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碎影04】相关文章翻译-2(张纶英)

导语
张纶英是本期视频主角王采苹的三姨。在视频中,我们并没有过多地提及她,但实际上,她的书法功力非常了得。当然,纶英也有诗作,被汇编为《绿槐书屋诗稿:三卷》,由其弟弟张曜孙作序。此外,张曜孙还在其后附上了为一幅图所题的辞。这两篇序文和辞文都写得很有感情,也很生动。故而我们将其摘录下来,进行了翻译工作,以帮助大家进一步去感受纶英的模样和她的世界。
视频是有力量的,而文字也是,乃至更甚。骚客已去,芳香却会长留。以下是张曜孙为纶英作品集《绿槐书屋诗稿:三卷》所作的序文与所附辞文的翻译。此摘录及翻译均由本团队完成,如有错误,尚请指正。

绿槐书屋诗稿:序
姊幼随诸姐诵唐人诗,而不肯轻作。三十后好读文选,遂为五言诗。先子谓:有古意授以,所箸古诗录俞宗阮陶,而参以颜谢。然是时姊方锐意学书,未能专力,偶有所得,沉思苦吟。或竟日成一篇,或数日始成一篇,其佳者沉郁深至,隐激顿挫,言尽而意有余,有令人低徊,反复不能自已者。四十后始作五、七言,近体。清老简质,不为猗(yī)丽。
三姐幼时和家中姐妹一起诵读唐诗,但是却不轻易作诗。三十岁后喜欢读文选,于是作五言诗。父亲曾经说:将古人的思想情趣传授给孩子,选录并参考阮籍和陶渊明、颜延之和谢灵运的古诗。但这时,三姐一心学习书法,未能专心于作诗。偶尔有所收获,沉思苦吟,有时一天完成一篇,有时数日完成一篇。这当中作的最好的古诗沉郁顿挫,跌宕起伏,言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不能自己。四十岁后,三姐开始作五、七言和近体诗,清丽老练简洁,少有绮丽浮华之风。
余与姊同居,余妇婉而弱,家之事悉倚姊。祭祀、宾客、庖厨、酒浆、米盐,琐琐杂然前陈。姊之居,简册笔墨与刀尺升斗、筹祘(suàn)簿籍同列。姊理之秩然,终日无废事,亦终岁无废学。姊故好读书,暇辄手一编,尝言:“吾苟无家事累,得一意读书,当有所领会。然每遇怫逆难理事,忆所读书,辄心气和平,而中有所主。”古云开卷有益,不虚也。
我和三姐住在一块,只是我的妻子性格温婉、柔弱,家事全靠三姐包揽,如祭祀、招待宾客、做菜、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事务,十分琐碎。可以说,在三姐的生活里,书本笔墨与刀、尺、升、斗以及账本是同在一道的。她将这些事务安排得很有秩序,一整天都会做事,而一整年里也都不会荒废学习。三姐很喜欢读书,闲暇时手里就拿着书,曾这样说道:“如果我不为家事所累,一定一意读书,肯定有所领会。每次遇到杂乱困难事务,回忆读过的书籍,我就会变得心平气和,心中就有了主意。”这就好像古人所说的“开卷有益”,确实如此啊。
姊以学诗晚,工力浅,所作复不多益,秘不示人。余以为古人诗有传数、篇数。十篇者,有传一二语者。有数十百卷而终不传者,则贵工而不贵多也。姊之诗篇之至艰,且不苟作,安知无一二语有合于古、足见赏于作者而传之后世者乎?会将附公车之京师,因抄一卷,自随他日以就正于世之作者,抄竟记数语于后。
她所学作诗尚晚,工力也较浅,所做的事也不多,同样也不公之于众。我认为古人作诗有传数和篇数。做十篇,就有传一两篇的。有人做了百篇,自始至终从未传过一篇,所以说作诗贵在精而不在于多。三姐作起诗来很艰苦,而且不随意作,哪知道会不会有那么一两篇合乎古意、被以后的人欣赏而流传后世呢?我将入京应试,于是抄了一卷,期盼他日有人能让这些诗为世人所见,写上几句话让后世人知道三姐。
道光癸卯十二月,同怀弟张曜孙。
道光癸卯年十二月(1834年末至1835年年初),胞弟张曜孙作序。
附:《肄书图》题辞
绿槐书屋者,馆陶官廨(xiè)之内室,叔姊婉紃受书法于先府君之所也。庭有古槐,因名后遂以名其所居之室。姊幼时默而弱,伯姊孟缇(张䌌英)、仲姊纬青(张guān英)方刻意勤苦学,为诗词,姊亦相与,讽而独好识文字,常取康熙字典读之多,能记其音训,然为书下笔拙、略能作家书、记簿册而已。
绿槐书屋是父亲在馆陶任职时的一个书房。父亲就是在那里教三姐书法。庭院里有古槐树,因此这个地方得名为绿槐书屋。三姐婉紃幼年时身体薄弱,性格内向。那时候,长姐孟缇、二姐纬青正用功学习诗学。三姐也常常陪伴她们,时而笑话长姐、二姐,因为唯独她喜欢识字,认字最多。她通过《康熙字典》识字,并可以用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来解释某字的字义。然而那时,她的书法还较为拙劣,略能写写家书、记记册子罢了。
道光乙酉,从先府君宦山东。越岁赐二女,悲悼几废寝食,乃复读书习字,乞府君书方寸正,书百字,日抚一二纸以自遣。府君见其运笔有古意,更书方二寸者与之。又数日,府君呼曜孙,命之曰:“汝姊书有夙慧,可传吾笔法,胜汝多矣。”因授以执笔、转换、运用诸法,以宋拓《张猛龙》、《李仲璇》二碑,令习之数日而手法熟。笔势洞达,府君甚喜,复授以《刁惠公志》、《郑文公碑》、《郑中岳题名观海诗》、《始平公象赞》。三年,遂作擘(bò)窠大字。府君出以示宾客,见者多言似府君书,于是姊窃心喜,而学益力。
道光乙酉年(1825年),她跟随父亲来到山东当官。那时,二姐早逝,三姐悲痛欲绝,睡不着觉,也吃不下饭。她又开始读书、习字,将父亲的书法拿来,练习百字,每天与纸相伴来消遣。父亲认为三姐的运笔有古人的风范,便写了两方寸大小的字的书法给她。又过了几天,父亲把我喊来,对我说:“你姐姐聪慧、有天赋,可以继承我的笔法了。她比你厉害多了。”
于是,父亲传授给三姐拿笔、转换、运笔等诸多方法,并以宋拓《张猛龙》、《李仲璇》两碑为例,让三姐学了几天,而她的笔法也日益娴熟。看到三姐笔势洞达,父亲非常高兴,又传授给她《刁惠公志》、《郑文公碑》、《郑中岳题名观海诗》、《始平公象赞》这几件碑文。三年后,三姐开始写擘窠大字。父亲会把这些字拿给宾客看,不少见到的人都说像是父亲所写的字。三姐听闻心中窃喜,更加用心学习。
后再更先太孺人、府君忧,尽室南归。余方困窘,姊为余持家,学间辍会。余自京师归卧病,里居者五年,劝姊竟其业,乃复。奋厉寒暑不辍,又以其法习八分。由北碑上溯西晋,归于汉人,泾包先生慎伯(包世臣)、宜兴吴先生仲伦(吴德旋)、湘潭周子坚鹾(cuó)使(吴德旋)、同里陆先生邵文、刘处士廉方,并叹赏之。由是书名渐播,乞书者无虚日。姊每晨起盥沐,即据案作书数百字,乃启户理妆,或闭户就寝。尽数百字乃卧,尝中夜不庆,辄起作书。家人劝其少休,姊曰:“吾一日不作书,若有所失,欲罢不能矣。”
之后,母亲、父亲相继离世,我们一家回到了南方。我当时很困窘,幸好有三姐为我主持家事,她的学习就耽搁了。我从京城回来之后,就卧病在床,在家里休养了将近五年,劝说三姐继续她的志业,于是,她又开始寒暑不辍地学习书法,并自学隶书中的“八分体”。从北朝的碑文,到西晋,再到汉朝,她都有学习。泾县的包世臣先生,宜兴的吴德旋先生,来自湘潭、正担任两淮盐运使的周诒朴先生,同里的陆邵文先生、刘廉方处士,都赞叹、欣赏她的书法。由此,三姐的书法名声越传越广,每天都有人来乞求获得她的真迹。每天早晨,三姐洗漱完成后,就靠在书案前写数百字,然后才梳妆打扮,有时则会关门休息。一般,她写了数百字才会休息,也曾有半夜就起床写书法的经历。家里人让她多休息,但是三姐却说:“如果一天不写书法,我就好像失去了什么,真是欲罢不能啊。”
先府君少时学孔北海、颜鲁公、赵子昂书,中岁习汉分,得古人逆入平出之法。会与包先生同客京师,相与讨论笔法。于北朝碑刻廼(nǎi)尽,弃所学,专学北碑。尝曰:“世多尊右军,然右军之书世无传石、汇帖,所载与古法多不合者,盖转转钧摹,失其真意,不足据也。北朝碑刻皆本分篆之法,古刻石类、书丹,无钧摹失真之弊。又南朝石刻如《侍中石阙》、《瘗鹤铭》,皆与世所传右军书不同,而与北朝辄合。然则古法仅存,乃在北碑耳。”
父亲年少时便学习孔融、颜真卿、赵孟頫的书法,中年时则学习汉隶,习得古人逆入平出的书法之道。父亲和包世臣先生一同在寄居京城,共同探谈笔法。学到北朝的碑刻之后,父亲放下原先所学的笔法,开始专攻北朝的碑体。父亲曾说过:“世人多尊奉王羲之的书法,然而,王羲之的书法在现世并无真迹的拓本。与古代书法多有不同的其他版本,大概是在一次次的临摹中,渐渐失去真意,不足以作为学习的榜样。而北朝碑刻的字体,都是以分篆之法为其根源,所刻的碑石、用朱砂写在碑石上的文字,没有因摹仿导致失真的弊端。像《侍中石阙》、《瘗鹤铭》这样的南朝石刻,都与世间所传的王羲之的书法有所不同,反而跟北朝碑刻相切合。可见,所剩无几的古代笔法都被留存在北朝碑刻中啊。”
府君论书多与包先生合,而包先生书势尙缓,府君尙峻。包先生兼言南朝碑帖,府君则专言北碑,此则同之异也。用笔之法,五指疎(shū)布四面,置笔食指中节之端,挽而向右,以大指螺纹处抑而向外,中指钩其阳,名指、小指距其阴,则指实掌虚转运之灋(fǎ)。食指之骨,必横逼使笔势向左,大指之骨,必外鼓使笔势向右。然后万豪齐力,笔锋乃中,若紧握不运,则力惟在掌,而不至于豪。永叔所谓:使指运而腕不知。东坡所谓:虚而宽者也。府君尝亲授曜孙,习之数年。食指常苦下垂,而不得横逼之法;大指常苦内偃,不得外鼓少法;但能作分书,终不能作正书。
父亲经常与包世臣先生会面谈论书法,二人想法多相近贴合,但是包世臣先生行书较为舒缓,父亲行书则是严峻有力。包先生同时攻习南北朝的碑帖,而父亲则专攻北碑,这也是他们的不同之处。运笔讲究五指舒展于四周,将笔置于食指中端的地方,并将笔向右牵引,以大拇指的螺纹处往下压、同时向外,中指置于阳面,而无名指和小指在阴面。这就是指实掌虚的执笔之法。食指用力,必然使得笔势向左;大拇指用力,向外挥动的话,必然会使笔势向右。但是五指一起用力,那么笔锋就会汇聚在中心,如果紧握着却不运笔,那么力量只在手掌中,无法达到笔端。这样的话,就如欧阳修所言“手指独自施力而手腕却毫无作用”,亦如苏轼所言:笔法太虚、太宽。父亲曾花费多年时间,亲自教导我这套笔法。但是我常常苦于食指下垂,不能掌握横逼之法;而我的大拇指又常常向掌心收拢,而难以运用向外弯曲的笔法。因此,我只能写八分书,终究不能写好楷书。
姊尝教余“横逼之机在名指甲肉之际,外鼓之妙在中指刚柔之间”。余心会其意而不能运之于手,自知鲁钝,常用为憾。姊独心领手闲,能传府君之法,宜府君之深喜也。姊性婉柔,体瘦弱。若不胜衣而下笔,辄刚健沈毅、不可控制。为二三寸正书,神彩奕奕,端严遒丽,为分书格势峭逸,笔力沉厚。
姐姐曾告诉我“横逼运笔的要点在无名指指甲与指头之中,笔划向外鼓的绝妙之处在于中指的刚柔变换”。我虽然心中会意,但实在无法运用于手中。我自知迟钝愚笨,常常因此感到遗憾。唯有姐姐心灵手巧,可以传承父亲的笔法,深得他的喜爱。姐姐性情温婉柔和,身体瘦弱。如果幼时她便接触、学习书法,我想她的运笔会更加刚劲有力、深沉刚毅,难以想象会达到何种厉害的程度。她写的二三寸的楷书,神采飞扬,端严庄重,刚健秀美;写的八分书则超逸峻峭,笔力沉厚。
夫书虽艺事,然自李斯改大篆为小篆,程邈为隶书王,次仲作八分,而书法一变。唐以后,正书盛行,分篆寖(jìn)衰,书法再变,去古日远,变而愈下,安知所穷。《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今北朝书法虽未逼于天下,而有志斯萟(yì)者多信从焉。姐一女子生当其开,负殊绝之姿,得亲承先府君指授功力,勤奋又足以相副,而有成殆非偶然也。
书法虽然是技艺之事,但是从李斯改大篆爲小篆,推崇小篆,程邈为隶书王,王次仲作八分书,使得书法开始变化。唐以后,楷书盛行,篆隶渐趋衰弱,书法的规则再次发生变化,距离古代已经很远,越变越没有古意了,怎么还能知道原来是什么模样呢?《易经》中说:凡事没有始终平直而不遇险阻的,没有始终往前而不遇反复的。如今北朝的书法虽然未被天下人悉知,但是有志于书法技艺的人多信从它了。姐姐作为一个女子,遇上了开辟这条路的时机,且拥有超越时人的卓绝天资。父亲亲自教导、传授她书法技艺,她本人的勤奋又足够与之相当,因此,她的成功并非偶然。
巳姊其勉之哉。姊始学书年三十一,今年四十七矣。姊以衰老将至,大惧无成,辱府君之训,因作是图以自励,且志感焉。余因述授受之故,着用笔之法序,其后以相勖。昔班昭左芬与孟坚太冲,同以文学名世。而曜孙顽劣,不肖一萟(yì)之细,尚忝先人。况其大焉者乎,展玩是图,不禁愧奋嘅(kǎi)喟(kuì),而不能自已也。姊名纶英,字婉紃,先府君第四女,适同里国子监生孙叔献劼。姊既学书,又为五古诗,多沈辇之思。作图者上元朱鞠垞欲乞姊书,而为图以请者也,并附着之。
这是三姐勉励我们的地方。三姐再次学习书法是三十一岁,今年已经四十七岁了。三姐害怕衰老将至,自己还一事无成,以致侮辱了父亲的亲身教诲,于是在这幅《肄书图》上题字来勉励自己,也抒发自己的抱负。我因为讲述父亲教授书法的缘故,便将用笔的方法也写进了序文里,希望之后能与三姐互相勉励。从前的班昭和左芬,孟坚和太冲,都以文学闻名于世。而我自己性情顽劣,未能精功于哪一项技艺,有愧于先人。况且像三姐这样的大家,自己审视、观赏书法又有所想法,我不禁感到羞愧、叹服。三姐名纶英,字婉紃,是父亲的第四个孩子,第三个女儿,嫁给了来自同里的监生孙劼。三姐既学习书法,又会作五言诗,多沉郁之思。作画者,即来自上元的朱鞠垞也想要三姐的书法,于是他画了这幅图,来求请三姐的真迹,让她题字在图上。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冬十二月,同怀弟张曜孙。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冬十二月(1845年),胞弟张曜孙题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