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慈欣科幻思想小结

2023-07-26 13:10 作者:麒莫凡麟  | 我要投稿

有位哲学教授说过:

哲学系新生的第一课应是在深夜长时间地仰望星空

中国的科幻小说并不是一类年轻的文学,他在清朝末年就已经出现了。 相较于美国的科幻读者群体已经变为中年人,中国的科幻小说读者更多的是初生的太阳。 而谈中国科幻一定离不开刘慈欣。 在刘慈欣的一本小说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

宇宙送给我们一个刘慈欣,而刘慈欣送给我们无数个宇宙

但我们今天不谈三体,从他的两本短篇小说集走进刘慈欣的科幻宇宙 为了既不剧透,又让大家感受其小说的特点,我以问句来概括几篇小说: 1.怎样能让猴子写出超越李白的诗?----诗云 2.宇宙的目的是什么----------------朝闻道 2.人类为什么没有前人的记忆呢--------人生 3.如果国家间用奥运会来代替战争会怎样?——光荣与梦想 4.人类将如何面对创造人类的文明?会如何对待已经忘记技术的高等文明呢? -----赡养上帝 6。我们第一次见到的外星人会不会是走出地球的恐龙人?当人类离开地球后,下一代地球霸主会是谁?-------人和吞噬者 看起来这些都是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的幻想,一点不着实际。 但刘慈欣这样总结:

【科幻文学从本质上说又是幼稚的,他所要表现的是童年时代的人类,面对广袤深邃的宇宙所产生的好奇和恐惧以及探索的冲突。”孩子对世界是陌生的,人类对宇宙同样一无所知。】

这里的幼稚是要打引号的,当然所谓的幼稚只是在选材上,至于文笔与情节并不幼稚,正如大刘所说,

【科幻读者真的很幸运,科幻真的能使人年轻】

利用科学幻想描绘出幻想世界,是科幻小说的主要题材之一。 其实大部分小说的意义概括来看就是将思考进行严肃的讨论,有逻辑的展现,再以一种人人可接受的形式呈现。 有一种疑问,如果我的幻想不着边际,想来在未来也不太可能发生,那我心血来潮写出的东西是不是就一文不值了? 若是刘慈欣来答复这个问题,他一定会说这将会是一篇好文章。 而刘慈欣作为硬科派,对科幻小说秉持着一个核心的理念,直接上原句:

这就是科幻小说的魅力,它能让我们用上帝的眼光看世界。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科幻小说的目标与上帝一样:

创造各种各样的新世界。

主流文学是人学,已经成了一句近乎于法律的准则,刻画人物是主流文学的直接任务,一篇没有人物的小说是不能被接受的,一篇人物形象单薄的小说是失败的。 但科幻小说并不是主流文学,他中心描写的对象,是作者所幻想出来的事物,一台未来机械,光速航行,甚至是冰的密度比水大的世界。 还是拿刘慈欣接受采访的话举例子,

【球状闪电所致力创造的文学形象不是女主人公,而是球状闪电】

这就是科幻文学相对于主流文学的主要差异: 主流文学在上帝已经创造的的世界上舞蹈,科幻文学则像上帝一样创造世界再描写它。 在这里讲科幻题材简单的分类: 第一类:大机器。最经典的就是科幻鼻祖凡 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中的超越当时时代的潜水艇 第二类:对已知的某个自然现象进行具有浪漫色彩的解释。比如球状闪电。 第三类:对前沿科学假说的畅想延伸。比如有关于热寂和宇宙停止膨胀的宇宙坍缩,以及刘慈欣基于宇宙纤维理论的纤维。 第四类:对宇宙定理的删改和添加。如上文提到的重冰,三体2创造的黑暗森林法则 第五类:创造完全不同于现实的社会或宇宙。例如黑暗的左手中没有性别的社会,三体三中十一维度的田园宇宙 第六类:将古神话描绘为高科技社会。典例就是改编印度教的光明王 好,让我们用大刘的一段话从分类中走出来

【在日复一日的灰色生活中,我们深感现实的乏味与狭小,渴望把自己的生命个体以几何级数复制无数份,像雾气般充满整个宇宙,亲自感受无数个其他世界的神秘精彩,在另一些时间和另一些空间中体验无数种不同的人生,只有想象和幻想能使我们间接的实现这个愿望,这就是科幻小说吸引力的主要来源】

再回到那个问题,我瞎想的东西写的小说毫无价值吗,还是让大刘来回答

【你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在那;你为什么读科幻?因为科幻中的世界不在那!是的,科幻大师们创造的世界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它们的疏离感,或者说是因为他们与现实的距离。这种想象的创造物,在过去和现在都不存在,在未来也不太可能存在。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当科幻小说家把他们想象出来后,他们就存在了,不需要进一步的证实和承诺。相反,如果这些的创造物碰巧真的变成现实,它们的魅力反而减少了。】

相信不管是秦朝还是民国都会有人畅想未来,但绝对没人真的想象出如今的世界。而我们幻想未来又与古人想象今日有什么区别呢?就算是严肃的科学预测也真不一定就比幻想实现的几率大。科幻之梦的绚丽与奇妙正是在于尽管他的想象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变为现实,但比起魔幻的万分之零还是无穷大。 至于技术细节的批评还是引用一位科学大师的话吧:

【到科幻小说中来找技术漏洞,那您是找对地方了】

科幻的震撼很大程度上来源于

极限视角

。当科幻作者的描绘突破了你想象的极限时,你面对星空的视角将骤然改变,刘慈欣这样描绘他第一次看完科幻的感受:

【记得二十年前那个冬夜,我读完那本书后出门仰望夜空,突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脚下的大地变成了无限伸展的纯几何平面。在这无限广阔的二维平面上,在壮丽的星空下,就站着我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人类大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从此以后,星空在我眼中是另一个样子了,那感觉像离开池塘看到了大海,这使我深深地领略到科幻小说的力量】

刘慈欣在多篇文章中讲述科幻与极限宏达的契合,这里摘取一段:

【科幻小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幻想的奇迹与震撼的程度,这可能也是科幻小说的读者主要寻找的东西,问题是这种幻想从什么地方得到呢?世界各个民族都有用自己最大胆最绚丽的幻想来构筑自己的创世神话,但没有一个民族的创世神话,如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那样壮丽,那样震撼人心,生命进化的漫长故事,其曲折和浪漫,也是上帝和女娲造人的故事所无法比拟的,还有广义相对论诗一样的时空观,量子物理中的精灵一样的微观世界,这些科学所创造的世界不但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且超出了我们可能的想象。所以科学是科幻小说力量的源泉。但科学之美同传统的文学之美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科学的美感被禁锢在冷酷的方式中,普通人需经过巨大的努力才能窥见他一线光芒,而科幻小说正是通用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他把这种美从方程式中解放出来,展示在大众面前。】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

这是刘慈欣随笔集的的书名,同样选择于一篇随笔的标题。这句话其中总结了另两刘慈欣颇受争议的主张:

科幻乐观主义

和 亚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的定义是一种把自然科学技术作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相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包括哲学,艺术,历史,宗教道德领域和社会科学,要么被同化为科学,要么就作为知识的来源被排除在外,因其也被称为”唯科学主义“ 而刘慈欣同意技术能解决的一些问题,但认可科学体系并不驾驭其他知识系统之上,故被称为”亚科学主义“。 同时,刘慈欣认为人类的最终目的不是保持人性,而是为了繁衍下去, 比如:在《三体》中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求。 他也并不反对如末日等极端条件下用技术去控制人的思想,用一种超越道德底线的方法将人类组织起来,用牺牲部分的代价来保留总整体,具体体现在《三体二》中的思想钢印上。 在世界末日的一次次思考与讨论中,刘慈欣认为:

人类唯一的出路在太空,地球不能永远作为唯一的家园,否则人类一定会走向灭亡。

刘思欣对人类对环保与对太空开发的投入差异巨大的做法嗤之以鼻。 他曾多次评论,比如:

真实的情况是:要达到人类现有的环保目标所需的技术比大规模星际航行要难得多。地球的生态系统是极其复杂的,虽然各科各学科对其细节有了巨量的研究和了解,但在全球尺度上,目前人类无论在基础科学还是在应用科学层面都没有掌握它的规律

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例,地球气候是否真正在变暖,如果是变暖是否与人类活动有关,与铺天盖地众口一词的宣传不同,对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科学界目前仍无定论。

地球环境一直处于波动之中,只是人类文明史太短暂,人们没有察觉到而已,而每一次波动地球,环境整体都会发生巨变,可能变得完全不适合人类生存,比如最近一次的冰期只到1万年前才结束,如果那样的冰期再来一次,现有的全球农业将崩溃,对拥有巨大的人口现代化社会而言将是灭顶之灾,而这样的环境巨变从长远看来几乎是必然要发生的,甚至很有可能就在不遥远的未来出现,对于这样的环境变化,现有的环境保护手段只是杯水车薪

我们发现环保与与太空开发都需要投入巨量资金,在初期也都没有明显的经济回报,但人类对环保的投入与对太空开发的投入相比大的不成正比,在太阳系中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应有尽有,以地球可以养活一千亿千亿人口,计算整个太阳系中的资源可以总量可以养活10万的地球。

现在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放弃太空中的10万个地球,只打算在这一个地球上生存下去,而他们的生存手段是:环保,一项与太空开拓同样艰巨,同样冒险的事业

现在人类正处在第2次大航海时代的前夜,我们现在比哥伦布幸运的多,哥伦布看不见他要找的大陆,他在大西洋炸航行了几天之后都没见到陆地,这个时候他内心肯定是充满了犹豫彷徨,而我们要探测的新世界抬头就能看到,但是现在还没有人来出这笔钱,也许人类命运作为一个整体,就像人类的个体婴儿一样,在没有父母帮助的情况下,真的永远无法走出摇篮,但从宇宙宇宙角度看地球文明是没有父母的,人类是宇宙的孤儿,我们真的要好自为之了

科幻乐观主义是刘慈欣面对科幻的反科学浪潮下提出的。刘慈欣发现科幻小说的几乎所有巅峰之作都是在对这种未来的失望中产生的,近期得到承认的一些作品大都也是悲观色调的。刘思欣认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寄托是对未来的希望,而唯一能把这种希望变成鲜活图景的科幻,在这方面无所作为,这是一个极莫大的遗憾,这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惨痛损失。 刘思欣曾与一位参加过朝鲜战争中震撼世界的长津湖战役的一位老战士谈科幻,从那里获得了他至今听过最深刻,最让他刻骨铭心的科幻评论: 【

科幻小说好啊,干了这么多年革命,到现在我们也没让老百姓知道共产主义是啥样儿

】 于是他看到了乐观主义在科幻中的更多价值: 【

从社会使命来说,科幻不应是一块冰冷的石头,无情的打碎人类的所有梦想,而应是一支火炬在寒夜的远方给人以希望,从文学角度讲真正的美最终还是要从光明和希望中得到

】 面对科幻小说的发展,他同样表现出乐观的态度: 【

我坚信最美的科幻小说应该是乐观的,中国的科幻作者应该开始描写美好的未来,这是科幻小说的一个新使命。反乌托邦三部曲已经诞生,我们应该从中国的土地上创造出科学的乌托邦三部曲。 这个使命也许只能由中国人完成,因为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是乐观的文化!

】 最后以SF教的教义结束: 【

感受主的大,感受主的深,把这感受写出来,给那些忙碌的人看,让他们和你有同样的感受,让他们也感受到主的大和深,那样的话,你和那些忙碌的人,都有福了

刘慈欣科幻思想小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