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与知识幻觉 |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资讯太少,则信息不足,无法理解;资讯太多,则杂质太多,无助于理解。
作者在 80 多年前的收音机、电视机时代就有这样的感触,而当下更甚于以往。「泛滥」一词已经不配形容资讯之多,因为我们现在就生活在资讯的海洋里。
一个事件出现的时候,相关资讯会迅速把我们淹没,但有效信息却少之又少。
比如最近的深圳宾利姐车位纠纷事件,各平台不厌其烦地推送相关资讯,但有效信息都十分有限。
我们看到的只是人们发泄的情绪,重复的、经过别人加工的信息,而且可能与事实相距甚远。
想要了解真相,大概要像柯南、福尔摩斯破案一样,拿出放大镜,抽丝剥茧,才能从资讯汪洋中拣出一点点有用的信息。
而且有时这一点点信息还是错误的。
所以,资讯过多,反而是理解的障碍。
另一方面,信息也不等同于知识。
就好比对着词典背单词,背得再多,也只是知道了很多词怎么拼、有几个意思,至于怎么用,还是不会的。
背过了 6999 个单词就能考过四级吗?不能。即使侥幸考过了,也不代表有使用英语的能力,看剧还是得配上大大的中文字幕。
想要掌握知识、拥有能力,非得自己去嚼、去实践才可以。
再多的信息,也只是信息,不是知识。
不过,背单词很爽,一天囫囵吞枣地背 100 个单词远比翻译两个句子要有成就感。
同样的,碎片化的资讯快餐也让人很有快感:
1 个小时刷了 12 个「5分钟看懂XX」的视频,知识多得都要装不下了呢,我真棒!
20 字的「太长不看」版可比 2 万字的解释精炼多了,我真是善于学习的小天才!
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说的就是亚速钢铁厂啊,不用看书我也能知道!
如何将知识分子的态度与观点包装起来,是当今最有才智的人在做的最活跃的事业之一 。
过去如此,现在亦如此。
电视媒体时代,看到的资讯好歹还是多样的。而在现代 APP 的推荐算法加持下,人们困在资讯茧房里,看到的只有自己想看的,和别人想让自己看到的。
而且,看到的往往只有主观的观点和结论。
毕竟,几十字的「太长不看」留不下太多的背景和思考空间。
但人们却有「又是涨知识的一天」的满足感。
碎片化的资讯只管提供多巴胺,短暂的快感让人懒于思考和辨别,沉迷在知识和成长的幻象中。
如果能吃桔子,大概没人选择维生素片。但面对资讯与知识时,人们倒乐于选择维生素片,而且多多益善,来多少都是一口吞,精华版嘛。
可是,知识的甘甜汁水与丰富口感,只有亲自咀嚼才能体会。
苦涩的桔子籽也只有吃过,才懂得筛选剔除。
资讯不在多,有价值就好。
书不在多,读懂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