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丝绸之路,你敢走吗?【星球研究所】

2023-03-23 19:46 作者:星球研究所  | 我要投稿

↑以地理的视角,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今天请跟随我们进入一段奇妙的旅程。

从西安出发一路向西,你将会与一张古老的道路网相遇。它拥有令你目眩神迷的一切——静谧的佛陀微笑、连天的大漠雪山、神秘的人物传奇,以及沙漠绿洲中的无数城邦。▼

丝绸之路部分景观,摄影师@姜鸿&小强先森&王秉瑞&毕洁
丝绸之路部分景观,摄影师@徐树春&林北岸&于奕奇&傅鼎

这张路网够长。它横贯亚欧大陆,远达北非,从华夏大地绵延至地中海之畔,两端直线长度相当于赤道的四分之一。

这张路网也够险。亚欧大陆苍茫的沙漠戈壁、辽阔的草原、雄伟的高山,无一不在考验着行人的勇气、毅力和决心。

这就是丝绸之路。▼请横屏观看

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早在文明初生的年代,便有先民用脚走出了这条路。他们跨越重重阻隔,从而听到世界另一端的声音。

对于后世的学者而言,丝绸之路的内容无比庞杂,涉及宗教、历史、政治、文化;而对于路上的行者来说,它的含义却非常清晰,那是属于少数人,属于勇敢者的,万分之一的人类目标。

01 为了生存

对于部分普通人来说,开始的跋涉是迫不得已的。公元200年前后,一些来自现今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北部犍 (jiān)陀罗地区的移民,以每批不到一百人的规模,翻山越岭,向东迁徙。▼

犍陀罗相传最早为古印度十六列国之一,后为波斯帝国行省,之后被贵霜统治,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他们的故国贵霜帝国,曾是屹立于中亚,与东汉、安息、罗马并立的四大强国之一,并极大地推进了佛教的繁荣,也让佛教的影响力通过山谷传播到了中国。▼

位于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遗址,是佛教传播通道上的重要遗迹;大佛于2001年被塔利班炸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但此时的贵霜却内乱频频,也许是为了逃难,也许是被人驱赶,我们已无法准确得知他们迁徙的原因,却能想象出他们带着怎样的勇气。毕竟向东的路,如此艰难。

数千万年的造山运动,在中国的西缘塑造出了一道天然屏障。▼

位于中国西缘帕米尔高原群山下的盘龙古道,摄影师@水冬青

天山、兴都库什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等数条巨大的山脉于此交汇,形成冰雪覆盖的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

帕米尔高原位置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高耸的群山▼请横屏观看

帕米尔高原上的中巴公路,摄影师@阿石

与山上万古不化的冰雪,共同构成了一道阻隔生命通行的“绝境长城”。▼请横屏观看

喀喇昆仑山,其最高峰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为世界第二高峰,摄影师@7556米

面对这些自然巨力的封锁,迁徙者必须极为小心。首先他们需要计算好时间,选择夏天雪少时翻越低处的山口,否则冬天到来,呼啸的寒风可能会成为困住他们的死神。▼

克什米尔的拉兹丹山口,曾是古丝路一部分,斯坦因曾经由此进入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前行的道路多为险峻的山间小径,下方就是骇人的深谷。他们必须拿出全部的细心耐心,在峭壁上寸寸挪动。▼

位于巴基斯坦北部的罕萨河谷,这里靠近中巴边境,公元二三世纪的犍陀罗移民极有可能途经此处,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就这样,他们一路翻山越岭,并在漫长的旅途中不断刻下图画和文字,或是记录自己曾经来过,或是向神明祈求平安。▼

巴基斯坦北部奇拉斯印度河流域附近的佛教石刻,摄影师@孙志军

终于,成功突破封锁的人们,来到了中国西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洲,西域精绝国的王城尼雅接纳了他们。▼

尼雅遗址佛塔,位于新疆民丰县境内,摄影师@李钟鸣

迁徙者为当地人带来了佛教和自己故乡的文字佉(qū)卢文。这种起源于古犍陀罗地区的文字,随着商业往来和宗教传播,在塔里木盆地的小国间流传开来。

人们用佉卢文记载贸易、政令、官司,甚至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千年后这批文书的发现,成为岁月流转后,这些迁徙者和这段历史存在的证明。▼

尼雅遗址出土的佉卢文木牍,摄影师@肖怡宁,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类似尼雅的绿洲,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的中部。这里气候干旱,好在高山融雪与降水汇成的河流汩汩而下,润泽出一个个肥美的沙漠绿洲。它们从河西走廊一直延伸至地中海之滨的荒漠中。▼

伊犁河谷绿洲,摄影师@刘辰

然而,绿洲资源有限,许多必需品需要与外部交换获得。因此绿洲居民自古便有经商的习惯,粟特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们是古代伊朗民族的一支,故土本在亚欧大陆中部撒马尔罕附近的大小绿洲上,西方古典文献将这个区域称为粟特 [Sogdiana]。▼请横屏观看

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的列吉斯坦广场,撒马尔罕曾为粟特地区重要的城邦国家,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或是由于人口增加,或是需要交换物资,粟特人开始向外移民、经商。他们的商贸网络以一个个绿洲为据点,不断由西向东扩张——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中原北方、蒙古高原,许多重要城镇都形成了他们的聚落。▼

粟特出土的古代宝石双人半身像印章,体现了粟特人的形象,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商品在这些据点里中转传递,奢侈品尤其受到中外权贵们追捧,包括中亚的玻璃、宝石,波斯和地中海的金银器、乳香,以及中国的丝绸、纸张、茶叶。

南北朝时期控制敦煌一带的北周大将军李贤,很可能就是从粟特人手中获得当时极为流行的希腊式鎏金银壶。▼

宁夏固原李贤大墓里出土的鎏金银瓶,上面刻着希腊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场景,摄影师@孙志军,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利润往往伴随着路上的高风险。公元313年,居住在今甘肃武威的粟特商人万达克,发出了一封寄往撒马尔罕上级处的信件,信里他汇报了中原的动乱和各地代理人的情况。

此时正值西晋灭亡前的永嘉之乱,万达克在酒泉和武威的代理人尚且安好,而派往中原腹地的下属却已经音讯断绝。▼

商人万达克的信件,斯坦因于1907年在敦煌西北的长城烽燧处发现,图片来源@大英图书馆,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不仅如此,沿途还经常有盗匪劫掠,轻则货物全失,重则性命无存。▼

敦煌莫高窟45窟“胡商遇盗图”,描绘了在丝绸之路上西域胡商遭到盗匪抢劫的情景,摄影师@孙志军

但就在这样的恶劣环境和盗匪侵扰之下,从公元3世纪到8世纪,粟特人逐步控制了从撒马尔罕到长安沿途的贸易,于茫茫沙海、漫漫长路上,串联起文明间的往来。

普通人为了生存出发,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远方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

02 为了开拓

公元前4世纪,在遥远的希腊地区,一个叫做马其顿的王国正强势崛起。▼

今北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广场上的亚历山大雕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年轻的国王亚历山大对神秘的东方充满兴趣。在当时希腊作家欧里庇得斯的笔下,那是片无比富庶美丽的土地。▼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在《酒神的伴侣》中描述的富饶的东方,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决定远征东方的波斯。“让我们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他率军首先横渡了亚欧大陆分界线之一的达达尼尔海峡。▼请横屏观看

达达尼尔海峡,位于土耳其西北部,是连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唯一航道,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随后不久,在位于今土耳其的格拉尼卡斯河,他击败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陆续攻占了以弗所、米利都等重要城市。(以弗所古城,位于土耳其西南部,曾是古罗马帝国的第二大城市,现在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以弗所古城的圆形剧场,沿山坡而建,估计可容纳2.5万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接下来的扩张中,亚历山大势如破竹,又从波斯人手中夺取了叙利亚和埃及。▼

今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随后,他北上进军波斯腹地,攻占波斯帝国首都巴比伦,以及苏萨、波斯波利斯等城市。▼

波斯波利斯遗址,位于今伊朗,据说波斯帝国曾有多个首都,波斯波利斯为其中之一,摄影师@于奕奇

他带着无比的雄心继续东进,翻越高寒的兴都库什山,抵达巴克特里亚和粟特,直到到达与新疆为邻的费尔干纳盆地,几乎叩到中国的大门。▼请横屏观看

亚历山大东征路线,上文提到的巴克特里亚即为中国古代记载的“大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亚历山大十年东征,转战埃及、波斯、中亚,乃至印度河上游,带给沿途无尽的战火和毁灭,也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

所到之处,有70多座城市以“亚历山大”命名,埃及的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港就是其中之一。▼

亚历山大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他打通了中亚到欧洲的通道,并建立了许多希腊殖民地,尤以今天阿富汗的阿伊哈努姆遗址最为著名。这里残留的建筑,具有典型的希腊风格。▼

阿伊哈努姆遗址,位于今阿富汗东北边境昆都士城东北,是至今在巴克特里亚希腊人王国统治区域发现的唯一完整的希腊式城市,图片来源@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当亚历山大的东征烟消云散,约200年后,另一位雄主的出现,再次推动了连接进程。

公元前138年,为了解除匈奴的威胁,年轻的汉武帝决心联络西域的大月氏(yuè zhī)共击匈奴。然而此时的汉帝国对于遥远西域的了解,只有遥远的传说和零散的信息。▼

先秦古史传说中记载的周穆王与黄帝西巡事迹,是古代中国对于西方世界最初的想象,图片来源@汇图网,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使者张骞带着无比的勇气和决心,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穿越河西走廊,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穿越帕米尔高原,抵达位于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并由此最终找到大月氏。▼

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他前后两次,共花费17年时间,历经艰险,遍历西域诸国。这些国家风俗迥异,物产独特。比如极西的“条支国”盛产鸵鸟和魔术,南边的“身毒”(古代印度的最早译名)则有大象,而“大宛”(yuān)则不仅出产葡萄酒,还拥有令汉武帝心动不已的“汗血宝马”。▼

汗血宝马又名阿哈尔捷金马[Akhal-teke],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后汉朝将西域列入版图,并在河西走廊设立张掖、敦煌等河西四郡加强管理。

今天遗留在玉门关附近的大方盘城,东西长达132米,残高平均仍有6米,很可能就是西汉在敦煌郡设立的军事物资仓储机构。夕阳下的断壁残垣,仿佛彰显着汉帝国曾经的恢弘荣光。▼

玉门关不远处的大方盘城,学术界对大方盘城对应文献中的哪个仓城有多种意见,摄影师@杨文杰

对于更西的区域,汉朝派遣官员、军队,设立驿站、西域都护府,确保东西交通安全畅通。▼

敦煌汉“悬泉置遗址”,为汉代驿站,从中发掘简牍23000余枚,其中有许多汉朝与西域各国的来往邮驿文书,摄影师@孙志军

就这样,相隔两百年,亚历山大和汉武帝两位雄主的野心在费尔干纳盆地相遇。由东到西的交流大道至此全线贯通。这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而是由一系列变动不定的道路构成的网络,波斯、阿拉伯世界叫它“大商路”,中国古人则分别命名为“西域南道”“西域北道”。但是,守护这条通道的通畅并不是一件易事。

03 为了守护

西汉末年,中原动乱,匈奴趁机控制西域,中原和西域的交通再次中断。西域车师(jū shi)、鄯善(shàn shàn)等国不堪匈奴苛政重税,多次向中原请求重新管理西域。▼请横屏观看

位于吐鲁番城外的交河故城,曾是古代车师前国都城,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生土挖造和垛泥建造的土建筑遗址,摄影师@飞翔

公元73年,汉军分四路出塞,大败匈奴于蒲类海。▼

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摄影师@陈剑峰

与此同时,汉朝派班超出使西域,招抚西域诸国,并在中断50余年后重设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等职,恢复了与西域的交通。但好景不长,匈奴乘东汉皇帝大丧之机卷土重来,东汉将领耿恭死守疏勒城,最后退回玉门关时只剩十三人。▼请横屏观看

耿恭驻守的疏勒城旧址,今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图片来源@汇图网,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中原动荡,班超也接令准备回朝,西域多国听闻后极力挽留。疏勒国军事长官黎弇(yǎn)自刎于班超面前,以死劝留;于阗国的王侯百姓啼泣嚎哭,拦挡班超坐骑。于是班超最终决定抗命留守西域。

公元94年,班超借助各国兵力,征讨天山脚下的焉耆(yān qí)、尉犁(yù lí)、危须三国,平定了西域最后一批反叛力量。今天的新疆焉耆县博格达沁古城就是曾经焉耆国的都城。▼

新疆博格达沁古城遗址卫星影像,图片来源@Esri Image Map

然而,东汉虽数次取得胜利,却始终未能彻底消灭匈奴。为了西域的彻底安定,班超决心寻找传闻中远方的强大盟友——大秦,也就是罗马。

公元97年,班超派出下属甘英出使大秦。甘英翻越帕米尔高原,途经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南部,穿越伊朗高原,最终止步于波斯湾。由于路途太过遥远,甘英望海兴叹,汉与大秦结盟的心愿就此破灭。虽然他最终未能到达大秦,却是有史记载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

波斯湾迪拜的高楼,甘英出使原因尚有争议,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张骞的出使,到班超甘英等人的守护,几代人的努力,开辟和巩固了这条交流通道。而这一切,也为后来的故事打下了基础。

04 为了信仰

张骞通使西域之后,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西域。随后的几百年里,西域佛窟成群,塔寺林立,高僧辈出。包括苏巴什佛寺、克孜尔千佛洞在内的许多佛教遗迹留存至今。▼

始建于公元3世纪的新疆龟兹苏巴什佛寺,摄影师@文兴华

随着佛教逐渐传往内地,公元68年,东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修建了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摄影师@刘岩峰

此后陆续有印度及西域高僧络绎东行来到中原,翻译佛经,弘扬佛法。其中有可靠记载的第一位译经家安世高,据传本是安息王子,故国是雄踞今天伊朗、伊拉克等地的庞大帝国。▼

安息帝国都城尼萨古城遗址,位于今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附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他在父王死后,出家修道,并向东游历,于东汉桓帝年间到达洛阳,从此在中国翻译佛经,开启了佛经汉译的先河。▼

早期汉译佛经代表《四十二章经》,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然而,从佛教传播的初期起,佛典就不断被译为各种语言,包括粟特语、吐火罗语、于阗语等,中原初期传入的佛经,都是这种多次翻译后的产物。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僧法显发现几经转译的佛经多有缺失,为解决中国佛经的混乱状况,他决心前往佛教诞生地天竺求取真经。

公元399年,年逾60的法显与同伴从长安向西进发,他们西出阳关,就遇到了第一道考验——干旱荒芜的白龙堆雅丹群。▼

罗布泊地区的白龙堆雅丹地貌,远古河湖的沉积物干涸后,被长年累月的大风吹拂形成,摄影师@孙志军

这里极端干旱,生灵绝迹,剧烈的风沙掩没道路痕迹,只有遇难者的白骨可以作为路标。“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法显《佛国记》)法显是幸运的,经过17个昼夜的生死跋涉,他们走出了这片区域。

而继续向西,还有第二道关卡等着他们——令所有冒险者闻之色变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作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它的沙丘变化不定,狂风沙暴时常发生。法显一行用时1个月零5天才走出这片沙海。▼请横屏观看

塔克拉玛干沙漠,摄影师@张扬的小强

而前方还有一道难关等候多时,即是前文提到的帕米尔高原。法显记载道:“葱岭冬夏有雪 ,又有毒龙,若失其意,则吐毒龙、雨雪、飞沙、砾石。”(法显《佛国记》)好在帕米尔高原中的小国竭叉国为他们提供了补给,才得以越过山岭,进入了天竺区域。▼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杏花;有学者推测这里可能属于竭叉国的范围,但仍有争议,摄影师@姚璐

当他们翻过帕米尔高原,再走过斯瓦特河谷,一路上最艰难的地方才被甩在了身后。▼

位于巴基斯坦西北部的斯瓦特河谷,这里曾是巴基斯坦著名旅游胜地,后一度被塔利班占据,由于冲突频生,已经很难找到最新的照片,只能用模糊不清的旧照替代;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法显在古天竺游历8年,从长安一起出发的同伴慧景,在翻越萨菲德山脉时病死,许多同伴也离散四处。法显坚持到了最后。他于出发13年后,带着求得的经书由海路归国,成为第一位到达印度的中国僧人。▼

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天然边界萨菲德山脉,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受法显影响,西行路上的求法僧人络绎不绝,随后又有玄奘、义净等高僧远行求取真经。据统计,历史上有据可查的赴印僧侣足有105人,更多人则没有留下姓名,或客死荒途,或中途折返,对信仰真知的追求却延续了一代又一代。▼

梁启超统计的历代赴印高僧,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然而西域政权变换,纷争不断,不时威胁行旅安全。再加上随着气候转干、风沙加剧、河流水量减少等因素叠加,使得塔里木盆地的许多重镇被逐渐废弃。▼请横屏观看

新疆和田安迪尔古城,很可能因为战争被废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此后,另一条丝绸之路在海上崛起,成为东西方联系的主要通道,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直到千年后,居然是一群探险者、盗宝者的经历才让它重新受到举世瞩目。

05 丝路重现

19世纪,中亚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西方探险家陆续来到中亚,对这里的山川地理进行了详细测绘,其中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成就卓著。▼

位于今天圣彼得堡亚历山大花园的普尔热瓦尔斯基半身雕像,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从1870年起,普尔热瓦尔斯基来到中国,一路采集标本、测量地形,对中国西部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行程超过三万公里。

他踏勘了青海湖。▼

青海湖,摄影师@朱金华

考察了盐泽遍布的柴达木盆地与可可西里无人区。▼

可可西里卓乃湖与藏羚羊,普尔热瓦尔斯曾在可可西里看到大量的藏羚羊,摄影师@秦晖

测绘了欧洲地图上不曾出现的阿尔金山。▼

普尔热瓦尔斯成为第一位登上阿尔金山的西方探险家,图为清晨的阿尔金山群峰,摄影师@姜鸿

而在途经准噶尔盆地时,普尔热瓦尔斯基发现了举世罕见的野马群,后来这种极其珍贵的动物以他的名字被命名为“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生活在极其艰苦的荒漠戈壁,被发现后又被大肆盗猎,短短五十年就几近灭绝,摄影师@孙志军

此时这批探险家的目光,还主要围绕中亚的山川地理。而其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无意中在沙漠中发现了一个新天地,丝绸之路的探险由此翻开了下一页。▼

斯文赫定,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年轻时的斯文赫定,曾师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后者曾于1868-1872年遍历中国,并首次将中国经中亚连接西方的东西交流通道,以最有特色的货物丝绸,命名为丝绸之路。

1895年斯文赫定与同伴从喀什出发,到达和田。▼

帕米尔高原脚下的喀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他沿着盛产美玉的玉龙喀什河行进,往东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沙漠深处,他欣喜无比地发现了一座古城遗迹,这就是著名的丹丹乌里克遗址。▼

丹丹乌里克遗址,唐代于阗国重要军镇故址,摄影师@仇梦晗

而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幸运远未结束。在接下来的旅程中,他又于克里雅河西侧发现了喀拉墩古城遗址。▼

克里雅喀拉墩古城遗址,很可能是公元三、四世纪古扜弥国都城,摄影师@刘玉生

更大的惊喜则在下一次的探索中到来。1900年,斯文赫定再次来到新疆,随从奥尔德克因迷路,意外在罗布泊附近的沙漠中发现了一处遗址。湮灭1500多年的划时代发现——楼兰古城,就这样出现在世人面前。▼

楼兰古城大佛塔,摄影师@姜鸿

随后的几十年间,各国探险家蜂拥而至,埋藏在黄沙下的古代城镇遗址、文物重新显露世间,震惊世界。▼请横屏观看

近代来丝绸之路中国段盗掘文物的各国主要探险家,制图@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那是一个中国风雨飘摇的时代,斯坦因、伯希和等盗宝者的疯狂盗掘,使得大量文物流失海外。然而丝绸之路考古的研究序幕,也自此拉开。▼

1908年文物大盗伯希和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翻检敦煌文书,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这是一条曾经无比繁华热闹的路。然而时光流转千年,当古印度的辉煌信仰褪色,中亚的繁荣富庶消失,而汉唐的荣耀掩埋在砂砾之下,丝绸之路延续至今的还剩什么?

当学者们挖出黄沙下掩埋的历史碎片,将它们还原成这条漫漫长路上的过往,我们看到了答案。

那是曾用脚走出这条路,为了目标一往无前的勇敢者们。他们是迁徙的难民、贸易的商旅、征战的帝王、开拓的使节,求佛的僧侣……▼

西安大雁塔南广场上的玄奘法师雕塑,摄影师@孙岩

你若问什么是丝绸之路?它就是万分之一的人类目标,一条只有万分之一的成功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的勇士才敢踏上的勇敢者之路。

风沙无法掩埋,雪山无法阻挡,因为目标在前方呼唤。

向前,向前,再向前!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不要怕风霜雪剑,不要怕重重艰难。▼

清代绘画大家华嵒(yán)《天山积雪图》轴,天山脚下,身披红色斗篷的单身旅客与一老驼缓行于冰雪之中,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本文创作团队

  • 撰文:向不像

  • 编辑:所长

  • 图片:昼眠 设计:李雪茜

  • 地图:陈景逸 审校:洪鹤&夏芽&吴昕恬

  • 封面摄影师:水冬青&阿石

审核专家

  •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王炳华教授

  • 北京外国语大学 特聘教授武斌

【参考文献】

  • [1]苪乐伟·韩森. 丝绸之路新史[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2]刘迎胜. 丝路文化·草原卷[M].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

  • [3]武斌. 丝绸之路全史 上[M].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18.

  • [4]雍际春. 丝绸之路历史沿革[M].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15

  • [5]王炳华.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M].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3.

  • [6]丁笃本. 中亚探险史[M].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9.

  • [7]林梅村.中国所出佉卢文书研究综述[J].新疆社会科学,1988(02):81-91.

  • [8]麦超美.粟特文古信札的断代[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8(00):219-238.

  • [9]李萌.中亚丝路上的古鄯善国法律体系研究——以佉卢文书为主的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2):80-86.

  • [10]安妮特·L·朱丽安娜 ,朱迪思·A·莱莉 ,苏银梅.古粟特文信札(Ⅱ号)[J].考古与文物,2003(05):76-77+100.

  • [11]颜世明,刘兰芬.甘英出使大秦:研究述评与再审视[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57-64.DOI:10.14084/j.cnki.cn62-1185/c.2015.06.011.

  • [12]潘小溪.早期汉译佛经注疏的起源——以安世高译经典注疏为中心[J].佛学研究,2019(02):163-173.

  • [13]王娟花. 斯坦因中亚考察中的南疆地理认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9.


星球研究所

以地理的视角,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THE END···

丝绸之路,你敢走吗?【星球研究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