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随笔
这些日子在给同学针灸的时候,冒出了一些想法,随便写写。
同学这几日心慌,容易三四点起床,脉率很快,扎了内关、公孙和一些疏肝健脾的穴位,从时间来看很明显是肺经的问题,取输穴太渊。
虽治疗有些偏离病机,但我发现同时刺激内关和公孙比刺激单个穴位针感强,这样针刺的方法和传统的针刺思维有所区别,是上下的穴位确定一个主治病症。传统的针刺思维是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主的十二正经,通常是一条经脉为主,刺激方式通常是点-线-面,通过刺激单个穴位,激发经气,治疗病位。
那么以八脉交会穴为中心,辅助以子午流注又是什么呢? 我想是“时空”,时间与空间的巧妙结合,是针灸的特点。时间上针刺并不像学校所教的什么时候发病就什么时候针刺,这不就与中医的精髓相违背了嘛?至于如何解决,目前我只知道倪海厦针刺五输穴的“输穴”,为什么要针刺这个穴位,望有缘人来此解答。
空间上,也就是上下,左右,表里,上病治下,左病右治,大家很熟悉的理论。
是否有人思考过经脉和胃、肠、胆、三焦、心包类似?在功能上都是传物而不藏,最大的区别是无形,经脉传的是气血。
一言以蔽之,对于经络的理解关乎着针刺的深浅,再抽象一点就是离心与近心,也就是如何用针来调节气机,也就是气的升降出入聚散,
归根结底 ,针刺是调气的升降出入聚散,不同的观念、理论、技术对于调气的效果都有不同,希望能够找到疗效最好的针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