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神州铁血——德械师(二)

2023-04-01 10:53 作者:辉光-远航  | 我要投稿

(二)整军计划

前三期德国军事顾问分别提出了不尽相同的军事改革计划。1928年北伐临近胜利时,鲍尔向蒋介石提出《改组中国军队的备忘录》,改革了中国军队的中枢指挥体系。第二任总顾问乔治·魏采尔则在1933年提出了《关于整理中国陆军的建议书》,他的重点是改革军官的培养制度,使当时的中国军队完善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的专业培训,并推动中国装甲兵的发展进程。而真正推动中国军队改革的,则是第三任军事顾问汉斯·冯·塞克特将军。

1933年长城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计划整建军队,扩充军备。按照德国军事总顾问塞克特的提议,准备组建60个国防师,每个国防师直属一个炮兵团。这些国防师的配置就是后来整编德械师的标配。

编制:全师人员编制为11423人(野炮挽马师)或11579人(山炮驮马师),装备有山炮(75mm克虏伯/博福斯山炮)12门、小炮(苏罗通ST-5机关炮)24门、迫击炮(民国二十年式82mm迫击炮)24门、重机枪(民国二十四年式重机枪)74挺、轻机枪(ZB-26轻机枪)336挺。这些部队称为调整师,它的特点是步兵连为9班混合制,班增编轻机枪;原来的团属迫击炮分属各营为排,增强战术单位火力;原来的营属小炮排集中成连,由团直辖,作为战防火力。

经过修复的彩色德械师队列照片

我在这里简单提一下在整军计划的军备中经常出现的“小炮”一词。这里的小炮指的是德国在瑞士苏罗通的子公司所生产的苏罗通ST-5机关炮,在介绍装备时会做具体阐述。

调整师的步兵、炮兵数目与日军的师团接近,师直属部队则较日军师团略小,全师人数相当于一个日军常备师团的75%-80%左右(不过调整师兵力远远劣于日军早期成立的最精锐的甲级师团,其兵力近3万人。战争爆发后,实战证明日军一个甲级师团单抗3 ~ 5个中央军德械师不成问题)。至于没有列入调整师的部队,则从中挑选出60个,按照1932年6月颁布的《陆军师暂行编制表》进行整理,这60个师称为整理师。

蒋介石接受了塞克特的建议,并挑选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为试点部队,接受德国军事顾问的训练和改编,教导总队就此成为了整军计划的样板部队,也是战争初期公认实力最强的部队。同时,国民政府与德国政府官方正式签订了多项军火购买合同,以国内特产的钨、锑、锡等战备物资作为购买“资金”,从德国进口装备。截止到1935年11月,中国从德国进口到的、可用于装备步兵部队的轻武器计有M1924式毛瑟步枪一万支,步枪弹1亿发,ZB26轻机枪5000挺,毛瑟C96(M1932型)手枪5000支,手枪弹五百万发,Pak35/36型37mm战防炮20门、迫击炮240门及其他若干单兵装备,这些装备悉数拨给了第一批入选为"调整师"的10支部队。

但因财力有限以及中国军工业薄弱。国民政府无法完成组建60个国防师的目标。到了1935年在德国军事总顾问法肯豪森接替塞克特,法肯豪森不仅继续推进塞克特的改革计划,还倡导国民政府自行发展军工业,以最终完成自给自足的目标。

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

按照法肯豪森的建议,国民政府需要整改60个师及10个重炮兵团。每个师管辖1个炮兵营、1个战防炮连、1个高射炮连,团直属1个步兵炮连、1个小炮连。

完成这一整改,光150毫米重型榴弹炮(克虏伯)就需要240门,这还不算别的轻、中型火炮,这些武器绝大部分要从德国进口。轻武器上,有根据德国毛瑟M1924式步枪而仿制出了的中正式步骑枪。之后,国民政府又成功仿制出捷克式轻机枪(原型为ZB-26轻机枪)、民国二十四年式重机枪(原型为马克沁重机枪)和民国二十年式82毫米迫击炮(原型为法式布朗德1930年式81毫米迫击炮)等步兵武器。但由于综合国力限制,截至抗战全面爆发前,国民政府仅调整了30个步兵师。这30个步兵师因接受德国军事顾问的训练,部队官兵头戴德国M35钢盔并装备及少量的德式武器,因此日后被称为“德械师”。这一批部队算是德械师中最优秀的部队了,其余的部队以及组建名单中的杂牌师,战斗力不及前者,实战表现较差,因此这一批部队也被大家戏称为“德盔师”。

在整军过程中,对各种不同编制的部队有着不同的名称,主要有整编师、调整师、整理师、新编师等四种称谓。
调整师、整理师:都为德械师主力,统称为德械师。区别为调整师兵力1.1万人,整理师兵力1.3万人,整理师装备有炮兵团,有卫生队和特务连,而调整师仅有炮兵营,两种师级部队都是采用两旅四团制度。战争爆发后改为三团制度,兵力有所削减。

训练中的德械师队伍

设计概念:

整理师是根据1934年12月整军计划分批进行编组,未轮到编组的部队根据1932年6月军事委员会颁布的《陆军师暂行编制表》的四团制师为标准进行整理的部队,故名整理师。整理师编制为两旅四团,师直属1个骑兵连,1个炮兵团,工兵、通信、辎重营各1个,1个卫生队,1个特务连。

1936年,军事委员会对整军方案作了进一步的规划,确立了减少大单位、充实小单位特别是充实团以下部队的战斗力以及人事、经费等方面的整军原则,根据这一规划整编的部队称为民国二十五年调整师(1936),初步计划年内完成20个师的整编。

整编先从中央系(这和中央军不一样,这一批是嫡系中的嫡系,最亲的部队)和东北军中开始,中央系37个师共186个团,除正在围剿红军的一线部队外,其余部队一律改为四团制的整理师。各军、师直属的骑兵、炮兵、工兵等兵种,则集中进行整训。预定中央系参与整军的135个团中先整编出18个四团制的整理师,再将其余63个团合编为32个团,在此基础上组建8个新编师,新编师基本上以2个整理团合并为1个团。

东北军18个师54个团计划整军为10个整理师(由原来40个团组成)和2个新编师(由原来8个团组成)。

新编师:

整理师的各级军官基本还是以原来的各级军官为基础,而新编师则完全打破原来的人事,由来自不同部队的各级军官进行混合编组,以彻底清除军队内部派系林立的现象,建立一支完全新型的国家军队。

整军过程中,时任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的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对该计划提出了建议:各师应以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编制和装备为标准,如果暂时没有条件组建工兵营和通讯营的,可以先组建工兵连和通讯连;加强炮兵建设,各师应尽量配属一个下辖3个炮兵营的炮兵团(山炮营、野炮营和105mm榴弹炮营各1个),轻武器方面应统一武器制式,并在师建制里组建一个修械所,负责武器的保养维护和修理。

德式师的编制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这是一支装备最齐全,训练最正规的精锐之师,我们以教导总队为例来看一下部队编制和战斗序列。1937年11月教导总队扩编为3旅6团的甲种师,总兵力达三万余人,其中3个团(第一批)为全德式装备,另3个团(第二批,但大多是新兵)则在整训之中。注意,教导总队的编制是所有整编德械师部队中最理想的成品,其他德械师(包括第36师、第87师、第88师这样的精锐部队在内)的编制序列与之并不相同,希望大家不要误解。

基本编制如下:

师直属炮兵营、骑兵营、工兵营、通信营、军士营、特务营、输送营各1个。

师辖3个旅,旅辖2个团。

团以下,以第1团为例(全德式装备的3个团之一):

团直属榴弹炮连、战防炮连、通信连、输送连各1个。

团辖3个步兵营

步兵营辖3个步兵连(9挺ZB-26轻机枪)、1个重机枪连(6挺民国二十四年式重机枪)、1个迫击炮排(2门民国二十年式82毫米迫击炮)

教导总队各级主官(1933年6月):

总队长桂永清,参谋长邱清泉。

第1旅周振强,参谋主任马连桂,辖第1团秦士铨、第2团谢承瑞;

第2旅胡启儒,参谋主任廖耀湘,辖第3团李西开、第6团刘子淑;

第3旅马威龙(代),辖第4团睢友兰、第5团马威龙。

接下来就是具体的整编名单和装备配给的环节了。

根据汉斯·冯·塞克特的《陆军改革建议书》中提出的方案,全国60个师称之为整编师。1935年下半年开始进行第一批10个师的整编计划,由于此时这10个师的德械装备尚未运抵中国,只得在编制体系和武器装备方面进行一些内部调整,故称调整师。除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全部按照德国陆军步兵师的编制编成,国军其他师级部队都有所欠缺。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算是最理想的德械师了,可惜受综合国力及其他因素限制,塑造一支两支部队还可以达到要求,大批的整编就难以为继了,最后60个整编师的计划被迫流产。

1935年3月1日,校长爱将陈诚被任命为陆军整理处处长,负责具体的“调整”事宜。但要在100多个陆军师中挑选出第一批的10个师进行整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中央军嫡系部队最好是全部入列(毕竟还是自己人信得过),但又不能不兼顾那些地方派系的杂牌部队。毕竟不能落人口实,不然今后还有哪支杂牌军会为中央军卖命呢?于是在这种想法下,每一期的调整师序列中都会留出一个名额给地方杂牌军,以堵众军之口。同年7月,经过陈诚的“严格筛选”,第一批调整师应运而生。

陈诚年轻时的照片

下面我来说一下入选名单的部队信息。

第一批入选部队名单(括号内为师长名):

第2师(黄杰)、第11师(黄维)、第14师(霍揆彰)、第25师(关麟征)、第36师(宋希濂)、第57师(阮肇昌)、第67师(李树森)、第87师(王敬久)

总计8个师,它们的来源分别为:

中央军嫡系:

陈诚土木系:第11师、第14师、第67师

国民政府警卫军系统:第36师、第87师

黄埔军校教导团:第2师、第25师

地方杂牌军:

第57师(是皖系军阀孙传芳五省联军的余脉,因师长阮肇昌向陈诚“靠拢”而得以成为第一支入选的杂牌军)

有人可能要问了,既然一批10个师,还有两个呢?剩下的两个名额,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另一个则留给了税警总团(不过税警总团不属于正规部队)。

后文的表格会给出第一、二批部队名单和装备数据,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1935年10月,第二批10个师挑选完成,虽然第一批和第二批总计20个师已经根据德国军事顾问的要求开始整编和接受新的训练,但实际仅有第一批10个师的换装轻武器,而且因数量不足,没能完全更换完毕。至于重武器以及第二批10个部队的所需装备,因无存货,只能先行根据编制要求整编部队。

为了加快调整师的“调整”进程,国民政府派往德国的代表团又连续下了一批订单。

1936年5月有一批订单,其中用于步兵部队的装备计有22万顶德式M1935(后文中简称M35)钢盔、步枪子弹1亿三千万发(其中3000万发为钢芯弹),子弹盒600万套、马克沁重机枪1131挺、高射机枪120挺、37mm战防炮224门、战防炮炮弹12.4万发。

1937年3月续订马克沁重机枪900挺、毛瑟手枪3万支、手枪子弹1200万发、37mm战防炮124门、战防炮炮弹50000发、le.IG18型75mm步兵炮60门。这些订单大部分都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到货并拨给调整师各部,但也有因故而无法运抵的事例。

根据计划,1936年有两批计20个部队接受"调整",但由于陈济棠(粤系军阀)和李宗仁(桂系军阀)于同年6月联合发起“两广事变”,导致国民政府不得不调兵南下平定兵变。事变平息后,张学良(东北军)、杨虎城(西北军)又在12月联合发起“西安事变”,部队又都纷纷北调。这么一来回折腾,1936年度的“调整”计划被迫全部中止,甚至连陆军整理处也被裁撤。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民政府军政部直接担负起“调整”职责,并于1937年3月挑选出第三批的10个部队进行整编。这10个师是由军政部长何应钦亲自挑选并呈报校长批准的,它们的成分也相对复杂。

第三批入选部队名单:

第1师、第5师、第13师、第16师、第51师、第56师、第58师、第78师、第85师、第98师

它们的来源分别为:

中央军嫡系:

胡宗南嫡系:第1师、第78师

陈诚土木系:第98师

第51师(原为军政部补充第1旅)

第58师(原为由浙江省保安部队改制为国防部队的实验性部队)

由杂牌演变而来的中央军旁系部队:第5师、第13师、第16师和第85师

地方杂牌军:

第56师(皖系)

和第二批调整师所要面对的问题相同,部队没有可供更换的装备,只能先调整部队编制。装备需要靠已经具备仿制能力的国内兵工厂以及与德国的后续订单在之后的半年到一年中陆续解决。因此,国民政府不得不向德国继续追加订单,如再次订购步枪10万支、轻机枪1.2万挺,另外又订购了防毒面具50万套。但由于抗战的全面爆发,这些装备或是减少订单(如防毒面具降为仅需10万套),或是因中德军事合作中止而无法运抵中国。

1937年6月,在第三批调整师尚因装备问题无法完成“调整”时,第四批调整师根据年初的计划开始调整了。第四批部队全部从被中央收编的东北军中挑选。同第三批调整师一样,第四批的10个师依然是先从编制着手。但一个月后抗战全面爆发,第四批的10个师仅调整完编制,武器装备根本没有更换。原本计划的60个调整师,只有前20个完成了“调整”,10个“调整”到一半,10个刚开始就被迫中断,最后两批则再也没有“调整”的机会了。

前两批整编部队名单及装备数据(见下表)

至1937年7月抗战爆发前,整军计划一共进行了两期,计20个师,第三期10个师正在进行之中。实际在已完成整军的20个师中,其接受德式装备和德国顾问的训练程度也各有不同,实际接受过德国顾问系统训练与指导的部队只有下述各师: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教导总队,以及不属于正规军系统的税警总团。

截至1937年7月,国军各大派系中,中央军调整35个师、整理24个师,东北军调整10个师,未完成调整的有5个师,以及调整粤军10个师、川军26个师、9个独立旅。在中央军的30个师里,基本上都接受了一些德式装备,其中还有几个师是接近全部实现了德式装备,并接受德国顾问的系统训练(如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87师,第88师等,这些部队算得上战争初期的王牌部队)。以经过这样的整军而面貌一新的中央军,堪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现代化的陆军。在抗战初期,就是以这些经过整军的德械师担当起中流砥柱的作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如果这期文章还有什么不妥之处,欢迎大家前来指正,下一期我会讲一下关于德械师单兵装具和部队装备,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关注哦,我们下一期专栏再见。

作者QQ:359442496   历史交流群:752554855  


神州铁血——德械师(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