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小国武装:奥地利的“微缩”德军(上)陆军

自开始写小国武装系列以来,我们已经见过了很多有趣的军队:购买一战坦克的拉脱维亚装甲部队、什么部队都编进去的爱沙尼亚第三师、还有国产空军四面开花的立陶宛和腐朽无力的阿尔巴尼亚。这些军队之所以显现出这些奇怪的特征吗,个人分析大多是因为一个因素:“师”这一基本单位还没有完全成型。师在他们的手上更像是一个地区防卫力量的高级司令部,类似于所谓的“军区”师,言外之意,组建的初衷也是防卫,几乎不带有独立主动性的作用。
但是奥地利相对来说是有所不同的。这支军队相对来讲已经具有了更高的现代化程度。我们接下来谈一谈这支军队。
注:本篇根据军队的信息大体占比的特点,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着重谈陆军的编制和情况,中篇着重谈陆军的番号和驻地分布,可能会包括自制的地图(也许还会做成介绍的短视频,但概率不大,看大家的意见),下篇则介绍奥地利的空军的详细情况
本文约3100字。

在之前我们的介绍中,尤其是规模相当的波罗的海三国中,我们能普遍看到的基本编制标准不是师,而是师下辖的“团”或“营”。偶尔看到一个“师”,往往也只有一个师用,有时甚至只有一个旅。
然而奥地利,的确具有“师”的编制。事实上这一编制还相当明确。
(1)步兵师

步兵师下辖三个部分:步兵、炮兵、多类型配属部队,这种分配和二战德军的步兵师可谓是相差无几,标准也是常见的三三制。
每个奥地利步兵师,首先要下辖三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然后根据要求必须配属一个反坦克炮营、一个工兵营、一个信号营(通讯营)、一个补给营。这其中,反坦克炮营和补给营标志为摩托化,意味着车辆齐全。通讯营和工兵营只有半摩托化,意味着车辆配属有限。
每个步兵团下辖3个步兵营,团部还有一个直属连,而每个步兵营下辖4个步兵连。步兵连向下的配属并不清楚。然而,每个步兵师都有冲锋枪、轻重机枪的配属。按照标准,每个师都有708挺冲锋枪、278挺轻机枪、181挺重机枪。整个师包括团部连应当有39个连(12个营),其中有36个是标准步兵连。轻机枪一般都是直接派发给班组的,且一般班组内部也会有一定的冲锋枪手的配属(这一点强于波罗的海三国,在他们的班组中只有班用轻机枪,也不是班均配属),可以看出奥地利的步兵班配置很可能和德军的近似——1挺轻机枪、2-3挺冲锋枪、剩下的都是步枪手。
当然,根据给出的这个编制,如果连向下也是三三制,每个班一挺轻机枪还是会稍微难一些,所以这种步兵班应该不是常态,部分班组可能下辖的是配属少量冲锋枪的步枪班,或者就是常规步枪班,而有一个班组配属更多的冲锋枪以作为突击作用。重机枪很可能连部直属或者排一级分摊,也可能是排下辖一个独立重机枪班组,情况不一。除此之外,步兵团应当也有迫击炮配属,每个师都有27门迫击炮,当然很少能配齐。
奥地利师属炮兵团和波罗的海三国的炮兵团也不同——火力分配类型齐全。其下辖一个野炮营、一个机动炮兵营和一个山炮营。每个野炮营下辖2个装备80mm野炮的野炮连、1个装备轻型野站榴弹炮的野炮连;每个机动炮兵营下辖三个装备轻型野战榴弹炮的机动野炮连;每个山炮营下辖2个装备80mm山炮的山炮连和一个装备100mm山地榴弹炮的榴弹炮连。每个连下辖4门火炮,这个相较于德军4-6门的配属是最小的。这也体现了奥地利作为小国的特征——编制可以做的很先进,但毕竟还是穷。
奥地利反坦克炮营下辖39门反坦克炮。这要么意味着一个连有13门反坦克炮,要么可能还是标准的12门一个连,并另外下辖一个小班组,有这么3门反坦克炮。当然,这种猜测并不明确,不要完全取信。奥地利装备的自然是国产的伯勒尔47mm反步兵/炮兵双用反坦克炮。
至于工兵营、信号营、补给营等等,无论如何至少是会按照当时的标准步兵师进行编制的,虽然装备可能不会很齐全。
奥地利全军共7个整编步兵师,当然其情况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在后面还会再说。
(2)特编步兵旅

“特编步兵旅”只是我个人的一种称呼,在奥地利那里只是被称为“步兵旅”。其实这么称呼最主要的原因是奥地利步兵师下面就是团,没有旅的编制,而奥地利步兵旅,就是个步兵不够的步兵师。
区别在哪呢?
如果仔细看,步兵旅下面的基干部队的确少了:一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一个反坦克炮营(机动化)和一个工兵营(半摩托化)。
这其中,几支部队下辖量也有所缩减,步兵团标准编制总体没有变化,仍然是三营四连。
炮兵团下辖一个山炮营和一个野炮营。野炮营下辖3个连,包括一个80mm野炮连和两个轻型榴弹炮连;山炮营包括一个80mm山炮连和一个100mm榴弹炮连。
反坦克炮营似乎也缩减了,从这里可以推断出奥地利反坦克炮连配备标准应该是12门一个连,因为全营一共24门,将三三制改为二二制算是一种很常见的乙级编制的修改。
在迫击炮配属上,尽管从三个团变成一个团,奥军步兵旅仍有12门迫击炮。
无论是步兵师还是步兵旅,其只有师/旅一级是标明存在指挥部的,指挥部本身也能够作为一个独立单位存在。
(3)快速师

在我们看到的诸多小国中,对于摩托化/装甲部队一般都会建立一个独立单位编制部队。奥地利建立了一个类似于德军装甲师的“快速师”,然而与其他目前写过的小国不同的是,奥地利快速师最大程度上模仿了德军的兵力配比。
向德国看齐绝对是极其积极的举动,但是毕竟还是装备不足,因而快速师的确只能和当时波兰战役期间德军的“轻型师”近似。
奥地利快速师下辖一个机动炮兵团、一个摩托化步兵团、两个骑兵团、一个装甲营、一个机动工兵连和一个机动信号营。
机动炮兵团的编制没有被提及,但普及全机动化也不太容易,其配属可能与常规炮兵团类似(野炮营、机动炮兵营和山炮营),但根据其承担的任务来看,除了作为主力的机动轻型野战榴弹炮之外,其它部队应该也会尽力实现汽车牵引的机动化。
摩托化步兵团共下辖4个营,具体下辖的编制不明,但是可以参考一个1939年时期的德军摩托化步兵营:三个摩托化步兵连,每连3个摩托化步兵排和一个机枪排、三个迫击炮组(各一门50mm迫击炮),营部还下辖一个混合机枪连,包括8个机枪组和6个81mm迫击炮组。如果是奥地利军队的话,由于迫击炮配比不够,很可能配属有所缺漏,而机枪也会相对少一点,各连的车辆配属大概也会少一点。
两个骑兵团,每团下辖2个营。骑兵营很可能还是比较满编的,所以下面可能会采用3-3、4-3或3-4的编制(3-3即纯骑兵,3-4很可能下辖机动机枪排,如果是4-3则可能是一个机动机枪连)。
快速师装甲营下辖5个连,其中包括一个很明显承担侦察作用的机械化连,该连下辖12辆ADGZ装甲车。

而其余的四个连中,每连应当下辖18辆CV L/3坦克。坦克连的编制毫无疑问也和德军比较相似。

能够看出来,奥地利尽力打造了一支能够协调作战的机动部队,力争上游的感觉十分明显。当然,在现实情况中,两个摩托化营和半个坦克连被调给了第5师,个人觉得,可能还是有点不重视,或者是卫戍协调安排。
(4)总体军队概览

奥地利全军包括7个步兵师、一个步兵旅和一个快速师,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半摩托化重炮团(下辖2个100mm火炮连、2个150mm火炮连、1个150mm教导火炮连)、一个工兵营(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工兵营还下辖包括一艘汽船和几艘摩托艇的“海军”部队,大概是在重点界湖吧)、一个建筑工兵营、一个铁道工兵连、一个通讯/信号营、一个兽医连、一个宪兵排。
奥地利有八所官方军校,包括一个培养中级别军官的军校、一个步兵军校、一个炮兵军校、一个高级军官军校、一个马术和汽车驾驶的军校、一个面向10-14岁孩子的军事“中学”、一个防空部队军校、一个体术/格斗的军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