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物辩证法大纲》1.3.1.2 两种发展观互相对立的焦点

2023-11-06 15:07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2、两种发展观互相对立的焦点

  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以下三个问题上。

  第一、孤立观点和联系观点的对立。

  形而上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孤立地看问题。在它看来,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隔离、互不依赖的,任何事物的性质和状况是不受周围环境制约的。例如,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的自然科学家认为,物质运动的各种形式(热、光、电、磁等等)之间、时间和空间之间、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之间、各种化学元素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各个物种之间,都是没有联系的,都可以孤立地加以考察。十七、十八世纪的唯物论者认为有一种不受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抽象的“人性”,只要制定一套合乎“人性”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就可以消除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一切纷乱,建立起完美无缺的“理性王国”。总之,脱离具体历史条件、脱离周围的具体环境来考察事物的观点,只见部分不见全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观点,就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相反,主张联系地看问题。在它看来,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如果把任何事物从它所赖以存在的条件中抽取出来孤立地加以考察,就会使它失去原貌,变成不可理解的东西。因此,辩证法要求人们把事物放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中来考察,放在同其他事物的联系中来考察,把整个世界了解为一幅各种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图画。现代科学证明了辩证法的联系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例如现代物理学证明,时间、空间同物质是相互联系的,时间和空间也是相互联系的,物体的质量同物体的运动速度也是相互联系的,各种能量形式之间存在着极严格的联系。现代化学证明,化学元素的性质同原子核的电荷数具有极密切的依赖关系,各种元素之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证明,社会和自然是相互联系的,社会领域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切社会现象都同周围的具体条件联系着。

  第二、静止观点和发展观点的对立。

  形而上学的第二个特点是静止地看问题。在它看来,自然和社会都是静止不动、一成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并无性质上的根本变化;一个事物永远只能产生同一事物,而不能转化为性质不同的另一事物。这种观点,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也有种种表现。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的自然科学家们认为,太阳系中行星运动的轨道是永远不变的,恒星的位置也是永远固定的,地球从它被“创造”出来的时候起就一成不变地保持原状:大陆、海洋、山岭、河流、气候、土壤以及动植物的种类等等,都是从来如此、永远如此的。他们是宇宙不动论者。例如瑞典大生物学家林耐曾经说过:“现在自然界中动物和植物的种类的数量和它们由造物主亲手创造出来时的数量相等。”法国哲学家罗比耐认为,矿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都是由本质上相同的、具有“生命力”的“胚芽”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器官的数目、大小、形状以及排列次序的不同,并无性质的不同:从矿物到人乃是一根连续的平滑的直线,中间没有任何飞跃或质变。这可以说是宇宙不动论的最典型的代表。上面提到的形而上学者对“人性”的错误理解,除了说明他们否认事物的相互联系外,也说明他们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因为他们把“人性”理解为永远不变的东西。形而上学者对思维现象的理解也浸透着这种不动论的精神,他们把概念、理论等等看成僵死的东西,到处侈谈“永恒真理”,到处把自己的体系宣布为“绝对真理”。

  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相反,主张发展地看问题。在它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科学史证明,如果不把事物当作发展着的过程,而把它当作从来如此、永远如此的东西,那就什么也不能理解。不把太阳系以至银河系当作形成的过程,就不会有科学的天文学;不把地球当作形成的过程,就不会有科学的地质学;不把物种当作千百万年发展变化的产物,就不会有科学的生物学;不把人类社会当作基于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就不会有真正的社会科学。辩证法认为发展是矛盾的斗争过程,其中也包含着新东西产生和旧东西消灭的过程。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生的事物尽管暂时弱小,但是必然要成长壮大起来;衰朽的东西尽管暂时强大,但是必然要走向灭亡。

  第三、否认矛盾的观点和承认矛盾的观点的对立。

  形而上学的第三个特点,也是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在它看来,事物内部是绝对同一的,不能包含互相对立的成分。它的公式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1]一个事物或者是存在,或者是不存在,而不能既存在又不存在;一个事物或者是某物,或者不是某物,而不能既是某物又不是某物。矛盾只是人们的思维陷入错误的表现,而不是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东西。这种观点必然导致的结果是:第一、否认事物的质变。因为既然事物内部并不包含着同自己相反的成分或因素,当然没有任何根据设想它会转化成性质根本不同的另一事物。这正是宇宙不动论的根源。第二、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为事物内部既然是绝对同一的,绝对同一的东西当然不可能成为事物变化的原因,所以形而上学者总是不得不把这种原因归到外部。例如十八世纪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就认为,太阳系的行星之所以沿着一定的轨道运转,是因为“上帝”沿着轨道切线的方向给了行星以“第一次推动”。形而上学者的社会学说以及庸俗进化论在讲到社会变化的原因时,总是用地理环境和气候等等外部的因素来解释,而不是从社会本身的内部原因来解释。

  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相反,它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泉源。在它看来,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存的方面,即矛盾着的方面。事物所以不断地运动,并从一种质态转化为另一种质态,根本的原因不是外力的推动,而是内部矛盾的推动。科学史表明,物质运动的一切形式都包含着内部矛盾。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以及作为两者的概括的哲学科学,表明了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思维现象都是辩证地发展着的,各种现象发展的泉源,都是自己内部所包含着的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即“内因”,而不是外力的推动,即“外因”。当然,辩证法并不排除外因,并且还予以足够的重视。但是,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就植物机体来说,机体与周围环境是不可能分离的,外部的空气、阳光、温度、湿度、养分等等,无疑是植物机体得以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所有这些条件,都只有通过机体本身的内部矛盾即新陈代谢,才能对机体的成长和发展发生作用。如果植物本身失掉了新陈代谢的能力,那么,无论具有何种适当的外部条件,也是不可能成长和发展的。再就人类社会来看,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自然是社会的粮食仓、武器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自然环境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毕竟是外部的东西,它只有通过社会本身内部的矛盾即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才能对社会发展起一定的作用。社会之所以由一种经济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经济形态,是不能用自然环境来说明,而只能用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矛盾来说明的。在自然环境没有任何显著变化的情况下,社会形态却可以发生极其重大的变化,就是明证。所以,“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2]这种从事物的内部矛盾来考察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是辩证法的灵魂,对于革命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总之,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而只看到个别的事物,而看不见它们的相互联系;只看到它们的存在,而看不见它们的产生和消灭;只看到他们的静止状态,而忘记了它们的运动;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这是“片面的、局限的、抽象的”发展观,错误的发展观。而辩证法则承认一切事物具有内部矛盾,并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泉源,它不但看到个别事物,而且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不但看到事物的存在,而且看到它的产生和消灭;不但看到事物的数量的变化,而且看到事物的性质的变化。这是科学的,全面的发展观。这两种互相对立的发展观,一直尖锐地斗争着。


注:

[1]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1页。

[2]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7页。

《唯物辩证法大纲》1.3.1.2 两种发展观互相对立的焦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