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第十九章学习心得

2023-04-25 11:32 作者:MrRain98  | 我要投稿

道德经讲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我们首先来翻译一下本章。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抛却聪明和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杜绝仁慈,抛弃道义,人民才会回复到孝慈的本性;抛弃伎巧和获利,就不会有盗贼产生。“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只有他们是不足的。所以要让人民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质朴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学问,就没有忧患了。


字面上的翻译看起来有些不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再来看看王弼对本章的理解:”圣智,才之善也;仁义,行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云绝,文甚不足,不令之有所属。无以见其指。故曰此三者以为文而未足,故令人有所属,属之于素朴寡欲。“ 他说,圣明和智识,是好的才能;仁义,是好的行为;巧妙有利,是好的功能。而老子直接说要弃绝它们,连做肤浅的纹饰都不够格,只会让人们没有归属。通过上面三者见不到、也得不到我们提倡它们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说这三者做肤浅的纹饰都不够格,人还要有另外的真正需要归属的东西,那就是简单、自然、少有所欲。


可能我们看完王弼的讲解,也并不是很理解本章。那我们就简单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幸福感。假设我们去问一个人,怎样才会幸福,兜里有一块钱的小朋友可能会说,我能有一屋子的糖果我就很幸福。月薪3000的打工人可能会说,我能有房子车和老婆就幸福。月薪三万的员工可能会说,我能在大城市有房有车,财富自由,并且能够每年出去旅行,能经常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很幸福。公司老板可能会说,我能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让自己闻名世界,让企业百年不倒,就是幸福。全世界最有钱的人可能根本无法定义什么是幸福,只能不断的花钱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什么是幸福?无外乎是我们想要的东西,通过努力得到了,就是幸福。如果说,人们想要过的幸福,人们应该如何做呢?有人说,人越有钱就越幸福,但之前的论述已经证明了,无论人拥有多少财富,他们都有无法满足的欲望。当他们拥有了足以满足之前欲望的财富的时候,人们又回生出新的欲望。还有人说,社会发展、科技发达,人们就会幸福。真的是这样么?以前交通不便利的时候,可以有飞鸽传书。人们觉得飞鸽传书太慢,于是就发明了电报。但人们又嫌弃电报,于是电报之后又有了电话。最后人们又不满足于只有声音的远距离交流,又有了现在的实时视频通话。所以你看,人们什么时候得到满足了呢?就算是现在的视频通话,人们也不满足,还希望能够有人与人面对面真实谈话的体验感。到最后,人们终究还是不满足于现状,科技终究只是让人们快速的满足一个欲望并产生出更多的欲望罢了。所以老子才说,少私寡欲,也就是减少人们的私欲才可以让人们保持幸福。就像以前的人们,平时吃不到肉,过年才能吃肉,而每年吃肉的时候都感觉十分的幸福。但我们毕竟不能回到过去,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什么是少私寡欲呢?其实现在所说的对生活充满感恩便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能够跟家人打视频的时候能够感到感恩,如果一个人吃饱饭的时候能够感到感恩,那说明这个人的欲望等级是低的,也就是不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当作理所当然。这种人也更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有更强烈的幸福感。上面这个就是第一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能够看到,人们聪明、拥有才能、能够挣很多钱,但是这些并不能让人达到长久的保持幸福的目的。反而是没有那么多个人欲望的人们能够更容易的感受到幸福。


第二个例子是亲子关系。中国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敬老爱幼,子女要孝顺老人,父母应该管教子女。但是这种强调真的能够让百姓有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么?可能并非如此。很多的功夫都下在表面,心里怎么想的就只有自己知道了。中国以前有包办婚姻,认为父母的眼光好,能够挑选准合适的郎君或者姑娘。现在人们认为包办婚姻是腐朽封建的,但以前如果谁家子女不接受包办婚姻,逃婚了,或者追求自由婚姻,都会被人认为是有损家风,是不孝,受人非议。除了包办婚姻,还有很多需要遵守的礼节,以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等等。有人会说,现在这些不都逐渐的逐渐的被取缔了么,而且很多礼节难道不是很必要的么?难道这不是一种文化,是不能割舍的一部分么?那我们再来看现在的一些现象。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就是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有什么特点?那就是叛逆。但什么又是所谓的叛逆?不就是不听父母话了就是叛逆么?但有没有想过,这个定义本身有没有什么问题呢?如果你走在大街上,一个路人劈头盖脸说了你一顿,说你现在做的都不对,应该听他的话,你只会觉得他是精神病。那为什么孩子要听父母的话呢?有人说,父母有管教孩子的责任,孩子吃父母的、喝父母的,自然就得听父母的。那我们再换一个场景,如果还是一个路人在大街上说了你一顿,说你现在做的不对,应该听他的,但这个人是比尔盖茨、是马云、是巴菲特,你还会大骂他神经病么?你不会,因为你知道他们都是成功的人,都是值得你信赖的人,他们不会花闲心就是为了消遣你。所以你会听他们的话,去尝试改变自己。那回到家庭关系当中,如果一个孩子真的打心里信赖父母,知道父母说的话很有智慧,都是为了自己好,那么就算父母不打骂孩子,孩子是不是也会仔细思考父母的话,改变自己呢?所以我们看,孩子听从父母的话和听从马云的话是一个逻辑,那就是知道对方值得信赖,是对自己好的。而叛逆就是因为孩子对父母缺乏信赖感,但是父母又遵循着所谓“父母的义务”,强硬的逼迫着孩子听从自己。回到本章,我们仔细想想,所谓的敬老爱幼的提倡真的有利于培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信赖和爱么?并不见得。反倒是这种思想会让父母盲目的觉得自己有权威,让孩子下意识的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受压迫、不敢表达想法。那如何才有利于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赖与爱呢?老子给出的答案就是见素抱朴,回归自然。就如道德经第十七章当中所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现在的家长所谓的树立威严,让孩子顺从自己,无外乎是第三个层次的畏之。更好一些的家长是使用一些方法去引导孩子,去教导孩子,这就是亲而誉之。而最厉害的家长,就是下知有之。家长根本不用言语教导什么,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好的榜样,而且能够尊重孩子,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有安全感。这时候,孩子虽然不知道父母究竟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教导,但是却能够自然而然的学着家长的样子,顺利成长,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所谓的叛逆期。至于说一些规矩,当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尊重,爱戴别人,并且从小看着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做的,这个人自然而然的就会表达出善意。


我们看了之前的两个例子,想必已经能够对老子想说的有一些了解了。但是再去看一眼本章的文字,又感觉有那么一点不对劲。圣明和智识、仁义、巧妙有利,这些难道真的就不是好东西么?一个人如果圣明而且有智识,难道就不能同时做到少私寡欲,生活充满幸福感了么?一个人如果仁义,难道就不能做到见素抱朴,家庭和睦了么?其实并非如此。苏辙对此就有很深的见解。他说:


“非圣智不足以知道,使圣智为天下,其有不以道御物者乎?然世之人不足以知圣智之本而见其末,以为巧胜物者也,于是驰聘于其末流,而民始不胜其害矣。故“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仁义所以为孝慈矣,然及其衰也,窃仁义之名以要利于世,于是子有违父,而父有虐子,此则仁义之迹为之也。故“绝仁弃义,则民复孝慈”。巧所以便事也,利所以济物也。二者非以为盗,而盗贼不得则不行,故“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也。世之贵此三者,以为天下之不安,由文之不足故也。是或属之圣知,或属之仁义,或属之巧利,盖将以文治之也。然而天下益以不安,曷不反其本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天下各复其性,虽有三者,无所用之矣。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则圣智之大、仁义之至、巧利之极也。”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没有圣明、智识是无法了解道的,让圣明、有智识的人来治理天下,怎么会不以道来处理万物呢?但是世人只见到了智慧的肤浅表现,却见不到智慧的根本,以为机巧就能够取胜,于是在道的末流大肆折腾,而百姓不能承受这样造成的损害了。所以说抛弃对圣明与智识的肯定、景仰和追求,民众可以获得百倍的好处。仁爱而遗弃亲人的人是不存在的,正义而背叛君主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仁义表现为孝顺慈爱,但是到仁义的衰颓的时候,不仁义的人们以仁义的名义去寻求利益,于是有孩子违逆父亲,有父亲虐待孩子,如果把仁义比作车轮,种种乱象都是由仁义的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这痕迹虽然显示了车轮的滚过,却是车轮碾压与排斥的东西。所以说杜绝对仁义的肯定、景仰与追求,民众才能恢复到子孝亲慈的天性。巧,能使事情方便易行;利,能够扶助、促进事物的发展。具备这两者的不一定是盗贼,而盗贼一定具备这两者,所以说远离对机巧的使用和对私利的追逐,盗贼也就没有了。世人珍视这三种东西,造成天下的不安定是因为这些都是无足轻重的纹饰、装点。有人提倡圣明、智识,有人提倡仁义,有人提倡巧利,都是用肤浅的纹饰来治理。然而天下反倒更不安定了,为什么不返回纹饰的根本呢?使人们的感官清净,内心朴实,减少对自己的关注和对欲望的追求,则天下人都恢复他们的本性,虽然有那三样东西也没什么用处了。所以说我无为,人们就自我发展;我好静,人们就会自然端正言行;我不妄加指挥,人们自然富足;我没有贪欲,人们就自然朴实。这就是最圣明、智慧的圣智,最仁慈正义的仁义,最巧妙有利的巧利。


总结一下上面苏辙的话,那就是圣明、智识这些东西固然很好,而且只有具备这些性质才能够了解道,但是这些可不是普罗大众能够理解的。大部分的人都是抓住了一些皮毛就以为自己已经了解了道,反而徒增欲望、徒增烦恼。仁义、巧利也都是如此。这些东西并不能让普罗大众过的更加幸福,家庭和睦,反而会有反面的、不好的影响。反而是当人们没有了这些东西的束缚,回归本性、回归自然,内心朴实,减少欲望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能够获得幸福、家庭和睦,那么就干脆不去宣扬圣明、智识、仁义、巧利这些就好了。


所以我们看到,基督教的《圣经》当中,创世纪开篇就讲到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书中说,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初,将第一对人类亚当和夏娃放在美丽的伊甸园里。他们被允许在园中自由享受一切美好的东西,并且永生不死,但唯独不能吃一棵树上的果子,那就是让人分辨善恶的树上结的果子。然而,一条狡猾的蛇诱惑夏娃尝试了智慧果树上的果子。夏娃无法抵抗诱惑,吃了果子后,她又把果子给了亚当。亚当同样也尝了禁果。吃了禁果后,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赤身裸体的,感到十分的羞耻,便用树叶为自己制作了衣服。之后神发现了他们的行为,对他们非常愤怒。作为惩罚,神使他们失去了在伊甸园中无忧无虑的生活,将他们逐出了伊甸园。从那时起,亚当夏娃不再拥有永久的圣明,他们必须繁衍后代,经历生产的痛苦,并且他们及他们的后代都必须为了生存而努力工作。这个故事被认为是人类犯罪和道德堕落的象征,也被用来解释人类的痛苦、劳苦以及死亡的起源。而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亚当夏娃开了智慧,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开始厌恶不好的一切,向往好的事物,从此有了私欲和纷争。


不仅仅是基督教,孔子也通过论语树立了很多的道德标准,让百姓按照其中的规矩去做,就大抵不会出错。只不过后来儒家思想被统治者利用,成为了巩固统治的工具,由此受了不少的诟病。但刨除政治成分,单说《论语》本身,虽然说照着《论语》当中所说的去做,并不能直接得道,但孔子的《论语》确实就像是一把标尺一样,可以让人们时刻衡量自己哪里偏离了道,及时调整自身。


因此,苏辙对于老子和孔子有着这样的评价:“然孔子以仁义礼乐治天下,老子绝而弃之,或者以为不同。《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之虑后世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使中人以下守其器,不为道之所眩,以不失为君子。而中人以上,自是以上达也。老子则不然,志于明道,而急于开人心,故示人以道而薄于器,以为学者惟器之知则道隐矣,故绝仁义、弃礼乐以明道。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达者因似以识真,而昧者执似以陷于伪。故后世执老子之言,以乱天下者有之,而学孔子者无大过,因老子之言以达道者不少,而求之于孔子者常苦其无所从入。二圣人者皆不得已也,全于此必略于彼矣。” 他说,孔子以仁义礼乐治理天下,老子却弃绝它们,有人以为他们不一样。《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为后世考虑的很多、很深刻,所以向人们展示的是具体、实在的形式,而隐藏了真正的道,使中等层次以下的人遵守具体的、实在的形式,不被道的高深莫测弄迷糊,如此也不失为君子。而中等层次以上的人自然应当追求最高的道。老子不是这个样子,他立志要人们明了大道,而急于开化人心,所以对人讲大道,而忽视了具体的、实在的形式,认为治学的人只知道具体的、表面的知识,道就体会不到了,所以主张弃绝仁义礼乐来使人明道。道是不可言说的,可以言说的都是与道相似的东西,而不是道本身。通达的人因为相似所以能从这种言说中认识真正的道,而头脑不清醒的人看到相似的就以为是真的。所以后来的人以老子为指导,有祸乱天下的,而学孔子的人通常没有大的过错。因为老子的言说而得道的人不少,而通过学习孔子来求道的人常苦于无从入手。两位圣人都不够全面,重视了此就难免忽视了彼。


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学习者来说,要全面的看,结合着学,统一的悟,不可起分别心。


最后,我们复习一下整个《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第十九章学习心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