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斜体探索与‹Han Italic›整活字体发布

本文写作开始于今年4月左右。以下内容包含个人主观研究。

Italic
通常富文本编辑功能的上面有个格式栏,有时,其中有个按钮“𝑰”,“Italic(意大利体)”首字母——b站专栏有一点好就是没有这个按钮,彻底避免外行人滥用它。
以往写专栏我一般都把外文放括号里,但这次我很犹豫“Italic”怎么准确翻译,实际上标题里“斜体”一词是对意大利体长久以来的误译,比如导致对𝐼𝑡𝑎𝑙𝑖𝑐最大的误会是,它得是斜的,尤其按一下“𝑰”就会让字体变斜,更加深了这种误会。

“斜体”可能完全不斜。上图最大的区别是a的写法。拉丁文印刷体常见的罗马体双层a本来就不是手写的(类似绘图领域从来只要求手写仿宋,没人手写宋体),尤其汉语拼音教学为防止小学生误学印刷体,专门用「ɑɡ」这2个国际音标字符代替双层a和眼镜g(同理小学课本的中文用楷体不用宋体)。
“意大利”不是什么多意词,并没有斜的意思。追溯词源可以发现Italic是与Roman(Regular)相对的字体概念。
罗马体(Roman type)起源于14世纪,当时为神圣罗马帝国时代,根据古罗马时代在建筑上的铭文而设计,其特色为直立正写,相当于楷书。
意大利体诞生于1501年威尼斯的印刷车间,以15世纪威尼斯的书记官官方记录使用的手写体为样本,相当于行书。
可以理解为意大利和罗马起初是2个字体的名称,后来演变成一套字体的2种样式的代表,其中规规矩矩的叫Regular,比较随手的是Italic。其实翻阅Noto系字体能发现世界上大多数语言的字体是没有Italic概念的。
和中文表达强调用粗体不同,西文里常规体里插个Italic不是换个装饰性写法而是起强调作用,包含语义,在不能用斜体的时期曾用类似MD语法的“* *”来表达强调,HTML中定义为强调的<em>元素默认样式也是Italic而非粗体。
ISO 31-11 规定,数学、物理的变量及随变量变化的函数原则上使用Italic排版,而常数自然对数的底符号 ℯ 写成意大利体是特例。
统一码专门有个区段收录数学用意大利体,本文即是用这个区段的符号强行在b站专栏输出斜体。
由于意大利体是如此重要,西方软件专门有“𝑰”按钮,按下之后如果对应字体有Italic就调换字体。问题是即使某个字体不存在意大利体,这个按钮也会强行倾斜它。实际上某些无衬线体作者懒得做“意大利体”干脆就是倾斜状态,名称也不用Italic,而是Oblique。
应该翻译作斜体的其实是这个“Oblique”,但现在只能译作“倾斜体\伪斜体”。
一般而言一套中文字体族可能有倾斜体(如 腾讯斜体),但不存在相当于Italic概念的“斜体”。所以本文要探索一下中文意大利体该怎么做……
等等,如果把定义放宽些,能手写的仿宋不就能作为宋体的“意大利体”吗。反正都是宋族,解决了,本文完。

舟方日明体
关于黑体的意大利体,我从仿宋、书法和女书获取灵感。
仿宋其实也是斜的,但横斜竖不斜。
再看看规矩的《颜勤礼碑》,也是横斜竖不斜。

女书某些字几乎就是斜体汉字,比如𛊬𛉍𛊺𛉄(綿雲飴里)的𛉄(里),图见本文顶部那个链接。
于是我前段时间据此整了一套中文意大利黑体。由于倾斜方向与明日方舟的商标相反,所以倒序命名为 Sthginkra 舟方日明体。

倾斜度依据颜真卿,也是最小程度与常规区分的斜度。
为了方便整活运动,我还做了个倾斜角度与明日方舟相同的黑体 ArknightSans,原打算命名为明日方舟黑(仿微软雅黑),但问题在一这是商标、二如果舟游真有人要做个类似腾讯体的商标黑体,会导致名称撞车使软件无法调用,于是参考字游工房出品的游黑体(Yu Gothic,游ゴシック,视窗和Mac系统自带)就叫“舟游黑”,正好字体日文名也是现成的。

共3个字体,单个字体包含约33288字。其中两个“舟方日明体”互为斜体关系(即点“𝑰”按钮切换倾斜功能时不会强行倾斜而是直接切换字体)这个设计上是当作编程用的等宽字体,支援某些编辑器语法高亮方案内斜体设定。但由于做得匆忙可能有些没测出的问题。
某些符号(如左右箭头、数学符号)因为倾斜会导致字面含义改变而有意没改作斜体,不是失误。

翻译外文书遇到斜体的情况,我看到的实体书大多是用黑体或楷体表达的。好像没人用仿宋作宋意大利体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