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碎影04】相关文章翻译-3(张纨英)

导语
张纨英是本期视频主角王采苹的母亲。在视频中,我们有提到,这位女性和丈夫的关系非常亲密。我们认为,如果要去了解一个人,肯定也要去了解她/他的父母及家庭环境。所以,我们把这一篇张曜孙为纨英作品集所写的小小序文摘录、翻译了下来,希望能够让大家进一步感受到纨英的模样吧。
视频是有力量的,而文字也是,乃至更甚。骚客已去,芳香却会长留。以下是张曜孙为纨英作品集《邻云友月之居诗初稿:四卷》所作序文的翻译。此摘录及翻译均由本团队完成,如有错误,尚请指正。

邻云友月之居诗初稿:序
太仓王季旭(王曦)之配,张女纨英作,其同怀弟曜孙校刻于武昌官舍。季旭殁已四年矣,刻成复为序之曰:纨英,字若绮,先大夫宛邻先生(张琦)之季女,母汤宜人,先大夫女子,子四,长曰孟缇(张䌌英)。次曰纬青(张guān英),年相若,笄时取家藏书共读之,其不解者穷日夜以思,辄得解,遂为诗。先大夫奇之,授以为诗之法。次曰婉紃(张纶英),若绮(张纨英)其季也。婉紃幼不为诗,三十后乃为之,工五言古诗。
本诗集由太仓王曦的配偶张纨英所作,由其胞弟张曜孙在任职武昌时校刻。王曦已经去世四年,校刻完成时,为张纨英作序:纨英,字若绮,是我们父亲张琦的第四个女儿,母亲汤氏,被封为五品宜人。父亲有四个女儿,长女叫做䌌英,二姐叫做guān英,年纪和大姐差不多。及笄之年,她们取出家中的藏书一起来学习,有不理解的地方就会日思夜想,等到理解了便开始作诗。父亲对此感到惊奇,于是传授作诗的方法。三姐叫做纶英,而纨英是家中第四个女儿。三姐纶英幼时不写诗,三十岁之后才开始,擅长于五言古诗。
若绮幼敏慧,七龄即辨音声,十岁咏海棠。姊赏其工,遂以为诗易学也。姊有作亦效为之。及妇,王君从先大夫官山东,举子女事亲育子,不暇为诗,又得闻先大夫之教。知诗之道非苟而已也,遂以为难而不敢轻作。及妇居常州,王君常客游,中馈门户米盐之事杂然劳瘁(cuì),所作益少。然感逝伤离,性情所至,寄于歌咏。沉郁清迥,缠绵婉约,如其为人。年四十复为古文,辞简质定洁,天然隽永,见者皆不之信,以为出于王君,而王君谢未能也。
四姐纨英年幼时就十分聪慧,七岁即学会辨别音声,十岁会咏海棠。姐姐们欣赏她的作品,于是,四姐便认为学诗十分容易。如果姐姐们写了诗,她也会跟着效仿。等到结婚后,王曦陪着我们父亲张琦一起到山东做官,四姐则亲自负责全部子女的教育事务,没有空闲再去写诗。四姐听从先父的教诲,知道作诗不应随意苟且,故而不轻易作。等到移居常州后,姐夫王曦常年在外,四姐一人操劳家中杂事,十分劳累,所作的诗就更少了。但她感伤离别,诗情难耐,于是寄情于诗。她的诗作沉郁清丽,缠绵婉约,就好像她本人个性一般。四十岁是,她又开始写古文,言辞简洁,天然隽永。见到的人都不敢相信,以为是姐夫所作,但是姐夫表示很抱歉,说自己并不能写出如此好的文章来。
凡余女兄之所为,皆出乎天质,类世所云宿慧者。顾吾闻之,诗者,思也,思者,志之所发,故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人有是志,则皆有是思,而明其志以达其思,专其志以壹其思,则有能有不能,此天质之说也。夫至专其志,壹其思,则天下无不可明之理,不可达之事物,而何有于为诗?由是知诗,教之足以通神明,理万变,达之天下而成化,垂之百世而胥感者,葢有其本焉。歌咏之工与否,末也。若绮之诗,其工与否不必言,而皆率其性情,抒其怀抱,庶几有合于诗教之本,他日益增求之,其所至未可知也。纬青早卒,诗曰,纬青遗稿。孟缇诗词,曰澹蘜(jú)轩稿。婉紃诗,曰绿槐书屋诗稿。并已刊行,暇当汇编之,以存先大夫宜人之教泽焉。
我的姐姐们作诗,都出于天赋,就像世人所说的“宿慧”那样。只是我听说,诗是心中所思的展现,而心中所思又是志之所趋。所以说,在心里时就是志向,写出来就是诗。人各有志,所以皆有所思。但是知道自己的志向和心中所思,专心完成志向和抱负来实现心中所思,有人可以,有人却不能,这就是天赋。如果专心于志向和心中所思,那么天下就没有不明白的道理,没有到达不了的事业,又何况是作诗呢?由此才能知道,作诗的要领,是要通达神明、理清世间一切规律变化,在全天下起到教化作用,流传百世都能打动读者,这才是诗最主要的“本”。而作诗的规律、技巧等都是次要的“末”。四姐的诗,不必说符合作诗的技巧,更在于她的真性情,借诗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几乎都是后人作诗的典范。后世要传颂,这些都是不可知的。二姐guān英早逝,她的诗作便称之为:纬青遗稿。长姐䌌英的诗词,称之为:澹蘜轩稿。三姐纶英的诗作,称之为:绿槐书屋诗稿,并且已经刊行。闲暇之时,我将诗作汇编成册,从而保存母亲的教诲。
道光二十九年闰四月阳湖,张曜孙。
道光二十九年闰四月(1849年),张曜孙在阳湖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