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方之珠的断截地龙-记1993年港铁荃湾线列车脱卡事故

2022-12-21 13:50 作者:小永高吖  | 我要投稿

原作者:蓝莓子小姐 出处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7556612?utm_id=0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7921324?utm_id=0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7917329?utm_id=0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1118203?utm_id=0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1662898?utm_id=0 在城市轨道交通列车中,车钩并不起眼,但是对于列车安全高效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有车钩,我们可以将多节车厢,组合成一列长长的列车;而在某些场合,车钩也是进行气动与电动系统连接的组件,所以保持车钩正常运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意外分离,会对列车安全运行构成严重影响,甚至人命伤亡。因此,在现代列车设计中,车钩也会被列入“列车操作完整性”而列入列车管理系统的监察范围,一旦涉及车钩的连接发生异常,就会自动刹停列车,以避免进一步的危害。 这一切,除了靠技术进步(例如微机控制的更广泛应用),也是经历了一些血泪教训。 而当中最经典的案例,就发生在离开我们不远的地方--香港。 ------ 1993年4月27日早上8点41分,香港地铁荃湾线一列列车从大窝口站开出。这里离开荃湾线的北端终点站—荃湾站仅一站之遥。 大窝口站是一个位于香港荃湾区的地下车站。虽然终点站荃湾,以及隔壁的荃湾车厂(也就是我们惯常称为“车辆段”的地方)在地面,但由于荃湾与大窝口之间,存在着成为了法定古迹的三栋屋,无法通过地面或高架桥通过,所以大窝口站,连同行车线需要建于地下,到接近荃湾站时才上升至地面。 这列编号为T49的列车从早上6点20分从荃湾车厂驶出载客运营,来到此时已经平安无事的行驶了接近三小时,而到了列车抵达荃湾站时,也就会完成当天在荃湾线的第三个往复。 正当T49列车在往荃湾站的上坡道隧道行驶时,列车接收了一个停车指示,于是就在隧道内停车(就是所谓的“吃机外”)。因为荃湾线是终点站,列车需要让全部乘客下车之后,通过前往车辆段的轨道进行站后折返,而在早高峰时段,这个下客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往往占据了荃湾站的区间,后续的列车因此停车等候也属常事。 但是这一次的停车,有乘客发现出现了大问题。就在T49列车停下的一瞬间,第五至第六节车厢之间的通道,突然出现了一下巨响。站在通道以及附近的乘客,也被突如其来的巨响吓到,通通退避到两边的车厢。 发现出问题的,还有T49列车的司机。当他检查制动器压力表,他发现列车施加了紧急制动。这是一个异常情况,因为就算是“吃机外”,列车也只会使用正常减速率停车,但是这次,列车却以紧急制动完全停车,而且也不能缓解。司机以为发生了停电,于是打开分隔门,观看客室的情况。他发现照明与空调正常工作,那表示列车上的110伏特辅助动力系统并没有发生故障。 这个时候,列车司机想到的第一个原因,可能是有人将车门撑开了。在地铁列车的设计上,车门回路是需要与制动系统的回路联动,如果车门打开了,制动系统就不能缓解,列车于是不能移动,以保障乘客的安全。于是,司机向乘客发出广播,指示不要阻碍车门关闭。同时,他也尝试将车门回路进行隔离,但是制动系统仍然未能缓解。事到至此,司机别无他法,唯有将制动回路进行隔离,这一次,他发现制动系统能进行缓解了。 不过,在正常的地铁行车中,制动系统是需要正常运作与施加的,如果将制动系统的回路进行隔离,那样一旦需要移动列车,就需要进行降级运营,使用限制行车的模式(英文称之为Restricted Manual,简称RM)行驶,而使用这个模式驾驶列车,也需要向行车控制中心取得许可。事实上,自从列车停车以来,司机已经与行车控制中心进行联系,司机也同时提出,让列车以限制行车模式驶进荃湾站。 不久以后,行车控制中心给出了限制行车的许可,T49列车司机也准备将制动缓解,然后准备以最高速度22km/h行驶。就在司机拉动操纵杆,启动列车的一刻,来自1.5kV直流接触网的牵引电流突然断了电,列车再次刹停。这时是上午8点53分。 远在后面的第五与第六节车厢,乘客又再起了新一轮的恐慌。之前传出巨响的车厢通道,在移动的一刻再次发出了巨响,甚至并发了火花。惊呼声此起彼落,甚至有人大呼“X你老母”。一些乘客也按动了紧急通话器通知司机,但是司机只听到一片混乱的噪音,而“X你老母”的叫嚷,也令司机觉得十分刺耳。 一分钟后,接触网电力恢复,司机于是继续将T49列车慢慢的开行。同一时间,荃湾站的站务职员,也都在1号站台做好准备,随时协助车上的乘客。不一会,他们看到T49列车的前灯,然后就看到列车缓缓的驶进站台。一、二、三、四、五。。。咦?后面的车厢呢?一列香港地铁列车应该有八节车厢,但是驶进来的T49列车,后面的三节车厢哪里去了? 1993年4月27日早上,香港地铁荃湾线一列列车,在接近荃湾站时发生了车厢分离事故。在荃湾站1号站台的职员,发现列车只有五节车厢也大感惊讶。 其实一列香港地铁不足八节车厢,以前也曾经有过。香港地铁建造时,已经预期将会有大量乘客使用,因此车站基建已经依照八节车厢的规模设计与建造,而初期地铁客流量较低,因此修正早期系统开业时,列车以四节车厢为一列,后来才逐步加长为八节。但是,荃湾线由于连接了荃湾新市镇,与尖沙咀、中环等繁华的商业区,早高峰时已经挤得水泄不通,所以开业后不久已经使用八节列车行驶,所以在荃湾站,看到不足八节长的列车实属异常。 列车一停下,站台上的职员上前,帮助五节车厢上的约两百个乘客离开。虽然脱险了,但有些乘客仍然掩盖不了心中的恐惧,甚至也担心还在隧道内的另外三节车厢,以及其中的乘客。当然,地铁公司也不会对于仍然在隧道内,断开的三节车厢坐视不理。除了关注乘客安全,更重要的是,要确保荃湾线恢复安全高效的运行。毕竟,早高峰时荃湾线单方向每小时可以开行34列列车,载客容量可以达到每小时8.5万人次,一天不将隧道内的车厢移出,荃湾线就不能继续运行,这样势必会导致香港的交通大乱。 只是几分钟时间,一队救援人员在荃湾站的1号站台整装待发,行车控制中心也同时将荃湾站到大窝口站之间的隧道照明开启。在一瞬间,轨道被照得通亮,接着救援人员开始走下轨道,朝着T49列车断开的地方走过去。 从荃湾站沿轨道走下去,是一段通往隧道的下坡路。虽然已是上午九点,但是这段下坡路被上面绿杨新邨商场的结构盖着,只有靠着马路的一侧有采光天窗,若不是轨道照明打开了,单靠肉眼看清楚轨道上的过道也非易事。就这样,走了三百米左右,救援人员终于到了T49列车断开的位置。 ------ 由于发生事故,地铁公司停止了荃湾至荔景的列车服务。因为正值早高峰,大批民众都是在上班途中,无法乘搭地铁,意味着需要使用公交车、出租车等方式上班,导致公交站点等地方大排长龙。突发的乘客需求实在太大,有些乘客等了很久也等不到出租车,甚至更有出租车拒载挑客。焦灼的乘客一边候车,同时也心想,希望地铁运营能快点恢复。 地铁车厢分离的消息,短时间内也新闻中广泛报道,很快的,政府也得知了这次事故,时任的运输司(注:在2021年的特区政府体制内,此职能由运输及房屋局局长担当)梁文健,马上就向地铁公司了解情况,并且责成政府的铁路视察组,对于事故进行独立调查。同时,交通咨询委员会也十分关注这次事故,并要求地铁公司在三星期内,提交事故的初步调查报告。 ------ 在T49列车的后三节车厢,站在第六节车厢通道的乘客看到救援人员来到,心中总算舒了一口气。还好,困在这三节车厢的半个小时内,车厢的空调与照明仍然正常工作,所以车厢的环境仍不至于太难受。 “你们没事吗?” “啊,没事,还好。” “大家从通道那边慢慢下来,别跳车。” 在救援人员的协助下,车厢内的乘客一个一个的被扶下到轨道上,然后从轨道向着荃湾站走。救援人员从断开的后三节车厢中,救了83名乘客。可喜的是,他们没有受伤。很快的,他们平安地步行到荃湾站,从站台尽头的楼梯离开了轨道,至此,所有在T49列车的乘客已经成功脱险。 不过在三百米外的隧道,事情仍未完结。乘客是脱险了,但是三节车厢仍然停在隧道内,总得要将它们开出来,让线路恢复畅通。随同救援人员一同进入隧道的工程人员,也对这三节车厢进行简单检查。还好,除了车厢通道有少许损坏以外,就再没有其他问题,而且也可以安全的将车厢移出隧道。 在第六节车厢通道,工程人员打开了简易驾驶台,开始将三节车厢驶往荃湾车厂。过程虽然是有点慢(毕竟不能超过22km/h的速度限制),但最少过程算是顺利。在荃湾站的站台,电动机的声音,还有电阻断路器操作产生的巨响交替回荡,三节车厢就这样慢慢的返回车厂,在那里,它们会接受进一步的检查。 9点40分,线路恢复畅通,地铁运营恢复正常。市民终于舒了一口气,然后继续在上班的路上进发。然而对于地铁公司与政府,关键的问题仍有待解开。事实上,全香港都对这个史无前例的轨道交通列车分离事故高度关注,也希望能尽快知道,是什么导致列车分离了?如何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1993年4月27日,香港地铁荃湾线一列列车在行驶时分离了,虽然事情在不足一小时内解决,荃湾线恢复通行,但是由于事件的特殊性,港英政府要求相关部门与地铁公司,对事故展开调查。 4月27日下午,荃湾车厂内。 T49列车的后三节停了在检查线上。这个检查线的地面并不与轨道齐平,轨道是由很多条混凝土柱支撑的,这样工程人员就很容易从下方对列车进行全面的检查与维修。 没错,从第六节车厢的通道来看,两车就是在第五与第六节车厢之间扯为两截的(第五节车厢的通道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损坏),但是除了这个,通道接面好像没有找到什么异常。然而,当工程人员进一步检查第六节车厢的车钩,他们发现车钩上方,气动连接口的挡板上,有一个好像是压伤的圆形痕迹。 在地铁列车上,通常会有两种不同的车钩,以配合不同的需要。通常,一列地铁列车会由若干单元组成,单元之间会使用“自动车钩”连接。所谓“自动”,说的是除了将车厢连接,也会同时提供气动、电力、控制等的连接,而车钩本身也可以在车上控制进行分离。另外,单元内的车厢,则使用另一种“半永久车钩”,本身只提供机械连接,而且也需要在车辆段内,由工程人员以特殊器械才可以分离。这次涉事的车钩就是一个自动车钩,所以也有提供气动连接的地方,而两个车钩的气动连接之间,也有挡板固定位置。 那样,在气动连接挡板上的伤痕又是怎么来的呢?会否是有东西掉了到车钩上,又刚好夹了在气动连接挡板,于是就压出了伤痕?若是如此,又与事故有什么关系? 很明显的,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一件东西,那样就很有可能在列车分离以后,掉了在事发地点到车辆段之间的某个地方。问题是,荃湾线一天到晚的列车服务非常频繁,就算其他时段没有好像早高峰那样,达到每小时34班车,但是运营时间很长,从早上六点到次日的凌晨一点仍然有列车服务,而期间,也会有不少的列车进出车辆段,以满足晚高峰的交通需求,在服务时间内寻找任何掉落的物件,不单会阻碍列车运营,而且也会对负责寻找物件的人员构成危险。 看来,真的要找掉落的物件,还得要等候凌晨收车以后再进行了。 ------ 4月28日凌晨,荃湾线结束了一天的运营。这个时候,线路维修人员接管整条路线,并且赶紧施工,在凌晨只有四小时左右的空窗期内,进行一切必需的维修。 不过,从荃湾车厂到大窝口站的一段轨道,有一项要紧的任务需要完成:寻找任何掉在轨道上的异常物件。在凌晨黑暗的环境,寻找一件不明的物件确实不是一件易事,虽然车辆段也有照明,但是比起白天还是黯淡得多,负责调查的人员确实需要瞪大双眼,仔细的从车辆段一路向外寻找。 从荃湾车厂往外的轨道,一直延伸到柴湾角,光是这段已经有一公里有多。没有发现。 这里是本来规划为“荃湾西站”(与现在港铁屯马线的荃湾西站并不相同)的所在地,调查人员从这个地方掉过头来,继续在往荃湾站的轨道上继续寻找。还是没有发现。 那就是说,要继续推进至荃湾站,甚至进入隧道了。调查人员靠着隧道照明,一步一步沿隧道推进,至此已经找了两公里多的轨道了。突然,两件东西吸引了调查人员的注意。 在1990年代的香港地铁,因为车站还未有屏蔽门,车站的垃圾,还有一些从乘客身上不慎掉下的物品,也有可能随着列车行驶产生的风吹进隧道内,报纸、手帕、纸巾甚至塑料袋之类的东西,在隧道内找到已经是司空见惯。可是,这次调查人员在轨道中间找到的东西却显得异常。 在轨道上的,是一件看来压得变形的橡胶,以及一条变形的金属条。发现的地方,刚好是在离开荃湾站约三百米的地方,也就是T49列车发生车厢分离的地点。这两件奇怪的东西,会与事故有关的吗?会否就是压了在车钩上的东西? 在1993年4月27日的香港地铁列车分离事故后,地铁公司开始进行事故调查,并在荃湾线事发地点的隧道内发现两件异常的物件:一块压坏的橡胶,与一件变形的黄铜条。 当橡胶与黄铜条送回荃湾车厂进行检查,参与调查的工程人员很快便认出,这其实是自动车钩气动连接使用的密封接口件。 在自动车钩进行气动连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确保空气通道不出现泄漏。因为自动车钩可以随时进行分开,因此需要使用一些无需人手介入进行封闭或打开的机制,来实现车钩气动通道的连接。因此,两个车钩的气动接口就装设了橡胶密封接口件,当两节车厢结合,车钩推在一起,就会将两个接口件压实,封住车钩的气动接口。接口件主体是一件橡胶,外面有一圈黄铜环以固定接口件的形状,这两个也可以印证了,确实是有一件接口件,卡住在T49列车的车钩中。 不过问题来了。之前调查人员检查了T49列车,并没有说第五与第六节车厢的两个车钩,有接口件掉出来(事实上,它们都完整的固定在车钩中);那就是说,之前找到的那个压坏的接口件,是从其他的地方掉进来的,问题是,本应固定在车钩的接口件,怎么会卡住在车钩中呢? 调查人员进一步查询,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线索。原来在T49发生事故的同一天,另一列列车T54在清晨准备出车的时候,司机发现列车的气动系统过分充气,气压超出了常规水平。由于气动系统是制动系统与车门的动力来源(大部分M-Train都使用气动门,只有最后一批在1993年投入运营的M-Train才使用液压门),司机认为列车不适合投入运营,而将列车交给工程人员检查。到了早上9点05分,工程人员将T54列车第五节与第六节车厢之间的车钩分离,然后对车钩进行检查。他们发现,其中一个车钩的气动接口件不见了。 调查人员觉得这点很有意思。因为,这两列列车也涉及气动系统问题,也涉及接口件,也同样涉及两列列车的第五与第六节车厢。而同样启人疑窦的是,为什么T54列车出现问题,工程人员会想到分离第五与第六节车厢检查? ------ 调查人员继续追查4月27日凌晨,T49与T54列车的调度记录,发现更多引人入胜的事情。 原来,在4月27日凌晨,T49与T54两列车曾经进行了“编组交换”的作业。两列列车荃湾侧的五节车厢,均从原来的列车中分离,然后交换到另一列列车中环侧的三节车厢,结合成新的T49与T54两列列车。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原T54列车头五节车厢,与原T49列车的后三节车厢,均排定在4月28日凌晨进行例行检查,进行编组交换后,需要进行检查的车厢,就会集中在同一列列车(即新T49),这样会简化检查的难度。 在1970到1990年代引入香港的地铁车辆,除了会将一列列车分为若干的单元,也容许不同单元进行混编,这样可以提高编组的灵活性,也能尽量让最多的列车投入运营,增加列车利用率,这个对于香港地铁初期快速扩展线网的阶段来说非常重要。不过后来引入的其他列车,虽然列车仍然会分为多个单元,但基本上就不会再混编,而会保留在同一个编组内(虽然这个并非完全绝对,港铁东涌线A-Train曾经也有将列车单元混编的情况,但是混编后的车厢编号则重新编排)。 在车辆段内进行列车分离与组合,都是由专门的调度员进行。他们通过简易驾驶台,进行自动车钩的分离控制,然后再进行列车的组合作业。在原T54列车的头五节车厢,调度员将车厢缓缓驶进停放原T49后三节车厢的停车线,准备进行组合作业。检查了车厢通道与车钩后,调度员将车厢结合在一起。 “卡啦”一声,结合了。。。了吧?作为结合后检查的一部分,调度员操作控制杆,想将列车反方向开,但是又一声“卡啦”响起。。。 “怎么了?分离了?”调度员只看到两节车厢之间的通道有分离了。很明显,车厢未能成功结合。那怎么办? “好,再试一次!” 等等,不用先检查的吗?原来当时的操作规程,是容许调度员在结合失败后,再重新尝试一次。 “卡啦!”很响亮的结合声音再次响起。调度员再反方向开一次。成功了。 调度员与主任签了字,确认列车的组合作业已经成功完成。 ------ 调查人员总算是找到一点端倪。这次的列车重编操作,再加上压至变形的气动接口件,为调查工作提供了一丝曙光。看来,T54列车车钩的接口件,可能是在重编的时候脱落,卡到了T49列车的车钩,然后在T49列车分离的时候掉到隧道里。 可是,这只是一个推论,当中还有疑团未能解开。如果接口件真的卡住在车钩,为什么会在T49列车平安无事的行驶了两个多小时后突然脱钩?而T54列车的车钩接口件,怎么会在进行列车重编时掉了出来?又是如何卡在车钩之间? ------ 4月29日,一架飞机从英国伦敦飞往香港。机上有一名头顶光秃,满脸胡须,戴上方框眼镜的男子,专程乘坐这班飞机。他这次的行程,就是调查这次香港地铁的列车分离事故的。不过,他是谁?而进一步的调查,又会找到什么新的线索?这位男子又如何进一步解开这个谜团? 调查1993年4月27日香港地铁列车分离事故的调查人员,得知事发的T49列车,曾经与另一列T54列车进行编组交换,而之后T54列车被发现有一个车钩接口件不见了。综合在行车隧道内找到的变形接口件,这个看来就是导致T49列车分离的原因。但是,事故调查并不只是要知道“为什么事故会发生”,还需要知道“事故是如何发生的”,才能将整个事故的证据链贯通,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依此作出对策,防止同类的事故再次发生。 由于事发时香港仍然是英国的殖民地,而事故也属世界首度发生,再加上列车都是英国制造的,作为宗主国的英国也相当重视,因此他们应港英政府的邀请,也派出了调查队前往香港参与调查。负责带领调查队的,是时任的英国铁路调查总监艾伦.库克西(Alan Cooksey,香港译名高可诚)。这位头顶光秃,满脸胡须,戴上方框眼镜的男子,在4月30日跟香港地铁的工程与调查人员会面。 就如之前所说,地铁公司已经推断到,有一个车钩的接口件,卡住在T49列车的其中一个车勾上,进而影响车钩的连接能力,最终导致车厢分离。问题是,凌晨时分有接口件卡在车钩,但为什么要到了八点多,列车差不多在荃湾线走了三个往复之后才出事?还有,就算掉落的接口件从T54列车的车钩掉了出来,它又是如何卡在T49列车第五与第六节车厢的车钩之间,而且是卡在挡板之间?要解答这些问题,库克西需要检查事发的列车,也需要进行一些模拟试验,模拟出整个编组交换的过程,并且根据试验所找到的观察结果,判断之后所发生的一连串事件。 ------ 5月1日,荃湾车厂。 在地铁公司的工程人员带领下,库克西先检查T49列车。就如地铁公司所说,第五节与第六节车厢之间的通道,因为列车分离而被扯坏,但他关注的地方不是这里。他转向列车的车钩,观察接口件被卡住后,在挡板上留下的压痕。他留意到压痕的位置,刚好是在车钩的钩舌上方。看来,当T54列车的车钩接口件掉出来以后,就搁在T49列车其中一个车勾的钩舌上,然后在T49重新结合时,卡住在车钩之间。 之后,库克西前往另外一段停车轨道,在那处,地铁公司已经准备了另一列列车,同样在第五与第六节车厢之间事先分离,以便库克西进行一连串的模拟试验。 与世界上其他的地铁系统一样,除了应付服务需要(包括平峰与高峰)的列车以外,香港地铁还需要有额外的列车来应付其他的需要。首先,总会有一些列车处于检查、维修甚至大修的状态,这样已经需要有替补的列车。还有,上线的列车也有可能突发状况而无法继续服务,那样就需要从车辆段,调度停在当中的列车上线运营;其中有些是不直接上线,但是接通电源,空调灯光等也已经保持运行,只要司机上车操作就可以马上投入运营,因此这些列车也被称为“热备车”。好像荃湾线这样繁忙的地铁路线,由于列车服务频密,一小时可以开出34班车,所以备用的列车也需要较多,这次地铁公司预备给库克西进行试验的列车就是其中一列备用车。 库克西先将一块新的接口件,搁在车钩的钩舌上,但是一开始就遇上麻烦。一放手,接口件竟然从钩舌上滚下来。第二次,第三次。。。情况依旧。这样就有问题了,如果接口件老是滚走了,那又如何卡住在车钩中?但是已有的证据显示,导致列车分离的就是卡住在车钩的接口件,而且已经没有其它能引致同样问题的组件。难道接口件也会耍把戏的吗? 不过库克西想一想,想起了接口件的一个特性。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应该也会知道接口件是一件橡胶,外面有一圈固定形状用的黄铜条。问题就出现在橡胶,因为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橡胶会出现老化,进而发生变形,这样就不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而有可能出现不规则的扁平位置,这样接口件就有可能搁在车钩的钩舌上而不会滚走。 库克西取了一个使用了一段时间的接口件重新尝试。这次终于稳住了。 总算找到第一个破解链条的环节。那样变形的接口件又是如何引发后续的事件? ------ 为了解答后续的问题,库克西开始进行结合试验。当然了,为了模拟事发当天凌晨,调度人员进行结合操作时的情况,结合测试安排在晚上进行。在库克西的指导下,地铁公司的工程人员将另一个老化的接口件,搁在车钩的钩舌上,然后开始进行结合试验。 库克西登上列车,从第五节车厢的通道,望向第六节车厢的通道。日落西山,就算停车线内的灯光打开,车厢通道与车钩看起来仍然很昏暗。看来,就算有什么零件掉在车钩,调度人员也很难发现会有东西阻碍连接操作。 “好,开始结合!”库克西一令下,调度人员将前五节车厢慢慢驶往后三节车厢。 “卡啦!”结合了。 工程人员再反方向开车。整列列车稳定地慢速行驶。 这令库克西确信,事发当天,T49就是在这个情况下,在荃湾线行驶了两个多小时,然后第五节与第六节车厢就在大窝口至荃湾之间突然分离。看来,车钩的结合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那究竟在接口件卡在车钩的情况下,车钩的结合情况与正常操作会有什么不同?车钩又是如何突然脱钩的? 在库克西眼中,车勾还有很多东西需要进一步研究。他于是下车,从地上观察车钩的情况。就如之前提及过,这段轨道是检修用的停车线,轨道由一条条混凝土柱支撑,工程人员除了两侧,还可以从车底观看列车情况。库克西观察车钩时也不例外,除了两侧,还从车底观察。 ------ 附录1

上图的列车是香港地铁的第一款列车M-Train,由英国都城嘉慕(现为阿尔斯通的一部分)制造,1979年投入香港地铁运营,又称为“白头”,其后在2001年起陆续翻新,并称为M-Train(港铁现代化列车)。未来,随着港铁从中车四方订购的新型地铁列车Q-Train投入运营,M-Train将会逐渐退出载客行列。 ------ 附录2

上图是港铁荃湾车厂的进出轨道。从荃湾车厂出库的列车,会经过这段轨道开到尽头,然后折返进入荃湾线行车线,反之亦然。 ------ 附录3

上图是英国铁路144系柴油动车组的自动车钩。这个车钩的设计,与香港地铁M-Train所使用的类同,而且均由同一家公司BSI生产(现为法国发维莱交通的一部分)。车钩上面的平板就是气动连接的挡板,而中间的圆孔就是气动通道,环形的结构就是橡胶接口件。

东方之珠的断截地龙-记1993年港铁荃湾线列车脱卡事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