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蒋楼:“慎终追远”传统的意义绵延与价值永续

2022-09-14 23:20 作者:蒋楼老师  | 我要投稿

“慎终追远”传统的意义绵延与价值永续

 蒋楼

说起清明,其实它是一个特殊的节日。这是因为它既是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且又是中国古代四大传统佳节之一,还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和扫墓的日子之一。所以,清明并不是一个令人快乐的节日,而是一个让人慎终追远的时节。所谓“慎终追远”,主要是告诫人们要追念先贤、敦亲睦族、谨慎从事和行孝的意思。清明作为一个节气和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周代。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人们对于这个特殊的节日也形成了各具特色和内容多样的风俗和印象。在这个时节,北方有沟沟坎坎的迎春花,南国有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以此展现了大自然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美丽;在这个时节,小孩儿们要放风筝、荡秋千,以此编织天真烂漫的童年;在这个时节,青年们要去野外踏青和郊游,以此放飞草长莺飞的梦想;在这个时节,壮年们要去田间地头耕作,以此蕴蓄新的丰收之年的希望;在这个时节,老年人也要到户外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以此延续最美夕阳红的乐趣。不过,在这个时节,最重要的还是通过慎终追远的方式,人们能够使得慎终追远的德性传统得以绵延、传承和永续。因为这种慎终追远的德性传统,本身就是中国人历经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对于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的一种具体表征和生动诠释。

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德性传统,其实并不是只包含单一的理解维度和只具有单向度的含义,而是蕴含多元一体的内涵和多重维度的价值和意义。对于个人来说,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德性传统就是孝道的践履。这个孝道的践履,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孝道的践履,主要是指每个人应当对于已故祖先的祭奠、追思和感念,以及对于仍然在世的父母和长辈的赡养、尊敬和爱戴。广义的孝道的践履,不但包含每个人应当对于已故祖先的祭奠、追思和感念,以及对于仍然在世的父母和长辈的赡养、尊敬和爱戴,而且包括每个人对于自己人生在世几十年生命历程、生活阅历和人生遭遇之真谛的理解和参悟,以及应当将“感恩之心”作为为人处世的法则和道义。对于社会来说,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德性传统就是一种良性秩序的维持。这个良性的秩序,在古代,不但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且要求整个国家和社会形成和运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秩序和伦理规范。这个良性的秩序和规范,在当代,不但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孝敬父母和尊敬长辈,而且要求整个社会将“孝悌”之礼作为至高无上的美德进行推广,从而建构具有规范性原则的人伦秩序。这个良性的秩序和规范,在当前,不但要求整个社会的法治清明,而且要求德治成为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对于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德性传统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人之为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和精神家园。这个安身立命之本和精神家园,首先是中国人区别于其它一切民族和地区的人的生命本性和存在根据的集中体现。其次,这个安身立命之本和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和人类文明先进形态的重要表征。第三,这个安身立命之本和精神家园还是中国人的生命精神和文化基因的鲜明确证。总之,在当前,对于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德性传统的内涵与价值的挖掘、传承与创新,不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形态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思想资源意义,而且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精神危机、价值困顿和信仰迷失等现实问题的诊断和解决具有重要的实践智慧价值。

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德性传统本身就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随之变化,而且社会对个人的道德要求、社会自身的价值秩序和伦理规范也会出现相应变化,但是这种发展和变化却并不一定总是遵循正比例关系的。比如,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和夫妻关系固然有很多历史局限性,而且必须使之在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下实现创造性转化。但是,在孝道传统从古代到现代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却出现了对上下级关系、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和夫妻关系等传统道德品质、传统人伦关系和传统社会价值规范的全盘否定,从而造成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变质、社会伦理秩序的混乱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失范。究其原因,其症结在于人们总是在一种两极对立、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知性思维方式下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也包括对于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德性传统的认识。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不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德性传统的丰富内涵、本质特征和当代价值会遭到遮蔽,而且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会被评判为失去存在必要和现代价值的糟粕。任由这种思维方式泛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战略决策也终将化为空谈和泡影。当然,我们总是将“扬弃”(即批判地继承)挂在嘴边,也经常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作为口号,但是如何真正做到“批判地继承”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则是一件具有高难度的实践课题。这就如同我们经常将辩证法挂在嘴边,但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却总是犯形而上学的错误一样。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领会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丰富内容、思想精髓和当代价值,并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化作为人处世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实践智慧。只有这样,诸如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德性传统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得以意义绵延和价值永续。

 如何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如何解决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德性传统得以绵延、传承与永续问题的重要前提。有人认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德性传统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受到冲击,一个很大的原因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体制的出现和推行。各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思维和观念的流行,以及价值多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就是这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弊端在生活中的体现。其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体制,而且是一种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德性传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并不是相互冲突、两极对立和彼此分离的关系,而是具有辩证关系的矛盾的不同方面的关系,是当代中国社会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原则下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双重变奏。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物质文明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是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在一致的精神文明的表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德性传统,不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冲突,而且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资源和有益补充。当前我们所宣扬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也是与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德性传统相契合的。这也就是我们国家之所以将清明节设定为法定节假日的真正文化意义之所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通的原则下,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德性传统不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征,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理念的优势显现。它也终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环节,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弊端,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与理论的文化表征。


蒋楼:“慎终追远”传统的意义绵延与价值永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