安全视频的up,这事我可不能错过[滑稽]。
首先声明一点吧,dcd车友圈的那个同名账号确实属于本人,由于对营销号的厌恶,没看清视频我就对领克的支持者进行了一波输出,可能误伤了一些理智的车主,这里向各位道歉。当然,道歉的对象不包括某些借题发挥的真正的水军。
以下是正文:
首先,这两款车都在专业的碰撞机构做过测试,正面碰撞的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领克03的A柱出现了明显的塑性铰,而雷克萨斯ES结构表现明显更好。同时ES200整备质量1.61吨,领克03四缸整备质量1.56吨,这起事故怎么看都像是雷车占优。

但实际情况好像有亿点不一样...

现场图片显示,参与救援的路人无法打开雷车的前排车门,车内人员也没能从车内打开,而另一边的领克前排车门都已被车主打开。后续的视频显示,雷克萨斯主副驾驶被消防员救出并送往医院。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一点,ES的司机应该不会有生命危险,视频中可以看出司机意识清醒,也看不出严重的外伤;副驾驶头部有血迹,但应该是外伤,从车内画面来看,ES的副驾气囊和气帘正常展开,尺寸甚至要大与对面的领克,这起事故的重叠面目测在60%以上,在安全带的约束下ES副驾驶的头部与硬体结构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很小,头部的血迹应该是气囊展开时造成的,但副驾驶被救出时的意识似乎没有司机清醒,或许是因为副驾气囊支撑性不够造成的,在NHTSA的完全正面碰撞测试中,ES副驾驶评价为四星,可能与此有关。不过某些人说ES乘员全部遇难或进ICU抢救的说法基本可以确认是谣言。


从碰撞后的截图我们可以发现,两车的A柱,门槛,铰链柱部分(即前门环部分)都没有明显变形,但雷克萨斯的车头溃缩量大于领克。按理来说,门环没有变形,车门不应该打不开。ES没有碰撞解锁功能,但视频中后门已经被打开,可以排除解锁系统的问题。翼子板变形确实会阻挡车门打开,但看过C-NCAP测试视频的朋友应该知道,只要用力拉车门翼子板并不能卡死车门。

这张后来的救援截图似乎说明了原因,消防员拆除了变形的翼子板,并切开了车门后方的蒙皮,成功打开了副驾驶的车门。因此个人猜测应该是碰撞时ES的整体车身发生了相对细微的变形,前后排车门之间发生挤压,蒙皮别住了ES的前门。


有人说ES的发动机入侵了乘员舱,因为ES的前部溃缩似乎太大了。发动机入侵乘员舱往往伴随着转向柱的位移,但从车内画面显示ES的方向盘还在原位,而现在的汽车都有发动机下沉技术,不大可能是发动机入侵造成ES司机被卡。上面的截图还传递出一个信息,ES主驾座椅的位置明显不对,由于没有碰撞发生时的车内画面,我们无法得知座椅到底是被后排物体撞击变形还是因为设计/装配工艺问题在碰撞中发生失效,所以初步可以判定ES司机是因为座椅的变形被''卡死''。
我们现在从两车的结构来寻找可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ES没有详细的结构用料示意图,这里用结构基本一致的凯美瑞代替)


可以看出,两车的AB柱都采用了热成型钢材质,凯美瑞的铰链柱位置采用的钢材还强于领克的超高强度钢;两车的纵梁也是590MPa-780MPa的超高强度钢,作为豪华品牌,ES的总体强度应该比凯美瑞还要高,与领克对撞不应该出现很大的变形,这一切似乎都说不通。
但是,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领克在地板位置用了很多热成型钢,而凯美瑞没有,它前排座椅下方的横梁是980MPa,中央通道和地板下方的纵梁只有590MPa,领克在这些位置均为与A柱相同的热成型钢。
我们又翻看了ES在IIHS的测试数据,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


ES在40%碰撞中的最大入侵要大于25%碰撞!40%碰撞中ES最大入侵9cm,而25%碰撞较差的那次测试,最大入侵也不过4cm,而且作为2019年上市的豪华车,40%碰撞竟然让ES的A柱发生了1cm位移。在绝大多数人眼里,40%碰撞的难度要远低于25%碰撞,而且ES在25%碰撞中并没有发生侧滑,按理来说,刚性壁障对结构的冲击要明显大于40%碰撞,但ES这却反了过来。


在欧洲的测试中,ES及其他丰田系车型在中等重叠碰撞中前部结构的溃缩量似乎也都大于同级别车型。
最后,我们作出以下推测:ES片面地对于小偏置碰撞进行优化,刻意加强了侧围,其强度甚至高于领克03等车,但由于40%碰撞中入侵并没有大到对假人造成损伤的地步,因此丰田在地板位置使用了强度明显弱于领克等车的材质,导致碰撞时车辆整体车身发生扭曲,车门位移卡死;司机座椅因不明原因失效,导致司机被困;副驾气囊设计冗余不够,让副驾头部受到了更大的伤害。
其实,碰撞中车辆蒙皮或非碰撞区域变形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沃尔沃等车在碰撞测试中车顶等部位的蒙皮也有变形,针对碰撞测试加强也是情理之中,但丰田似乎过于吝啬于成本,对于被动安全设计的冗余度不高,更出现了区别对待不同国家/地区的情况(如欧版ES气帘短于中国和美国市场)致使这起事故对车主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我们希望,各大车企的安全设计目标不应只局限于在碰撞中取得好成绩,更应切实考虑用户在现实中可能碰到的情况,各个碰撞测试机构的愿景是守护生命,减少伤害,单纯应试教育的行为绝对是和大多数人的期望背道而驰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