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物辩证法大纲》1.3.2.1 两种发展观斗争的历史根据

2023-11-06 15:08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第二节 两种发展观的斗争

1、两种发展观斗争的历史根据


  辩证法的发展观同形而上学发展观的对立和斗争,是有其重大的历史根据的。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1]但是,在人类认识史的初期,占统治地位的不是形而上学的宇宙观,而是辩证法的宇宙观。这是因为,当人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思维现象进行直观时,首先进入眼帘的便是种种联系和种种变化的图画;联系和变化本身要比什么东西在联系和变化更容易引人注意。因此,关于万物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观念,对古代的人们说来是不言而喻的。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古代的自发的辩证法的发展观。古希腊的杰出的唯物论者和辩证法家赫拉克利特对这种发展观作了“绝妙的说明”[2],他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3]这当然不是说,在古代没有形而上学思想,没有两种发展观的斗争。例如,古希腊埃利亚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巴门尼德及其弟子芝诺的学说就是形而上学思想的典型。巴门尼德认为,只有存在,没有非存在;而存在是绝对不变的,它“是整体,是单一,没有尽头,没有运动”,“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只有现在”;运动不过是“虚妄意见”的基础。芝诺更用了诡辩的方法来否认运动的实在性。他们激烈地反对赫拉克利特的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以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流动派”与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不动派”之间的斗争,就是辩证法的发展观与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之间的斗争。但是,总的说来,形而上学在当时还是一种未完成的、不占统治地位的发展观,两种发展观的斗争还没有获得充分的展开。作为这一时期的特征的,是自发的辩证法的世界观。

  在欧洲,从十五世纪的后半期起,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开始产生了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精密的自然科学。这时,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研究,不是像古代学者那样依靠笼统的直观,而是把它分成一定的部分和种类来进行研究。这是认识史上的一个进步。因为要确切地了解联系和发展的内容,就要弄清楚是什么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要科学地说明世界的总图景,首先要弄清楚构成这幅总图景的各个细节。对自然现象作分门别类的研究,正是达到这个目的的必要步骤,正是自然科学成长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在从十五世纪后半期到十八世纪前半期的大约三百年中,这种研究方法也使人们养成了一种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的习惯,又经过十七世纪的英国经验论哲学家培根和洛克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移到哲学中来,就完成了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并成为在一切思想部门中占居统治地位的时代思潮。如恩格斯所说,“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一个特殊的总观点的形成,这个总观点的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4]在这个时期,形而上学战胜了古代自发的辩证法。

  但是,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形而上学也发生了动摇。如果说从十五世纪后半期到十八世纪前半期,自然科学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即研究既成事物的科学的话,那么从十八世纪后半期起,自然科学就变成主要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即研究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发展过程的科学了。康德和拉卜拉斯的星云假说论述了天体演化过程,给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打开了缺口;莱伊尔的“地球缓慢变化说”初步论证了地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自己的发展历史的。道尔顿和门德列也夫在化学领域中证明了各种化学元素并不是彼此孤立、彼此不相依赖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味勒从无机物中提出了尿酸,证明了有机物同无机物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尤其重要的是被恩格斯称为十九世纪初期的“三种伟大发现”的几项科学成果:第一、是施列登和施温的细胞学说。这个学说一方面指出了所有的有机体都是按照一个共同的规律生长发育的,从而推翻了有机体之间没有联系的传统观念;一方面指出了细胞具有变异能力,因而说明了物种发展变化的道路。第二、是迈尔和朱尔所确立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这个定律证明,过去被认为彼此没有联系的各种所谓“力”,即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等等,都是物质运动的不同表现形态,都可以按照一定的数量关系相互转化。第三、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个学说以巨量的材料证明,现存的一切有机体,包括人在内,都不是一成不变、永古如斯的东西,而是少数单细胞胚芽在几百万年的长时期中发展变化的结果。这些伟大的发现,到处都证明自然界中一切事物都是辩证法式地发生,而不是形而上学式地发生的。于是,形而上学已经走完了自己的阶段,应当退出科学的领域而让位于辩证法的发展观了。所有固守着形而上学成见的自然科学家们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遇到了不可解决的困难和迷乱。另一方面,这些伟大的发现也为科学地说明整个世界的联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现在,无需借助抽象的思辨,只要能够在唯物论基础上把现有的科学成果概括起来,就可以制定出一幅科学的辩证法的世界图画。这个伟大的工作,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基的。从这时起,辩证法又战胜了形而上学,人类思维又复归到辩证法。但这并不是简单地复归到古代的自发辩证法,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复归到辩证法,即发展到科学的唯物论的辩证法。这是人类思维的伟大飞跃。

  应当承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完成的、作为人类认识史的必经阶段的形而上学,在认识史上是曾经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的。因此正如恩格斯所说:“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必要的”,[5]“在细节上形而上学比希腊人要正确些”。[6]如果人们永远停留在对世界作笼统的直观和一般的猜测的阶段,而不去对世界的个别部分进行精确研究,要建立起揭示事物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过程的现代科学,要建立科学的世界观,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人们对世界的各种“细节”还没有弄清楚的时候,把世界的个别部分从其总的联系中、从其发展过程中抽取出来,孤立地、静止地加以考察,从而弄清楚这些部分的既成的属性和形态,这总是为此后进一步研究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发展过程,提供了材料准备,因而较之笼统的直观总是前进了一步。但是,形而上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不过如此而已。当着科学的发展超出了搜集材料和研究既成事物的范围,而走进了说明材料和研究发展过程的广大领域时,形而上学就要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而成为一种严重的障碍了。在唯物辩证法产生以后,事物的局部和全体、静止和运动的关系得到了正确的解决,因而,即令在专门对事物的局部的方面和静止的方面进行研究时,也完全不应该以形而上学为指导,而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至于在处理复杂的科学问题和革命斗争的问题时,当然更必须如此。总之,在唯物辩证法产生以后,形而上学已失去了任何进步作用,成为应当抛弃的反动的东西了。


注:

[1]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5页。

[2]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395页。

[3]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395页。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0页。

[5]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1页。

[6]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0页。

《唯物辩证法大纲》1.3.2.1 两种发展观斗争的历史根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