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月球》:喜剧手法塑造软科幻故事,连帽衫式的温馨得体
# 独行月球真的阔以,“批评家”露出小黑脚哩(后半句暴论)
我就是来推荐的,强烈推荐!像穿山甲端来的鸡汤(无毒)般迫切地想要推荐!想去电影院请把它纳入考虑范围中,说它完成度很高,是极为妥帖和忠肯的评价。
(推荐就完了,后面就是看几位up跳出来抵制这部片子,心里不爽,说一些私货)
咳咳,
有一个算一个,学到一些批评家的“专业用语”,就志得意满地跳出来,引导风向喊尬喊退钱的,都是恰了大众认同感,即流量的饭,口嫌体正直的路数。(为过审,我私下的语言桥段更五彩斑斓)。他们要不是不管电影好坏,只为了吹风向;要么就是及其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的观点足够支撑他账户的影响力了。
PS:重申一下,每个人对电影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你说片子刚及格不符合期望,我说片子细节精致,侧重点不同,我们的观点不相矛盾。但以他们的理解能力就站出来吹风的,那副自以为是的样子可真让人讨厌。
个人主观观点:台本、演员、配乐、笑点、节奏都很用心,拼在一起结果也妥帖,麻花的笑点我很吃,很精致的小细节包袱,加上运镜剪辑的节奏,抖得很响,有点猫和老鼠的那种滑稽。再说背景,选的科幻题材,讲得宇宙、灾难、人类和希望,国内科幻正兴起(推理写手羡慕),科幻题材的主题一定是宏大的,至少从最广泛受众的角度看,一定是宏大的,沧海一粟,人类的拼搏、牺牲的崇高精神,守卫珍贵的希望。流浪地球是这样拍得,有幸读过一篇大刘的乡村教师也是这样写得,它独行月球怎么就不能拍?为什么外太空的科幻要拍宇宙?要有地球的灾难?要有小孩和各色的人?所有被剧情震撼的人,是为了男主作为人类的坚毅,他挣扎中的不屈而泪目的,为了人类的希望和未来而振奋,又为了为此奉献的男主而感动!点到即止的喜剧处理,爱情,人鼠羁绊,都是服务于剧情推动,人物刻画的朋友们!才不是那些所谓批评家们诟病的“只有英雄主义”,“人物刻画单薄”,“爱情cp唐突”,既要爱情浪漫,又要星河灿烂,还有友情家庭,伦理五常,你攒麻将呐好朋友!倒时候怕不是又要说“有野心”,“太乱太浮躁”,“但有期待空间”的评价了吧。
真是无聊透了。
正如标题,独行月球并不是个很纯粹的主题电影,但作为商业片,已经是十足的良心啦。
如影版间谍过家家(抱歉忘记是哪对夫妇了)、憨豆、猫和老鼠,是很纯粹的喜剧,技法、戏剧冲突、台词、表现力都是顶级的,(难忘那位杀手先生喂他妻子一发RPG的情景);或者纯粹的叙事,过去小金人的获奖作,去年的波斯语课我也同朋友去看过,是挖掘小角度,专注讲好一个故事的文艺片。按照以往的文学分类,一个属戏剧,一个属严肃文学,独行月球它一部科幻片,你怎么好要求它套路新颖、立意感人呐。人家波斯语课剧情中间全都是厚厚的历史和文献堆出来的细节,赛道根本不同嘛。所以站出来就喷人物不精细,动作僵硬的,我劝你去把电影的理论先搞搞清楚(足球脸,笑)。
又不是奢侈西装,什么贵族马裤,从头到脚都讲究一个考究,连帽衫讲究的是休闲空气感,针脚结实,布料得体,要是再搞一出撞色就显得新潮,主题就算个框架,情节安排和细节处理能力才应该是目前,大多数艺术表达的主要目的(主旨,认真脸)。凡是艺术创作还是文艺作品,讲真,先别想怎么用道理教化观众,表达方式才见真功夫。不然艺术发展到现在,摆脱古典主义的缰绳,脱缰野驴般的现实和超现实作品,你一个个diangdiang的脱光了身子那处批一顶绿叶取代城中央喷泉雕像的位置,讲这是“人与自然的融合,曝露在公众注视中又有勇敢寻求真理和大无畏真理奉献精神”,讲这是艺术。啊,(吐口水的拟声词),我请您饮茶先啊。刚刚的例子我现编出来的,但取材于我所见之真实,虽有我本人的文学性表达,但我想传达出魔幻的感觉你可能可以感受得到吧。我自己学着写书,有一感受,长篇的那是写事实和史诗,让人代入进去抒发情感的,而尤是短篇,你便看看从芥川、太宰、谷崎润一郎(笑,见仁见智)、鲁迅、老舍、郁达夫他们,强的不是意见引领,是强的恐怖的描写手法和风格啊。
艺术的定义确实可以是辩证的,是多元的。但从我的角度看,其本质永远都是表现力!真实感!虽然是句暴论,但诚心诚意。无能之辈才炒作本质。
再说说严肃文学,现在或许看得人也不多了吧。那要求每部电影都要有肖申克的深度,所谓人性的救赎,可是不必了吧。
(再阴暗点想,他电影中的救赎是他的救赎,观众的救赎可只存在于观众的生活中。就像有的人喜欢活着和二舅,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有同感,明白撑住的苦;那我吃不消,总感觉老生常谈,我的生活得为心爱的人救赎;归根究底,电影只是中文学性表达,它通过讲述他人的生活来感动读者,到底放下书或者走出影院,和朋友约上一晚或者熬夜敖老板,总会有种怅然的疏离感,因为那毕竟是人造的希望,被救赎的是剧里人的人生)
你想拿着剧里的情感是否高级,是否廉价,来高傲地表示别人只配欣赏低端的喜剧,看劣等的电影,那你便同我说,他肖生克挖墙脚的坚决,能比我看看、笑笑,俗套科幻主题所谓“人类的希望,坚强”,高端在哪里?我倒看,是和肖生克并肩,好像是让你能在讨论时,高高于我们“普遍人的审美”了吧。
当然还是最初的论点,我们探讨作品本身,别因了看过那些作品,就生出高高凌驾于别人之上的优越感就好。所有精良的电影我都欣赏,对于肖申克们,我也收到过它们救赎的引导。
哦,还有个私货,刚刚论证主旨之于表现力的功效中,我本想举一个更极端的例子,但忘记了。我自然也懂这部片子的bug,但我还是觉得 大鱼海棠 yyds!(嘻,私货放送。记得当时好像初中末还是高一,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看坠落那块,一直都哭得稀里哗啦,(笑),当然,长大以后,可能是刷过七遍给我整超敏了,后来虽然触动,但再想哭,就想小自己从前了)。
23.06,我大概还能再扯一段。
私货plus+部分,就聊聊我们读文艺作品,究竟是为了什么吧,这个问题我也没怎么搞懂,权当粗浅抛出问题。反正,或多或少,寻找归属感可能是其中之一,而作为理想主义,追求纯粹的人来说,我可能不太喜欢这个趋势。不过,这种情况的存在可以从一点中看出,我且粗浅地把文艺圈分为外行和内行,内行是写书的,外行是读书的,在电影中也是同样的。首先,两个群体对于一作品的视角是不同的,写书人如同亲生骨肉般,同时也想用它来换生活;而读书人就疏远许多,反倒审视起来客观,要把作品带入自己的生活,尝试找出共情。但细究的话,对于作品创作本身,拥有技法的内行是客观的,(我们要反复改剧情和改稿,信我),而带入剧情来审视的读者又是主观的。最近连载漫画迎来一系列口碑的崩盘,笑,(最近好像一拳和大阪黑鸡的人设崩了?)我感觉,是读者意愿下,作者自身创作想法的不顺应以及作者自身能力两方面原因导致整活整的起飞。(所以我树哥自带疯狂buff,人家的整活儿就飞起,我树哥第二部一话就田中脊髓剑也稳得一批,藤本树yyds!还得是你自由)。啊,聊得远了,一说作者创作在寻求自由与公认度之间的最大和,而读者是否在裹挟作者的压力中,寻找归属感和话题呢?两者好像没有强因果关系,但我总感觉有人类寻求整体的不孤独的因果,遇到文艺作品上了呢?
一方面是话题。“你看回复那部番吧”“嘿嘿嘿,我看我看”
如果你想要拉拢一个二次元,展开上面这段对话对过暗号,在摆一个彼此心知肚明的表情以后,即使你是现充(爆炸),那你现充(爆炸)也会收获一个能聊上天的人,至少说说互赞总会有的吧。现充(爆炸)和二次元属于不同的圈子,跨越圈子只要有一部恰到好处的作品,一句暗号,两人似乎就有了同样的归属感,距离拉近,自然有了交集。当然有许多阿宅不想要结交现充(爆炸),但寻求交流和连接总是我们人类对付空虚和无聊的手段与天性不是。
而归属感,这么大的议题,可相关联的情绪就太多了,比如虚荣(?)。
“你真该看看肖申克的救赎!”这波是精神层面好评的压制。
“哦你看过啊!这片子真好,不是吗。”这波是交谈两人相互吹捧,以获得对其他没看过的人的压制。
“那么,润一那个写手好厉害的,我从他出道就关注他了……什么,你居然不知道,快去看他吧!”这波啊,这波是通过小众优势压制另一方了。哦,至于这个叫润一的作者你搜不到,那当然,我也还没发表什么像样的作品(笑)。
说回来,可能有点阴谋论,我上面的言论只是极端情况,普遍存在,但正常的交流自然无碍(自保)。但是星巴克的中杯咖啡、午夜的爵士社区、还有什么手搓芝士蛋糕,乐队,脚踩d厅舞池,这种种熟悉的味道竟然如此熟悉,隐约又传到我的嗅觉中枢。
所谓归属感引发的群体性质的优越感,我自然不敢说它们已经存在于书中,扎的多深,我也说不明白,但既然书中的感动是对人类群体或者别人的感动,书里的故事也不是交流的谈资的话,那我们是为了什么而读书的呢?
笑。
大概是纯粹的喜欢读书吧。(认真)
上面的逻辑有谬误,有恶意引导的嫌疑。并且,用书来寻找优越感也并非什么错,用现实主义的视角看,以人为本,才不存在人以外格外高尚的东西,所有的价值,都归于活着。
但好歹我还有一些浪漫情节在的,毕竟纯粹派。我想,人们喜欢读书的原因,大概就是为书里的人悲欢,为他们的冒险紧张,为他们的命运动容,再投影自己,获得一种错位的,但足够说服自己的感动,用最温柔的方式反抗空虚,成为人之为人的坚决吧。
但为了佐证关于我归属感的论点,有个异乎黑色幽默的例子:
当代虚头巴脑,行为主义艺术的外行已经越来越少了,稀有地对着某一具莫名的雕塑,激动地拜倒在作者面前的读者了,大概是怕被整个群体当做异类,找不到归属感了罢。
再看如今不讳言谈论严肃小说的年轻人,也有越来越少消逝的痕迹呐。
彩蛋:
教你一句话,
“你读阿来吗?”
如果那人回答你,并且长篇大论一长串。那他铁定保底是个文艺青年,并且他已看懂你的暗示,终于找到同类般的如饥似渴,想要也拉你入他几个人的圈子。
加不加入的主动权全在你,就算你说 “阿巴阿巴,其实我也读不多,但很想了解”,你便可以在文艺圈找到朋友了。
而那人如果支支吾吾,搪塞说看过但忘记了。注意,他可能是稀少的,极其随性的文艺青年,爱好可能不错,交往也温和,你们到可以成为不错的朋友(诶嘿,猜猜原型是谁);当然,也有可能是个满嘴胡话的装13犯,极其提防文艺类伪装海王的威胁。
要是那人说,“什么阿来,你傻波一啊。”
说点轻松的天气吧,或者周围有家寿司店,
青年朋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