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本战国家族史:羽柴家

2022-12-08 18:43 作者:早苗庵宗瑞  | 我要投稿

秀吉的出世

 

织田信长死后,家臣柴田胜家、羽柴秀吉、德川家康等人逐渐崛起。不久之后,羽柴秀吉在贱岳合战中击败了对手柴田胜家,独掌织田家大权,取代了信长的地位。那么,秀吉所在羽柴家的历史,又是如何呢?

羽柴秀吉早年的出身非常低下,因而现如今连秀吉具体的家世、生年都无从知晓,只能从江户时代被添油加醋的军记物中窥得一二。现如今对秀吉出身流传最广的说法,便是源自江户时代的《太阁素生记》,书中说秀吉的父亲木下弥右卫门是尾张国中中村的住民,曾经是织田信秀麾下的铁炮足轻,后来因伤隐居,不久后去世。秀吉的母亲随后带着秀吉和瑞龙院(秀吉的姐姐)改嫁给了织田信秀的“同朋众”筑阿弥,再生下了秀长与南明院(秀吉的妹妹)。

不过,《太阁素生记》之中却有许多自相矛盾的说法,例如书中记载木下秀长出生于天文九年(1540年),但是木下弥右卫门却是天文十二年(1543年)才去世的。并且,铁炮也是天文十二年才传入日本九州的,此前木下弥右卫门又是如何以铁炮足轻的身份负伤呢?

在儒医小濑甫庵创作的《甫庵太阁记》之中,并没有出现木下弥右卫门这个人,秀吉在出仕信长时自我介绍说是清洲织田家的杂役筑阿弥之子,因而信长也给秀吉取了个外号叫“小筑(竹)”(值得一提的是,在后世的作品中,小筑是秀长的小名)。小濑甫庵曾经侍奉过池田恒兴、羽柴秀次,他的记载是不是会更可信一些呢?

根据传教士弗洛伊斯的记载,秀吉出任关白以后,出现了自称是秀吉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这些人大多数都被秀吉给处死了。秀吉有个妹妹在尾张国已是农妇,也被秀吉诓骗到京都杀死。种种迹象表明,羽柴秀吉自始至终承认的兄弟姐妹,只有瑞龙院、秀长、南明院三人,因而这三人可能才是秀吉的同胞。至于其他的兄弟姐妹,则有可能是秀吉母亲大政所私生活混乱的产物,秀吉发达后为了抹掉家族的不光彩历史,这才将他们杀死。

秀吉年轻时不过是个低贱之辈,他的经历没有人知道,只知道在大约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左右,秀吉开始出仕在尾张国崛起的织田信长。考虑到《太阁素生记》、《甫庵太阁记》中都记载筑阿弥是侍奉织田家的下人,因而秀吉出仕信长也可能只是子承父业而已。

永禄四年(1561)左右,秀吉迎娶了织田家弓众浅野右卫门的养女阿祢(宁宁),阿祢的实家是播磨国的“龙野木下家”,因而百姓出身的秀吉才会开始使用“木下”这个苗字。在此期间,军记物中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谣言,即秀吉在织田信长侵攻美浓国期间,巧妙地利用计策在墨俣川畔修筑起了“墨俣一夜城”,为信长夺取美浓国立下莫大的功绩。

实际上,墨俣一夜城的故事原型也是出自小濑甫庵的作品,不过在更为可信的《信长公记》等史料的记载中,墨俣城其实是织田信长趁着斋藤义龙去世之时攻入美浓国夺取的一座城砦,此后信长又对墨俣城进行改建,将其修筑成一座坚固的要塞。不过,尽管墨俣一夜城事件是伪造的,但是木下秀吉在信长侵攻美浓国期间受到了信长的赏识、从而被提拔成武士这件事是没有错的。等到织田信长上洛之后,木下秀吉甚至与丹羽长秀一同作为织田家的奉行参与幕府的政治。

永禄十二年(1569年),织田家对南伊势国的大名北畠家发起攻击,由于织田军来势汹汹,北畠家只能在坚固的大河内城内防守。此战中,木下秀吉也奉命率领一支军势攻击大河内城的支城阿坂城,为了尽快攻陷城池,木下秀吉甚至亲自上前线指挥战斗,结果腋下中了一箭(一说是大腿)。

次年,织田信长发起了“越前征伐”,木下秀吉同样追随信长出阵越前国。就在织田军高歌猛进之际,织田信长的盟友浅井长政却突然叛变,举起了反旗。为了防止后路被包抄,织田信长只得下令撤军,但是在信长询问有谁愿意殿后之时,却只有秀吉一人站了出来。面对浅井、朝仓两家的夹击,充当殿军之人很可能就是被抛弃的弃子。

织田信长夸奖了秀吉一番,随后抽调了一批铁炮足轻、弓箭足轻到秀吉麾下。好在木下秀吉十分擅长作战,在他的指挥下,木下军作为殿军边打边撤,最终秀吉不光成功掩护信长逃走,自己也顺利退入了越前国边境的疋壇城,将朝仓军挡在了越前国。从这场金崎大撤退开始,织田信长才真正认识到了木下秀吉杰出的军事才能,从而将一些更重要的军事任务交给秀吉。例如在姊川合战以后,织田信长命令木下秀吉进驻横山城,一边监视浅井长政的动向,一边保障岐阜城至京都的交通安全。

元龟二年(1571年)五月六日,浅井长政得到一向宗的支持后,兵分两路率军南下,浅井长政自己率领着本阵朝着横山城进军,另一边又派遣一门众浅井七郎率领浅井军、一向一揆共五千人,包围了堀秀村的镰刃城。

此时秀吉麾下的兵力非常有限,他将横山城委任给与力竹中半兵卫防守,自己则带着百余人偷偷出城,前去救援镰刃城。抵达镰刃城附近的箕浦时,木下秀吉与堀秀村、樋口直房合流,兵力勉强达到五百人左右,与浅井军仍旧有着十倍的差距。

令人意外的是,秀吉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下令全军在显眼的位置扬起织田军的军旗。由于横山城正被浅井长政包围,镰刃城附近的浅井军根本想不到箕浦的织田军其实是横山城分兵出来的小股军势,都以为是织田信长率领大军到来,浅井军后阵的一向一揆见到织田军军旗后不战自溃。

发现敌军阵中出现异样后,秀吉判断自己的疑兵之计起了作用,立即下令全军大张旗鼓地对浅井军发起攻击。而浅井军这边,见到织田军竟敢主动进攻,更加坚信了这支军队就是信长率领的大军,顿时阵脚大乱,士兵们纷纷丢弃武器与旗帜逃亡。木下秀吉便以五、六百人的军势,追着五千多敌军跑,一路追击到了长浜一带,讨取了一千八百多人的首级。箕浦合战取胜后,浅井长政也不得不放弃攻打横山城,撤军返回了小谷城。此时的横山城已经危在旦夕,外廓都被浅井军攻取,仅剩下竹中半兵卫防守的本丸还在织田军的手上。箕浦合战是木下秀吉第一次亲自指挥的战斗,秀吉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法让浅井家攻取横山城的计划功亏一篑。

战后,秀吉命人将砍下首级的耳鼻割下,送给信长检阅,信长得知秀吉在近江国的活跃后,也褒奖了秀吉一番。

 

织田家臣时代

 

天正元年(1573年),织田信长成功灭亡浅井家、朝仓家,同时将幕府将军足利义昭流放。由于攻略近江国时秀吉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织田信长将浅井家的部分旧领赐给了秀吉,木下秀吉便在长浜修筑了长浜城作为居城。

此时的秀吉已经不比从前,拥有北近江领地的他成功跃身成为织田家的上级家臣,因而再继续使用岳家的苗字便有些不妥。为此,木下秀吉特意将自己的苗字从“木下”改为“羽柴”。

根据《丰鉴》的记载,“羽柴”的由来是从织田家家臣丹羽长秀与柴田胜家二人的苗字里各取一字而成,秀吉此举是想拍二人马屁。不过,彼时织田家的笔头家老乃是佐久间信盛,其次也是林秀贞等老臣,根本轮不到柴田胜家与丹羽长秀。再者,柴田胜家的地位比丹羽长秀要高,若真从二人苗字中取字创作的话,理应也是“柴”字在“羽”字前边。目前采信度较高的“羽柴”苗字由来,应该是取长浜城附近的摆渡口“桥场”,或者取秀吉母亲从业时的工作地“土师场”的读音而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羽柴秀吉终其一生使用的苗字都是“羽柴”,后来朝廷下赐的“丰臣”乃是“氏”,与“苗字”并不冲突。近年来的日本史学者们也不再依照往常称其为“丰臣秀吉”,而是按照其他战国大名一样,开始使用“苗字”+“名字/法号”称呼其为羽柴秀吉。

天正五年(1577年),羽柴秀吉被任命为织田家西国军团的总大将,率军出阵播磨国。除去秀吉本身杰出的能力以外,早些年西国大名的使臣来京都是由秀吉负责接待,因而信长才会派秀吉前往西国。

此时的织田家与毛利家领地并不接壤,例如在山阳道一边,两家还隔着播磨国、备前国两个分国。这两个分国都是室町幕府“四职”之一赤松家的领地,进入战国时代以后,守护代浦上氏夺取了备前国的实权。天正元年(1573年)浦上家家督浦上宗景对信长表示臣服,信长也慷他人之慨,将备前、美作、播磨三国领地赐给浦上家。不过,到了天正五年,浦上家的家臣宇喜多直家投靠了毛利家,将浦上宗景流放,夺取了备前国,因此织田信长才会为了守卫播磨国派遣羽柴秀吉出阵。

羽柴秀吉进入播磨国后,安稳了当地的局势,随后又与竹中半兵卫一同率军侵入山阴的但马国,与但马山名家交战。但马山名家就是应仁之乱时西军总大将山名宗全的后裔,不过此时的山名家哪里是织田家的对手,被秀吉打得节节败退。但马国位于播磨国的北方,秀吉留下弟弟秀长留守但马国后,自己再度对播磨国境上的敌方城池发起攻击,并在上月城合战中击败了宇喜多直家,攻陷了上月城。上月城内的守军全部被秀吉斩首,女人、孩子则被秀吉带到了播磨国、美作国、备前国三国的边境上,以“磔刑”、“串刺”等残忍的刑罚处死,极大地震撼了西国的豪族们。

天正六年(1578年)二月,播磨国最大的国众别所长治宣布举兵对抗织田家,毛利家也对织田家发起反击,命小早川隆景、吉川元春、宇喜多直家率军侵入播磨国,包围了上月城。此时上月城的守将乃是尼子一族的尼子胜久与尼子家家臣山中幸盛等共两千余人,而毛利军则有五万之众。

尽管羽柴秀吉、荒木村重等将想要支援上月城,但是织田信长却对这件事不大感冒,导致上月城最终被毛利军攻取,尼子胜久自尽,山中幸盛遭俘虏后被刺杀而死。信长放弃上月城是有原因的,此时羽柴秀吉的兵力根本不足以救援上月城,若坚持支援上月城,织田军很可能陷入毛利家、别所家的夹击之中。待收缩防线以后,织田信长才重新部署军势,对敌军发起反击。

然而,就在织田军于播磨国反击毛利军之时,摄津国有冈城的守将荒木村重却突然举起了反旗。按照太田牛一的记载,荒木村重本来只是个打杂的下人,被信长赏识才提拔为一国之主。不过,根据荒木村重当时的文书来看,荒木村重曾经以“池田村重”自居,说明他的出身可能并不是什么下人,而是摄津国豪强池田氏的家臣,曾经获得“池田”苗字的使用权。正是由于这种出身,信长才会将摄津国交给他。

荒木村重谋反以后,织田信长将重心放在了攻略摄津国上。而与有冈城合战同时进行的,就是羽柴秀吉在播磨国的战争。天正七年(1579年),羽柴秀吉调略了宇喜多直家,同时包围了别所长治笼城的三木城,截断了水源与粮道,等到十一月之时,羽柴秀吉就已经在播磨国各地贴出告示,表示战事即将结束,命令百姓们安心返回原居住地。此时秀吉还未攻取三木城,但是从秀吉的告示来看,被包围得水泄不通的三木城根本就是风中残烛一般,掀不起大浪。次年正月,羽柴军攻入三木城内,别所长治在杀死妻儿后自尽,三木城的守军则全部被织田军斩杀。

羽柴秀吉的攻势非常凌厉,平定了播磨国之后,秀吉便率军继续侵入山阴方面的因幡国,包围了鸟取城。鸟取城守将山名丰国对织田军的善战早有耳闻,见秀吉到来后便派出使者前来议和,秀吉也表示将会安堵因幡国国众们的领地。

不过,当秀吉返回播磨国后,因幡国的部分国众又掀起了反旗,还驱逐了山名丰国,迎接毛利军进入鸟取城。这一次毛利军做好了和织田军打持久战的准备,带了非常多的钱财用来购买粮食(战国时代军队远征一般不会携带过多粮食,都是现地向米商购买),可是当毛利军筹备军粮时才发现,因幡国早已买不到粮食了,不光是毛利家麾下的因幡国众缺粮,连织田家麾下的因幡国众也在为粮食问题发愁。毛利军一打听才知道,羽柴秀吉离开因幡国以前,早就花大价钱把因幡国的粮食买光了。当然,秀吉的目的不是为了炒米,而是他不知道因幡国众里有哪些人会背叛织田家,所以干脆一锅端将粮食全买走,等到自己离开后,国众们发起叛乱、局势明了以后,再命人输送粮食进入织田家麾下国众的城池内。

正是由于秀吉的机智,第二次鸟取城合战时仅仅一个月鸟取城的存粮就空了,守军们饿极了甚至开始抢食战死士兵的尸体。在这样的情况下,毛利军大将吉川经家以自己切腹为条件,换取了守军士兵的性命。夺取鸟取城后,织田家在西国已经占据了优势,九州的大友家收到信长的命令后,不断地煽动毛利家领内的叛乱,九州南部的岛津家也对织田信长表达了臣服意愿。

只有一个人的日子过得不大好——宇喜多直家。织田信长不信任反复无常的宇喜多直家,再加上秀吉调略宇喜多直家时并未先通报给信长,当时信长正在与毛利家洽谈和谈事宜,宇喜多直家的叛变导致和谈直接告吹,惹得信长大为恼火,不承认宇喜多家的臣服。信长的表态,使得宇喜多家两面不是人,虽然秀吉有心支援宇喜多家,但是信长有言在先,也不好直接出兵,宇喜多直家只能靠自己抵抗毛利家的攻击。不过,随着天正九年时鸟取城等地的陷落,织田家已经没有必要与毛利家和谈了,秀吉利用这个机会向信长提议出征毛利家,织田信长也答应在次年秋季会亲自出阵讨伐毛利家。

可惜的是,宇喜多直家看不到这一天了。天正十年(1582年)正月,心力交瘁的宇喜多直家病逝,毛利军趁着宇喜多家大丧之际大举进攻,宇喜多领国濒临崩溃。织田信长自然不能坐视毛利家卷土重来,便决定提前出征,立即下令羽柴秀吉先行出阵备前国,救援宇喜多家。

羽柴秀吉西进以后一路高歌猛进,不但稳定了备前国的局势,还率领织田军与宇喜多军、南条军等一同攻入备中国,包围了毛利家在备中国的据点高松城。接下去,羽柴秀吉所要做的就是在高松城等候织田信长率领的本阵大军的到来。可是,织田信长却再也不会来了。

 

将军?关白?

 

天正十年(1582年)六月三日夜里,备中高松城外的羽柴秀吉收到了本能寺之变的消息。羽柴秀吉出身寒微,全靠织田信长一手提拔才成为军团长,为此他决意返回京畿为主君报仇,同时这也是一个立功的好机会。

眼下织田军正包围着高松城,毛利军的本阵停在高松城的几里外,羽柴秀吉便派遣使者前往毛利军阵中提议和谈,秀吉提出的条件为:让高松城守将清水宗治自尽、毛利家割让备中、备后、美作、伯耆、出云五国,同时向织田家交纳人质,秀吉则会在信长处力保毛利家的地位。

对于秀吉的条件,毛利家全盘接受,在和谈后秀吉撤军时,毛利军也没有对羽柴秀吉进行追击。此时本能寺之变的消息已经传遍各地,毛利军为何不对撤退的织田军进行追击呢?答案是毛利军根本没有能力追击羽柴秀吉。

此次高松城合战,毛利家家督毛利辉元亲自率军前来迎战秀吉,但是麾下可动用的兵力只有万余,即便如此,五月末时毛利辉元依旧不断地向家里去信,表示本阵的粮草、兵器严重不足,请求后方输送。毛利军后勤不足的原因,便是儿岛水军众、村上水军众等濑户内海水军的叛变,水路本是毛利军输送后勤补给的要道,但是水军众们叛变以后,导致毛利家失去了制海权,便也失去了补给路线。除此以外,九州的大友宗麟接受织田信长的命令,不断地在毛利家领内煽动叛乱,毛利家必须分兵防守,再加上虽然羽柴秀吉率军后撤,高松城附近仍旧留有宇喜多军、南条军等军势防卫,毛利军即便追击秀吉,也不一定能突破这几条防线。权衡利弊,自然是先与秀吉和谈,返回领内平定叛乱才是首要任务。

话说回秀吉这边,羽柴秀吉从六月五日开始后撤,秀吉于六月七日夜里抵达一百零五公里外的播磨国姬路城,其余的部队则陆续在六月八日才赶到姬路城。稍作休整以后,羽柴秀吉下令于六月九日继续东进,四天之后与织田信孝、丹羽长秀率领的四国军团会合,随后朝着山崎进军。

此时的明智光秀不过是孤家寡人而已,光秀本来能够指挥的军队也就只有万余而已,但是与力细川藤孝却拒绝参阵,筒井顺庆倒是来了,发觉光秀是在谋反以后,又立即率军返回了大和国。除去逃亡的士兵外,明智光秀还得分兵驻守安土城、长浜城等地,兵力严重不足,但是织田军已经近在咫尺,光秀也只能硬着头皮迎战。六月十三日下午,明智军全军总崩,明智光秀逃入胜龙寺城之中,夜里又丢下军队带着十几个家臣逃亡,结果在路上被当地的农民袭击,最终自尽而死。

平定叛乱以后,织田信孝、丹羽长秀、羽柴秀吉等人立下大功。七月六日,柴田胜家、羽柴秀吉、丹羽长秀、池田恒兴、堀秀政五人在尾张国清洲城会面,重新分配利益。织田家的另外一个家老泷川一益由于在神流川打了败仗,所以没被允许参会。

最终,织田家确立起以柴田胜家、羽柴秀吉、丹羽长秀、池田恒兴四人为家老,堀秀政为信忠之子三法师侧近的体制。除了上述五人外,信长的次子织田信雄、三子织田信孝、德川家康也都需要互相交换誓书,宣誓效忠织田家。与通说不一样的是,织田信雄、织田信孝并未在清州会议上争夺家督之位,而是在争夺代理家督“名代”的位置。除此以外,当时信忠的遗领尾张国被分给织田信雄,美浓国被分给织田信孝,但是兄弟二人却因为国境问题产生纠纷,令人意外的是,这时候羽柴秀吉站在了信孝的一方,而柴田胜家则站在信雄的一方,这与影视剧中刚好是反过来的。

可是,在织田信长的丧礼过后,羽柴秀吉却与织田信雄、织田信孝、柴田胜家等人关系急剧恶化,这最终让织田信孝与柴田胜家走到了一起对抗秀吉。十二月,织田信孝拒绝将三法师送往安土城,而是奉三法师为主举兵讨伐秀吉,柴田胜家、泷川一益也纷纷起兵响应。

羽柴秀吉这边呢,秀吉表示织田信孝拒绝履行清洲会议的约定,挟持了家督,为了维护织田家的安泰,秀吉拥立织田信雄为主,同时还知会了丹羽长秀、池田恒兴与德川家康等人,后者也对此事表示默许。次年四月,羽柴秀吉在贱岳合战中击败了柴田胜家,柴田胜家退往越前国北庄城自尽,织田信孝也开城投降,后被勒令切腹,羽柴秀吉取代了柴田胜家的地位,成为织田家的笔头家老,开始了自己的窃权之路。为羽柴秀吉成为天下人做铺垫的并不是本能寺之变后的山崎合战,而是统一织田家的贱岳合战。

为了对付日益骄横的秀吉,织田信雄开始与德川家康联络,二人很快就举兵对付秀吉,同时佐佐成政、北条氏政、长宗我部元亲、纪伊国一揆等势力也起兵响应,组成了“秀吉包围网”。

德川家康一开始判断的交战地是距离秀吉最近的伊势国,因而他派遣家臣酒井忠次率军前往伊势国。可是,池田恒兴、森长可率领的织田军却在三月十三日攻陷了尾张国的犬山城,导致德川家康不得不回师救援尾张国。三月二十八日,德川家康亲自率军来到小牧山城布阵,羽柴秀吉也在平定了纪伊国一揆后率军来到小牧山城附近的乐田布阵。此时织田·德川联军仅有一万六、七千人左右,而羽柴军则有六万余。

四月六日,羽柴秀吉派出外甥三好信吉为总大将,率领池田恒兴、森长可等共两万四千人进军三河国,但是羽柴军却在九日上午于长久手遭到德川家康的奇袭战败,池田恒兴、森长可等人战死。

可惜的是,尽管德川家康在局部的作战取得了大胜,整体上的局势却对德川家越来越不利,不擅长战争的织田信雄麾下的城池不断地被羽柴军攻取,德川家背后的信浓国国众们也被秀吉调略,木曾义昌、真田昌幸等人都背叛了德川家,对德川家的后背虎视眈眈。

天正十三年(1585年)七月十一日,朝廷下旨册封秀吉为从一位关白,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非藤原氏出身的关白。江户时代的文人造谣羽柴秀吉本想出任将军,但是由于地位低下因而没能成功,这其实是错的。朝廷早就有旨意让秀吉出任将军,但是秀吉却拒绝了推举,理由嘛,自然是因为足利义昭还未卸任“征夷大将军”。日本的“下克上”文化与其他国家不同,不像其他国家的人那样,带着几个武士冲进城里把老板做掉,然后就可以自己做老板。日本的“下克上”通常都是留着这个老板,然后自己重新再成立一套班子,把老板的实权架空。再者,连昔日主君信长都没有让朝廷解除义昭的官职,秀吉自然没必要跟一个没落的将军争夺官位。

与之相比,关白一职在朝廷中非常显赫,并且任官难度比将军高,除了藤原北家以外,还没有外姓出任过这个职位,因此出身低贱的秀吉才选中了这个贵族中的贵族才能出任的官位。

就任关白以后,羽柴秀吉派遣军队分别平定了长宗我部元亲与佐佐成政,随后宣布将会在次年(天正十四年,1586年)正月全面讨伐德川家。然而,十一月二十九日,日本发生了著名的“天正大地震”,羽柴秀吉的领内遭到地震袭击损失巨大,美浓国的大垣城也在地震中毁坏,此地是羽柴家为讨伐德川家的兵粮囤积据点,这些兵粮也因为地震全部烧失。既然天公不作美,秀吉只好改变策略与德川家康和谈,德川家康恰好也是焦头烂额,便就坡下驴表示臣服于羽柴家。

天正十四年(1586年)九月,朝廷册封羽柴秀吉为“太政大臣”,同时下赐“丰臣”作为秀吉的“氏”,日本迎来了由羽柴政权统治的时代。此后,羽柴秀吉相继以武力平定了九州的岛津家、关东的北条家,统一了战国时代的日本。不过,巨大的成功让羽柴秀吉有些昏聩,他开始觊觎起他国的土地,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秀吉一度想要亲自出征,因为德川家康的劝阻才没有出行。可是秀吉打消了去朝鲜的念头,相邻的明帝国却对朝鲜派出了援军,将日军拖入战争的泥沼之中,羽柴秀吉剩余的精力,也慢慢地消耗在了这场国际战争中,直至病死。

羽柴秀吉死后,其子秀赖十分年幼,羽柴政权陷入危机,日本再次变得动荡起来。而在这一次的动荡中,一个新的英雄又涅槃重生,取代秀吉成为新的“天下人”。


日本战国家族史:羽柴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