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你敢走吗?【星球研究所】
↑以地理的视角,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今天请跟随我们进入一段奇妙的旅程。
从西安出发一路向西,你将会与一张古老的道路网相遇。它拥有令你目眩神迷的一切——静谧的佛陀微笑、连天的大漠雪山、神秘的人物传奇,以及沙漠绿洲中的无数城邦。▼


这张路网够长。它横贯亚欧大陆,远达北非,从华夏大地绵延至地中海之畔,两端直线长度相当于赤道的四分之一。
这张路网也够险。亚欧大陆苍茫的沙漠戈壁、辽阔的草原、雄伟的高山,无一不在考验着行人的勇气、毅力和决心。
这就是丝绸之路。▼请横屏观看

早在文明初生的年代,便有先民用脚走出了这条路。他们跨越重重阻隔,从而听到世界另一端的声音。
对于后世的学者而言,丝绸之路的内容无比庞杂,涉及宗教、历史、政治、文化;而对于路上的行者来说,它的含义却非常清晰,那是属于少数人,属于勇敢者的,万分之一的人类目标。

01 为了生存
对于部分普通人来说,开始的跋涉是迫不得已的。公元200年前后,一些来自现今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北部犍 (jiān)陀罗地区的移民,以每批不到一百人的规模,翻山越岭,向东迁徙。▼

他们的故国贵霜帝国,曾是屹立于中亚,与东汉、安息、罗马并立的四大强国之一,并极大地推进了佛教的繁荣,也让佛教的影响力通过山谷传播到了中国。▼

但此时的贵霜却内乱频频,也许是为了逃难,也许是被人驱赶,我们已无法准确得知他们迁徙的原因,却能想象出他们带着怎样的勇气。毕竟向东的路,如此艰难。
数千万年的造山运动,在中国的西缘塑造出了一道天然屏障。▼

天山、兴都库什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等数条巨大的山脉于此交汇,形成冰雪覆盖的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

高耸的群山▼请横屏观看

与山上万古不化的冰雪,共同构成了一道阻隔生命通行的“绝境长城”。▼请横屏观看

面对这些自然巨力的封锁,迁徙者必须极为小心。首先他们需要计算好时间,选择夏天雪少时翻越低处的山口,否则冬天到来,呼啸的寒风可能会成为困住他们的死神。▼

与此同时,前行的道路多为险峻的山间小径,下方就是骇人的深谷。他们必须拿出全部的细心耐心,在峭壁上寸寸挪动。▼

就这样,他们一路翻山越岭,并在漫长的旅途中不断刻下图画和文字,或是记录自己曾经来过,或是向神明祈求平安。▼

终于,成功突破封锁的人们,来到了中国西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洲,西域精绝国的王城尼雅接纳了他们。▼

迁徙者为当地人带来了佛教和自己故乡的文字佉(qū)卢文。这种起源于古犍陀罗地区的文字,随着商业往来和宗教传播,在塔里木盆地的小国间流传开来。
人们用佉卢文记载贸易、政令、官司,甚至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千年后这批文书的发现,成为岁月流转后,这些迁徙者和这段历史存在的证明。▼

类似尼雅的绿洲,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的中部。这里气候干旱,好在高山融雪与降水汇成的河流汩汩而下,润泽出一个个肥美的沙漠绿洲。它们从河西走廊一直延伸至地中海之滨的荒漠中。▼

然而,绿洲资源有限,许多必需品需要与外部交换获得。因此绿洲居民自古便有经商的习惯,粟特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们是古代伊朗民族的一支,故土本在亚欧大陆中部撒马尔罕附近的大小绿洲上,西方古典文献将这个区域称为粟特 [Sogdiana]。▼请横屏观看

或是由于人口增加,或是需要交换物资,粟特人开始向外移民、经商。他们的商贸网络以一个个绿洲为据点,不断由西向东扩张——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中原北方、蒙古高原,许多重要城镇都形成了他们的聚落。▼

商品在这些据点里中转传递,奢侈品尤其受到中外权贵们追捧,包括中亚的玻璃、宝石,波斯和地中海的金银器、乳香,以及中国的丝绸、纸张、茶叶。
南北朝时期控制敦煌一带的北周大将军李贤,很可能就是从粟特人手中获得当时极为流行的希腊式鎏金银壶。▼

利润往往伴随着路上的高风险。公元313年,居住在今甘肃武威的粟特商人万达克,发出了一封寄往撒马尔罕上级处的信件,信里他汇报了中原的动乱和各地代理人的情况。
此时正值西晋灭亡前的永嘉之乱,万达克在酒泉和武威的代理人尚且安好,而派往中原腹地的下属却已经音讯断绝。▼

不仅如此,沿途还经常有盗匪劫掠,轻则货物全失,重则性命无存。▼

但就在这样的恶劣环境和盗匪侵扰之下,从公元3世纪到8世纪,粟特人逐步控制了从撒马尔罕到长安沿途的贸易,于茫茫沙海、漫漫长路上,串联起文明间的往来。
普通人为了生存出发,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远方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

02 为了开拓
公元前4世纪,在遥远的希腊地区,一个叫做马其顿的王国正强势崛起。▼

年轻的国王亚历山大对神秘的东方充满兴趣。在当时希腊作家欧里庇得斯的笔下,那是片无比富庶美丽的土地。▼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决定远征东方的波斯。“让我们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他率军首先横渡了亚欧大陆分界线之一的达达尼尔海峡。▼请横屏观看

随后不久,在位于今土耳其的格拉尼卡斯河,他击败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陆续攻占了以弗所、米利都等重要城市。(以弗所古城,位于土耳其西南部,曾是古罗马帝国的第二大城市,现在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在接下来的扩张中,亚历山大势如破竹,又从波斯人手中夺取了叙利亚和埃及。▼

随后,他北上进军波斯腹地,攻占波斯帝国首都巴比伦,以及苏萨、波斯波利斯等城市。▼

他带着无比的雄心继续东进,翻越高寒的兴都库什山,抵达巴克特里亚和粟特,直到到达与新疆为邻的费尔干纳盆地,几乎叩到中国的大门。▼请横屏观看

亚历山大十年东征,转战埃及、波斯、中亚,乃至印度河上游,带给沿途无尽的战火和毁灭,也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
所到之处,有70多座城市以“亚历山大”命名,埃及的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港就是其中之一。▼

他打通了中亚到欧洲的通道,并建立了许多希腊殖民地,尤以今天阿富汗的阿伊哈努姆遗址最为著名。这里残留的建筑,具有典型的希腊风格。▼

当亚历山大的东征烟消云散,约200年后,另一位雄主的出现,再次推动了连接进程。
公元前138年,为了解除匈奴的威胁,年轻的汉武帝决心联络西域的大月氏(yuè zhī)共击匈奴。然而此时的汉帝国对于遥远西域的了解,只有遥远的传说和零散的信息。▼

使者张骞带着无比的勇气和决心,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穿越河西走廊,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穿越帕米尔高原,抵达位于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并由此最终找到大月氏。▼

他前后两次,共花费17年时间,历经艰险,遍历西域诸国。这些国家风俗迥异,物产独特。比如极西的“条支国”盛产鸵鸟和魔术,南边的“身毒”(古代印度的最早译名)则有大象,而“大宛”(yuān)则不仅出产葡萄酒,还拥有令汉武帝心动不已的“汗血宝马”。▼

此后汉朝将西域列入版图,并在河西走廊设立张掖、敦煌等河西四郡加强管理。
今天遗留在玉门关附近的大方盘城,东西长达132米,残高平均仍有6米,很可能就是西汉在敦煌郡设立的军事物资仓储机构。夕阳下的断壁残垣,仿佛彰显着汉帝国曾经的恢弘荣光。▼

对于更西的区域,汉朝派遣官员、军队,设立驿站、西域都护府,确保东西交通安全畅通。▼

就这样,相隔两百年,亚历山大和汉武帝两位雄主的野心在费尔干纳盆地相遇。由东到西的交流大道至此全线贯通。这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而是由一系列变动不定的道路构成的网络,波斯、阿拉伯世界叫它“大商路”,中国古人则分别命名为“西域南道”“西域北道”。但是,守护这条通道的通畅并不是一件易事。

03 为了守护
西汉末年,中原动乱,匈奴趁机控制西域,中原和西域的交通再次中断。西域车师(jū shi)、鄯善(shàn shàn)等国不堪匈奴苛政重税,多次向中原请求重新管理西域。▼请横屏观看

公元73年,汉军分四路出塞,大败匈奴于蒲类海。▼

与此同时,汉朝派班超出使西域,招抚西域诸国,并在中断50余年后重设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等职,恢复了与西域的交通。但好景不长,匈奴乘东汉皇帝大丧之机卷土重来,东汉将领耿恭死守疏勒城,最后退回玉门关时只剩十三人。▼请横屏观看

中原动荡,班超也接令准备回朝,西域多国听闻后极力挽留。疏勒国军事长官黎弇(yǎn)自刎于班超面前,以死劝留;于阗国的王侯百姓啼泣嚎哭,拦挡班超坐骑。于是班超最终决定抗命留守西域。
公元94年,班超借助各国兵力,征讨天山脚下的焉耆(yān qí)、尉犁(yù lí)、危须三国,平定了西域最后一批反叛力量。今天的新疆焉耆县博格达沁古城就是曾经焉耆国的都城。▼

然而,东汉虽数次取得胜利,却始终未能彻底消灭匈奴。为了西域的彻底安定,班超决心寻找传闻中远方的强大盟友——大秦,也就是罗马。
公元97年,班超派出下属甘英出使大秦。甘英翻越帕米尔高原,途经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南部,穿越伊朗高原,最终止步于波斯湾。由于路途太过遥远,甘英望海兴叹,汉与大秦结盟的心愿就此破灭。虽然他最终未能到达大秦,却是有史记载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

从张骞的出使,到班超甘英等人的守护,几代人的努力,开辟和巩固了这条交流通道。而这一切,也为后来的故事打下了基础。

04 为了信仰
张骞通使西域之后,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西域。随后的几百年里,西域佛窟成群,塔寺林立,高僧辈出。包括苏巴什佛寺、克孜尔千佛洞在内的许多佛教遗迹留存至今。▼

随着佛教逐渐传往内地,公元68年,东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修建了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白马寺。▼

此后陆续有印度及西域高僧络绎东行来到中原,翻译佛经,弘扬佛法。其中有可靠记载的第一位译经家安世高,据传本是安息王子,故国是雄踞今天伊朗、伊拉克等地的庞大帝国。▼

他在父王死后,出家修道,并向东游历,于东汉桓帝年间到达洛阳,从此在中国翻译佛经,开启了佛经汉译的先河。▼

然而,从佛教传播的初期起,佛典就不断被译为各种语言,包括粟特语、吐火罗语、于阗语等,中原初期传入的佛经,都是这种多次翻译后的产物。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僧法显发现几经转译的佛经多有缺失,为解决中国佛经的混乱状况,他决心前往佛教诞生地天竺求取真经。
公元399年,年逾60的法显与同伴从长安向西进发,他们西出阳关,就遇到了第一道考验——干旱荒芜的白龙堆雅丹群。▼

这里极端干旱,生灵绝迹,剧烈的风沙掩没道路痕迹,只有遇难者的白骨可以作为路标。“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法显《佛国记》)法显是幸运的,经过17个昼夜的生死跋涉,他们走出了这片区域。
而继续向西,还有第二道关卡等着他们——令所有冒险者闻之色变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作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它的沙丘变化不定,狂风沙暴时常发生。法显一行用时1个月零5天才走出这片沙海。▼请横屏观看

而前方还有一道难关等候多时,即是前文提到的帕米尔高原。法显记载道:“葱岭冬夏有雪 ,又有毒龙,若失其意,则吐毒龙、雨雪、飞沙、砾石。”(法显《佛国记》)好在帕米尔高原中的小国竭叉国为他们提供了补给,才得以越过山岭,进入了天竺区域。▼

当他们翻过帕米尔高原,再走过斯瓦特河谷,一路上最艰难的地方才被甩在了身后。▼

法显在古天竺游历8年,从长安一起出发的同伴慧景,在翻越萨菲德山脉时病死,许多同伴也离散四处。法显坚持到了最后。他于出发13年后,带着求得的经书由海路归国,成为第一位到达印度的中国僧人。▼

受法显影响,西行路上的求法僧人络绎不绝,随后又有玄奘、义净等高僧远行求取真经。据统计,历史上有据可查的赴印僧侣足有105人,更多人则没有留下姓名,或客死荒途,或中途折返,对信仰真知的追求却延续了一代又一代。▼

然而西域政权变换,纷争不断,不时威胁行旅安全。再加上随着气候转干、风沙加剧、河流水量减少等因素叠加,使得塔里木盆地的许多重镇被逐渐废弃。▼请横屏观看

而此后,另一条丝绸之路在海上崛起,成为东西方联系的主要通道,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直到千年后,居然是一群探险者、盗宝者的经历才让它重新受到举世瞩目。

05 丝路重现
19世纪,中亚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西方探险家陆续来到中亚,对这里的山川地理进行了详细测绘,其中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成就卓著。▼

从1870年起,普尔热瓦尔斯基来到中国,一路采集标本、测量地形,对中国西部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行程超过三万公里。
他踏勘了青海湖。▼

考察了盐泽遍布的柴达木盆地与可可西里无人区。▼

测绘了欧洲地图上不曾出现的阿尔金山。▼

而在途经准噶尔盆地时,普尔热瓦尔斯基发现了举世罕见的野马群,后来这种极其珍贵的动物以他的名字被命名为“普氏野马”。▼

此时这批探险家的目光,还主要围绕中亚的山川地理。而其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无意中在沙漠中发现了一个新天地,丝绸之路的探险由此翻开了下一页。▼

年轻时的斯文赫定,曾师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后者曾于1868-1872年遍历中国,并首次将中国经中亚连接西方的东西交流通道,以最有特色的货物丝绸,命名为丝绸之路。
1895年斯文赫定与同伴从喀什出发,到达和田。▼

他沿着盛产美玉的玉龙喀什河行进,往东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沙漠深处,他欣喜无比地发现了一座古城遗迹,这就是著名的丹丹乌里克遗址。▼

而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幸运远未结束。在接下来的旅程中,他又于克里雅河西侧发现了喀拉墩古城遗址。▼

更大的惊喜则在下一次的探索中到来。1900年,斯文赫定再次来到新疆,随从奥尔德克因迷路,意外在罗布泊附近的沙漠中发现了一处遗址。湮灭1500多年的划时代发现——楼兰古城,就这样出现在世人面前。▼

随后的几十年间,各国探险家蜂拥而至,埋藏在黄沙下的古代城镇遗址、文物重新显露世间,震惊世界。▼请横屏观看

那是一个中国风雨飘摇的时代,斯坦因、伯希和等盗宝者的疯狂盗掘,使得大量文物流失海外。然而丝绸之路考古的研究序幕,也自此拉开。▼

这是一条曾经无比繁华热闹的路。然而时光流转千年,当古印度的辉煌信仰褪色,中亚的繁荣富庶消失,而汉唐的荣耀掩埋在砂砾之下,丝绸之路延续至今的还剩什么?
当学者们挖出黄沙下掩埋的历史碎片,将它们还原成这条漫漫长路上的过往,我们看到了答案。
那是曾用脚走出这条路,为了目标一往无前的勇敢者们。他们是迁徙的难民、贸易的商旅、征战的帝王、开拓的使节,求佛的僧侣……▼

你若问什么是丝绸之路?它就是万分之一的人类目标,一条只有万分之一的成功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的勇士才敢踏上的勇敢者之路。
风沙无法掩埋,雪山无法阻挡,因为目标在前方呼唤。
向前,向前,再向前!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不要怕风霜雪剑,不要怕重重艰难。▼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向不像
编辑:所长
图片:昼眠 设计:李雪茜
地图:陈景逸 审校:洪鹤&夏芽&吴昕恬
封面摄影师:水冬青&阿石
审核专家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王炳华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 特聘教授武斌
【参考文献】
[1]苪乐伟·韩森. 丝绸之路新史[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2]刘迎胜. 丝路文化·草原卷[M].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
[3]武斌. 丝绸之路全史 上[M].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18.
[4]雍际春. 丝绸之路历史沿革[M]. 西安:三秦出版社, 2015
[5]王炳华.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M].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3.
[6]丁笃本. 中亚探险史[M].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9.
[7]林梅村.中国所出佉卢文书研究综述[J].新疆社会科学,1988(02):81-91.
[8]麦超美.粟特文古信札的断代[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8(00):219-238.
[9]李萌.中亚丝路上的古鄯善国法律体系研究——以佉卢文书为主的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2):80-86.
[10]安妮特·L·朱丽安娜 ,朱迪思·A·莱莉 ,苏银梅.古粟特文信札(Ⅱ号)[J].考古与文物,2003(05):76-77+100.
[11]颜世明,刘兰芬.甘英出使大秦:研究述评与再审视[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57-64.DOI:10.14084/j.cnki.cn62-1185/c.2015.06.011.
[12]潘小溪.早期汉译佛经注疏的起源——以安世高译经典注疏为中心[J].佛学研究,2019(02):163-173.
[13]王娟花. 斯坦因中亚考察中的南疆地理认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9.
星球研究所
以地理的视角,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