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 心流2

2023-03-02 10:31 作者:柠萌Ov0  | 我要投稿

【全文】


总有一天,你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种对存在的焦虑或恐惧,一种生命没有意义或值得继续的困扰。他可能通过各种问题表现出来,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真正的快乐是什么?我到底要去干点什么?从你学会思考之后,初中、高中、大学这些困惑越攒越多。对你正在过的人生,你到底应该秉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但你并不着急,因为你有一种终极答案时间。你隐隐觉得长大后自己就会知道一切的,从满怀希望的无知少年长成冷静沉稳的大人,你意识到自己正在慢慢成为长大后的自己,心里的迷茫也一年比一年大。你回忆着自己这些年学到的知识,比如如何开根号,如何计算一笔投资的价值,怎么与朋友相处或者参加面试,这就是长大后的一切吗?你有点失望之后,每个人都会迎来自己的觉悟时刻,可能是照镜子发现地里白。

大的时候,也可能是肚子越来越大,多出来的肉再也减不掉的时候,或是视力衰退,身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不舒服。这些迹象向你表明,时间到了。是时候认清真相了。你突然明白,时间并不是答案。时间只是布洛芬,它可以缓解疼痛,但不能彻底解决困扰。每个人都会迎来觉悟时刻,区别是时刻来临时的选择。第一种人试图忘记觉悟时刻的存在,继续努力争取更多。一般人认为那是生活更美好的东西,更贵的汽车,更舒适的房子,更多彩的生活。他们觉得挣钱是快乐和安全感的来源。这种方法当然可以奏效,因为一个人沉浸在竞争中,就没有时间去研究有没有离目标更近一些,但只要他抽出时间来反省,幻灭感就会油然而生,他们的事业越成功,越能证明金钱、权力、地位、财富都不见得能提升生活品质,第二种人意识到比金钱更本质的是感官乐趣。他们。

将其认作是内心的感受,认为直觉式的反应才是人生的本质。最终,这种答案被扭曲为只追求给自己带来舒适和刺激的东西,通过成瘾物、麻醉品和性行为寻找乐趣,追求快感,看似是个人选择,实则是基因引导。若是一个人总被肉体的欲望牵着鼻子走,周而复始的追逐,一到手就化为泡影的奖赏,注定会被榨干经历,成为基因和社会控制的奴隶。以上两种人我们在心流一中批判过,这里就不多浪费笔墨了。而第三种人则选择对症下药,身材走样就节食和健身,工作不能升职就研究厚黑学,找不到对象就学习恋爱技巧。这种方式比前两种积极一些,但终归是头痛于头,脚痛于脚。他的努力或许偶尔生效,但不能起到决定性的效果。节食会影响工作状态,而努力工作则会分走陪伴伴侣的时间。老问题不会消失,但新问题却在不断产生,比如缺口众多、即将崩溃的大地。

一来不及一一抢救,最后一种人则是直接投降认输,躲进自己的小天地,培养一些兴趣和爱好,试图忘记那些终极思考。显然,对以上四种态度我都不太赞同,他们不一定是错的,但至少是在走弯路,没有朝目标直线前进。可能蹉跎到老才找到自己真正该去做的事情,却没有时间了。具体会浪费多少时间呢?我们或许可以计算一下。我们先假设存在一个终极答案,若是我们从25岁开始就笔直的朝着答案前进,需要15年才能到达,到达的时候就是40岁,40岁已经很早了,孔子都是50只天命。如果一个人走了弯路,这段路要花费多久呢?每个人走过的弯路都不一样,我们固然不可能一一计算,但若是要统计一个最标准的平均弯路,理论上应该是一个半圆,而这条弯路的长度非常好计算,1/2派D大概是24,这个粗略的计算表示,即便你最终会走向正确的方向。每多绕。

一个弯花费的时间就会是原本的1.57倍,绕一个到达目标就是49岁,这样尚能接受。要是绕两个弯的话,到达目标的时间是62岁,你这辈子可能就没有多少时间了。这个计算告诉我们对大方向的选择,一个人只能犯一次错误,若是犯两次,便再难有件数。而且由于这计算的是人的精神成就,所以有钱也无法提高这事的成功率,非常公平。当然,这种计算只是脑洞,没什么实际意义。

我只是想强调一下,每尝试一条弯路都要花时间,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弯路都走一遍,所以选择道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曾经十分羡慕那些年轻时就定下一生的奋斗目标,此后至死不渝朝着目标前进的人,一生都朝着一个崇高的目标前进,从不丧失方向感,每一秒都是有意义的,既不会陷入虚无和怀疑,也不会受到外在秩序的诱惑,这是一种多么充实且幸福的人生啊,所以我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为看很多书,积累很多知识,解决我对世界的困惑,并将其分享出去。这是我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事情,而且我本身也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人,我确信我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这个账号有一个长期自律靠餐关系列,就是记录我是如何树立并推荐自己人生目标的,其核心是能长期的跨领域自律的人,不是使用了某些自律小技巧,而是他拥有稳定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了。

确保自己朝着目标前进,我还会定个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使用软件记录时间消耗并做对应总结。这套理论和方法显著提高了我的时间利用效率。例如今年3月,我去除周末的平均每日有效时间是7.6小时,我每天对有效时间的统计是非常苛刻的,两件正事中间有十分钟的间隔,我都会点一个摸鱼或者生活的表现。连续一个月每天保持全神贯注工作将近八小时,让我非常有成就感。正是因为那几个月的高效时间利用,我也超额完成了今年B站粉丝涨到8万的小目标,不出意外的话,我可以完成200%。这套理论和方法获得了很多小伙伴的认可。如果你也感兴趣,可以关注一波,然后看看这个视频。不过这是一帆风顺,就不能叫故事了。没过多久,我就遇到一个棘手的情况,问题的导火索是四月和五月的有效时间下降。这倒不是大事,每天八小时的超高效工作固然是难以长期保持的,下降到每天六七个小时也可以理解。

真正致命的是我的感受发生了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当我长期做有意义的事之后,我会满足,但同时也会觉得无聊,并非无所事事那种无聊,而是没有活力、生命力枯竭的感觉。我不期待明天,我确信自己在做喜欢的事情,确信自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但整个过程还是让我感到枯竭。第二个变化是,当我和朋友打了一下午游戏,或者跟老婆出去吃了一顿大餐后,我会非常高兴。

第三个变化来自一条粉丝留言,他说我视频不论什么主题,都透露着一种冷冰冰的忧伤,有种从人生的重大打击中振作起来,或是看透人生悲惨后决定对抗到底的悲壮。而那时候我刚刚做完人生观的第一个视频,其核心是要有勇气面对殉陶时刻求人得仁,孤独的自由才是最高级的自由。听完他的留言,我愣住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套鼓励人积极寻找人生价值的方法会反过来让一个人冷冰冰没有生气。我知道低端的娱乐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那为什么我好不容易找到的有价值的事儿,比如看书和做视频,在有正反馈的情况下,在我B站涨粉很快,而且有很多上单的情况下,也不能带来持续的快乐了呢?为什么和朋友家人呆在一起的时候我会那么开心呢?如果友谊、亲情、爱情可以带来比看书更大的快乐,是不是说我现在的道路错了,应该毕业之后考个公务员,该上班上班下班之后陪伴朋友和家人呢?这是一。

一个根本且致命的问题,就像是曾经可以带来快乐的东西突然变成了厌烦的对象,曾经赖以生存的东西突然变得一文不值。然后我回复了整个过程,发现大致可以总结成这么一句话,我使用理性从短期快感的噩梦中逃脱出来,却把自己置于一个更大的监狱中。这或许是所有人生规划的无解bug。如果你曾经认真思考过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并打算将自己的思考付出行动,那么你迟早会遇到这个问题。当我们意识到读书、旅游、学习某项技能带来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快乐之后,尝到了运用理性前头的我们势必会再次运用理性,找到可以获得最多真正快乐的事情,将其定义为最有意义的事情,并当做人生目标。之后,我们就对人生进行顶层设计,试图把大事小事都安排好,每件事环环相扣,确保我们可以把最多的精力用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试通过整体规划来摆脱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和不安,构建一个秩序的乌托邦。

整个过程都是顺理成章,无可辩驳的,就算要反思错误,也只能是反思最有意义的事情是否定义错误,而整体逻辑是无懈可击的,这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它会让我们的生活处于一个庞大的计划之中,我们只是执行计划的机器,即便计划中有娱乐,也是为了积攒能量继续执行计划。即便这个计划是我自己制定的,即便这个计划是确保我可以做带来最大快乐的事情,我仍然不可避免的感到枯竭、匮乏、抽离,还有那个留言所说的冷冰冰的忧伤和悲壮。

这个尖锐的名字叫一元价值论。倒不是说有价值的事情只有一件,我们当然不会这么武断,但只要你曾经思考过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事儿,你就在潜意识里完成了两个判断。第一个是所有价值是可以分出高低的。所谓寻找最有价值的事儿,实际上是我以自身经验为持,将所有真正的快乐排序。比如健身小于旅行小于陪伴,家人小于很多事情小于看书。这是我臆想了一个最有意义的事情,并将其作为人生唯一追求的基础。你完成的第二个判断是,这些价值不光可以相互比较,还可以相互替代。一份旅行等于1.2份健身等于00:03读书,所以只要我一直看书,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快乐。

一元价值论认为,世界表面上有丰富多样的价值,但本质上这些价值都是和谐统一的,可以用同一个尺子来比较,分出上下高低。低的价值应该服从高的价值,最后就能找到一个最终价值,其他所有价值都是这个最高价值的派生物。假设我们的最高价值是幸福,当我们面临抉择的时候,只要想一下哪种可以获得更多的幸福就行了。用终极价值去统领一切,避免多元价值的冲突,可以大大缓解不确定性。之后再以终极价值为目标,制造出环环相扣的整体规划,再次压低不确定性,以达到最高效率,快速实现目的。这就是我遇到棘手情况的病根,也或许是所有人生规划的病根。

理性很好,喜欢思考也很好。确定目标,制定计划,调整复盘,达到目标,这个流程很好。他们可以处理生活中目标明确的具体事件,但不能用来实现人生意义。我知道很多小伙伴都处于找不到人生目标,或者找到了人生目标但无法驱动自己高效完成计划的阶段。就像曾经的我认为自律只分两步,先找到人生的终极目标,再化身无穷的自律机器。但就像视频开头说的四条路一样,这条路也是走不通的。首先,人类的需求是多元的,这些需求之间无法排序,不存在可以满足我们所有需求的绝对有意义知识。我们之所以这么想,只是因为这么想更加简单好理解而已。所以,虽然我很喜欢看书,但当我制定一个关于看书的计划后,我仍然会觉得匮乏,没有生命力。其次,人的需求是不能转化的,1000份读书的快乐也不能转化为一份有情快乐。这也是我每天看很久书之后觉得不快乐,但陪朋友打会游戏就觉得非常快乐的原因。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不存在的,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外加有些偷懒的想象而已。如果你非要试试,最终结果就是浪费1.57倍的时间,然后深刻的体会一遍我上面的心路历程。所以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呢?我一直觉得哲学、心理学是高度取决于个人感受的学科,我们在学习前辈们的经验的同时,必须辅以自我研究。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叹知行合一很难。当我们发出这种感叹的时候,大多不是知跟不上形,而是行跟不上知。我们感叹的东西实际上是知道那么多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叹呢?为什么形一直跟不上知呢?因为你的知是前人对自己的形深思熟虑又经过时间积淀的产物。你的知可能来自柏拉图、苏格拉底、康德,可能来自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这些都是上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但你的行呢?大多数人不会记录、观察、反思自己的。

行为,如果你今天虚度了,破戒了,你肯定会不高兴。像这种不高兴是对自己行为的懊悔呢?还是对人类自卑力低下的感叹,或是觉得别人那么优秀,自己啥都不是的自卑呢?你这种抽象的不高兴又会持续多久呢?什么事会让你高兴呢?你长时间的看书和做题的过程中有什么心理体验呢?努力完成一天的工作之后,可能会觉得很骄傲,这种骄傲又会持续多久呢?大多数人都是在知识上吸取前任的精华,能到99分,但对自己的情况的理解和分析就只有九分,这样怎么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所以我一直提倡要做时间记录,写每日总结,这样可以为我们自我分析提供大量的一手感性素材。这个视频中我自己的困境,多元价值观和意元价值观的对立就来自我三到五月的总结,而我在九月和十月的总结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我不再那么不高兴了。最近这段时间,我每天高效的时间可能也就五个小时,看会儿书或者看会儿代码课,但我每日总结里经常出现今天非常开心,今天很棒,明天没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保持现状就好,还有什么事情比我睡觉前觉得今天真是太棒了,希望明天和今天一样再好的感觉呢?我突然发现,我并不是想看书或者健身锻炼,我只是想得到这种经典、很棒的体验等等,我们或许找到了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人生是一种体验,每种体验都是不同的,每种体验之间也不能相互转化。这也是我开始看心路的原因,因为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具有体验性。

心理学这本书致力于寻找什么是最好的人生体验。注意,这里的最好与意元价值论无关。意元价值论侧重于哪件事儿是最有价值的,而最有体验侧重于体验。不论你在做什么,只要这个事情让你觉得非常高兴,它就属于最有体验。作者及其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心理体验抽样法,为每位受测者佩戴一个电子呼叫器,为期一周。每当呼叫器一响,受测者就要写下当时的感觉和心情。呼叫器由一台无线电发射机控制,每天不定时的共发出八次讯号。一周期满后,受测者交会一份流水账式的记录,代表他一生的一段剪影。作者收集到超过10万份人生体验的剖面分析记录样本,包括各个国家、各个行业,以及从青少年到老年人的各个年龄段,根据这些样本,他们得出了一系列很有意思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几个结论如下,大连最优体验的事情不唯一,不同人做不同事情都可能获得最优体验。这与我们多元价值论。

不谋而合。但令人惊奇的是,不分文化、现代化程度、智慧、阶级、年龄与性别,所有受访者对最有体验的描述几乎一模一样。也就是说,一个韩国老人深度沉思时的心灵感受与一个日本青少年飞车党跟同伴呼啸出游时的心灵感受几乎没有差别。他们对欢乐的感觉如出一辙,甚至对这种活动带来最有体验的原因分析都相差无几。经统计,所有感受到最有体验的人在分析原因的时候都提到了下面全部或部分元素,一、他们正在进行一项可完成的挑战,二、他们全神贯注于这项事情,三、该挑战有明确的目标和及时的反馈,四、有一种自由的掌控感,五、进入忘我状态,但体验结束后,自我存在的感受会更加强烈。六、对时间的感受模糊对于一些活动来说,几小时可能像几分钟那么短暂,但对另一些活动来说,几分钟会变成几小时那么漫长。这些元素会组合出一种。

深刻的愉悦感让人们不着眼于他的报酬,只要做这件事情就能带来极致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又不同于基因层面上的快感和外在秩序带来的财富和地位,它不是转瞬即逝的,而是回味无穷的。就像我度过了很棒的一天之后,躺在床上什么也不做,仍然会持续的感受到开心。作者将这种快乐称为心流,这也是我们在心流一中提到的第三种快乐。我相信在座各位都进入过心流。有时候可能是以为自己只看了一会儿书,一抬头却发现天黑了,或是某段时间不断的遇到并完成挑战,获得正反馈,持续努力,痛并快乐着,但大家可能只觉得很棒,没有深入研究是什么引发了这种体验,也没有系统研究过如何将这种偶然体验转化为每天的日常体验,更没有穿透着六种元素与最有体验的相关性去研究其因果性,进而总结成一种理论。而这是我们后面视频的主要内容,如何每天都感受到。

将自己的生活甚至是人生转化为一场持续的心流,继而获得最优的人生体验。以上就是本期视频的全部内容,我们在最开始引用了觉悟时刻的说法之后,说了四种常见的人生追求跟开脑洞计算了一下他们可能浪费多少时间。再后来是我以自身为例,证明了一般意义上寻找人生目标并据此制定人生计划的方式是存在严重bug的,继而提出多元价值论,价值没有最高,人生的每种体验都不能相互转化,最后引出的人生不应该追求某件具体的事情,而是应该追求自由体验,并指出了构成系列的六种元素。如果你对后面的内容感兴趣,可以点个关注追更。这是一个致力于读一味的书并分享深度知识的up主,永远不会做娱乐和热点内容,每个视频都不会浪费你的时间。本视频是新楼系列的第二部,没看过第一部分的小伙伴可以去我主页找这个视频。最后,如果你觉得视频不错,你的一键三连可以让优质内容获得更好传播以上,感谢观看。


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 心流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