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百年歌自苦 海岳咸通 2 杀降不祥 下

2023-04-25 11:32 作者:有耳根的克洛普  | 我要投稿


1.积累莫返之害——晚唐中央财政情况推导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曾总结出一个观点,叫做“积累莫返之害”,即历史上的税赋改革,都无法避免农民的负担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又会涨到改革前更高水平。

唐朝前期,采取人丁为核心的租赋收入,即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辅以一定规模比例的地税、户税,构成了主要赋税来源。杜佑的《通典》和王钦若的《册府元龟》,都对天宝中(八载)财政收入情况有记载。

天宝中(《册府元龟》作“八载”),天下计帐户约有八百九十余万:其税钱约得二百余万贯,其地税约得千二百四十余万石。课丁八百二十余万,其庸、调、租等:约出丝绵郡县计三百七十余万丁,庸调输绢约七百四十余万匹,绵则百八十五万余屯,租粟则七百四十余万石;约出布郡县计四百五十余万丁,庸调输布约千三十五万余端,其租约百九十余万丁。

江南郡县,折纳布约五百十余万端,二百六十余万丁,江北郡县,纳粟约五百二十余万石。大凡都计租、税、庸、调每岁钱,粟、绢、绵、布约得五千二百二(《册府元龟》作“三”)十余万端、匹、屯、贯、石。

值得注意的是,撇开(租庸调、地税、户税)主要赋税,中央财政仍有一半财政来源于其他收入——附加税、杂税、临时别差科、田产收入、资课收入(财产税)、出举(放贷)收入。开天年间,财政量入为出规定执行较为严格,财政支出约3306万贯(供国2255、供御179、供军904累加,去除重复项),租庸调、地税、户税收入合计约1500-2000万贯。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动荡不止、赋入不继,国家掌握的土地、户口数量锐减。中唐时期,第五琦、刘晏、杨炎先后进入中枢,重构财赋体系。一方面通过两税法(土地、财产)扩大了赋税的承担面,延缓土地兼并后的税赋问题爆发;另一方面对盐、茶等特殊商品专卖,征收间接税,国家财力有了新的增长点;外加漕运整顿,兴修水利,鼓励开垦,发展工商业,使得经济生产得到了长足恢复。

宝应元年(762年),刘晏担任盐铁使,榷盐收入大增——“大历末,通计一岁征赋所入总一千二百万贯,而盐利且过半。”(唐会要卷八七)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实行两税法后,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由户税、 地税、盐利、榷酒、税茶、进奉、杂税等构成,“赋入一千三百五万六千七十贯, 盐利不在此限。”假设盐利收入参考大历末年的中央财政收入的50%(六百万贯),则中央财政收入超过一千九百万贯。参考通鉴口径,唐宪宗元和年间,大唐全年财政收入约3500万贯(元和两税、榷酒、斛斣、盐利、茶利总三千五百一十五万一千三百二十八贯、石),其中盐利685万贯(旧唐书食货下:七年,王播奏去年盐利除割峡内盐,收钱六百八十五万,从实估也),彼时物价约为玄宗天宝年间的4倍(粮价3.8倍,绢价4倍),则扣除通胀后的实际财政收入约为大唐全盛时期不到三成水平。李吉甫的《元和国计簿》的口径亦可作为大唐国力衰退的参考。宪宗皇帝“分天下之赋以为三,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大致可以推导出,元和年间中央可支配财政收入约1200万贯。

②总计天下方镇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县千四百五十三。其凤翔、鄜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户口外,每岁赋税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万户,比天宝税户四分减三。天下兵仰给县官者八十三万馀人,比天宝三分增一,大率二户资一兵。其水旱所伤,非时调发,不在此数。

宋白曰:(元和)国计簿比较数,天宝州郡三百一十五,元和见管总二百九十九,比较天宝应供税州郡计少九十七。天宝户总八百三十八万五千二百二十三,元和见在户总二百四十四万二百五十四,比较天宝数,税户通计少(五)百九十四万四千六百九十九,天宝租、税、庸、调每年计钱、粟、绢、布、丝绵约五千二百三十余万端、匹、屯、贯、石。元和两税、榷酒、斛<豆斗>、盐利、茶利总三千五百一十五万一千二百二十八贯、石。比较天宝所入赋税,计少一千七百一十四万八千七百七十贯、石。

宣宗大中年间,中央财政面临系统性问题,土地兼并、私盐泛滥,而小太宗还幻想着重现天可汗的荣光,对河湟的用兵,成了压垮大唐财政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央可支配财政收入降到了920余万贯,其中盐利仅278万贯,“有司远取后年乃济”,中央财政开始逐步寅吃卯粮。(《通鉴》宣宗大中七年,新唐书 食货志二)

刘晏改革、杨炎主政、元和中兴、大中暂治时期中央财政

李忱选择了扩大内库规模的方式饮鸩止渴,就此打开了另一个潘多拉魔盒。延资库大规模赤字,成为其后咸通朝对外用兵的最大掣肘。 《新唐书》中说到的“宣、懿德微,(对河西道) 不暇疆理”,倒不完全是皇帝政治能力问题,要结合中央财政情况通盘来看。

宣宗皇帝收三州七关,平江、岭以南,至大中十四年,内库赀积如山,户部延资充满;

在此说明一下,内库是皇帝的私人金库;延资库,可以理解为军事方面财政对外支付的账户,“延资充满”最直接的恶果,就是咸通年间财政赤字。欧阳修写史,最擅长摆这种yygq的论调。


2.丝绸产区与丝路变化

唐代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贸易的繁荣,而作为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说到丝绸之路,自然要先讲讲唐代丝绸主产地——河北道。

《唐六典》中,对于常供纺织品的分类构成及品级有明确记载,绢分八等,布分九等,品类上,布又可细分品类为紵、火麻、赀三类。若论顶级精品丝绸,首推宋州、亳州,但若论产量及产品标准化,河北丝绸可谓一枝独秀。初唐时期,河北道共有15郡常贡丝织品,共1831匹,约占全国丝织贡品的半壁江山。其中定州博陵郡常贡1575匹。除了丝绸,定州的制瓷、酿酒、铸造、石刻等行业也十分发达。以定州为核心的河北,是唐北宋时期全国最为重要的产业基地之一。

南北养蚕差异巨大

回到丝绸之路话题,大唐境内的各式商品,从产业上游端,向两京汇聚。由长安出发,丝绸之路大致分三条主线——陇右河西线、吐谷浑线、回纥线,我们下文中笼统称之为中线、南线、北线。


中晚唐时期,途径灵州北线(紫色)是丝绸之路的主干道

安史之乱后,唐廷由盛转衰,到自唐德宗李适往后,内忧外患之下,唐王朝已无力控制西域,吐蕃乘机占据河陇。北线成为丝绸之路主干道,而灵州逐渐成为北线最为重要的中转节点。张氏归义与唐廷的联络,便是通过灵州道建立的。

大中年间,“党项羌叛,屡扰河西”;咸通末年开始,李国昌父子作乱,朝廷被迫组织"沙陀包围网",一个叫拓跋思恭的家伙趁虚而入,占领宥州;再后来,黄巢之乱中,拓跋思恭借着勤王明义,逐步蚕食;到后来,北宋咸平年间,党项彻底占据灵州,为其开国立邦打下基础。

第一次沙陀包围网(黄巢之乱的直接导火索)与拓跋思恭的崛起

公元840年,黠戛斯击败回鹘。再后来,吐蕃朗达玛灭佛,引发土蕃内乱,苏毗没落贵族论(尚)恐热、与没庐家“四世三公”的尚裨裨长期内战,河西连年动荡,促使唐宣宗李忱开启河湟战略。

土蕃一般贵族称“论”,士大夫外戚称“尚”,论恐热是苏毗王族后裔,《新唐书》中称“尚恐热”,算是欧阳修恶心人的惯用伎俩——你不够贵族

大中朝西北边患,来自土蕃与党项的夹击,三州七关收复后,依托陇山有效切断了两者联络;同时,也是重启陇右道丝绸之路的尝试

撇开财政问题,小太宗大中年间发起的河湟战略,还是取得一定成果的,一方面通过设置天雄军,获取了对抗党项、土蕃侵扰的桥头堡,而尚延心投唐后,更是获取了宝贵的战略缓冲区;另一方面,从论恐热手中夺取三州七关,未尝不是重启丝路中线的尝试。

相比张氏归义军,尚延心投唐所带来的影响更加积极有效

咸通二年起-咸通八年,唐廷、嗢末诸部、张氏归义军又围绕凉州归属权展开博弈,凉州是丝路中线最为重要的节点,世上本就没有什么"孤忠",利益决定立场


安史之乱后,河北诸藩"若即若离,藕断丝连";唐末,围绕丝路沿线战事频发;而外部又受阿拉伯帝国逐步分裂影响;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平替路上丝路的另一个选择,伴随而来的是,经济重心的近一步南移。

贞元宰相贾耽通过长期外事工作,归纳汇总,著有《皇华四达记》,记载了唐朝对外的七条贸易动线。七道中,便有通海夷道。以广州为起点,全长1.4万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俗来说,通海夷道就是《西游记》中石猴求学之路,陆上丝路就是师徒四人拿着通关文牒走的取经路。海路石猴花了8年,陆路师徒走了17年,海运的时间成本优势非陆运能够比拟。依托通海夷道,广州成为唐朝第一大港口,而安南交趾城,也成为了航道上的重要节点。

通海夷道示意图

3.徐州银刀军

长庆元年(821年),时任武宁节度副使的名将王智兴,借平叛机会,招募勇悍之士二千人,编为“银刀、雕旗、门枪、挟马”等七军,每队300人作为亲卫。挟武力驱赶了时任节度使崔群,朝廷无力征讨,捏着鼻子封了王智兴徐州刺史、武宁军节度使。银刀,其实就是指钢刀,此后银刀军以节度使牙军(卫兵)形式保留,成为徐泗地区举足轻重的一支势力。

有意思的是,被驱赶的节度使崔群,此后官运亨通,最终官拜检校左仆射兼吏部尚书。而咸通年间,被驱逐的温璋,则成为一名能干、贪婪的酷吏,害死了奇女子鱼玄机,最终丧命于唐末最大的洗钱案——同昌公主案。

王智兴和“王家将”的故事,我们会穿插在“尚延心投唐”、“安南总督之争”、“赵犨发家史”中一一填坑。

海岳咸通系列中的头号反派家族——王家将


百年歌自苦 海岳咸通 2 杀降不祥 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