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雨霖铃

2023-04-20 09:18 作者:ily193442323093  | 我要投稿

1

教学目标  1、精读《雨霖铃》,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2、引导学生自学《鹊桥仙》,感受词中的情致理趣。 3、总结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2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雨霖铃》,把握词中情景交融,虚实法点的写作手法。

3

教学难点   通过两首词的学习,总结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4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而在古典诗词中,它更是一个历写不衰的主题,我们以前学过不少描写别情的诗。 请看涂影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以上诗句均写离别,诗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当然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诗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佳作,千百年来以它的凄婉柔美,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作者情弦的脉动。  

活动2

【活动】(二)自主、合作、探究  1.简介作者及背景:      柳永,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慢词,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一生屡试不弟,故改名为“永”,生性放荡,喜结交歌伎、乐工,一生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集资埋葬。     柳永作品语言通俗,故流传广泛,“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首词写于他京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准备远行南方浙江谋生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离别。   2.整体感知    (1) 让我们先来整体把握一下诗歌的感情,体会这份离情别意,请听配乐朗诵。    问: 听完朗诵后,你觉得这首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说一说?          明确:凄切、哀伤。好,请同学们读一读,注意揣摩作者的情感。       (2)指导朗读      请一位同学示范朗颂一下。老师指导:      诵读时注意:a读准字音 b.读出节奏 c.读出感情(基调低沉,应读得慢些,深沉些,尽量走入诗人创设的意境。)      再请一位同学示范一下,老师再指导。,下面请大家一起来颂读一遍。     3.细部理解      通过以上诵读,我们对诗歌感情脉络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下面进行第二步,对诗歌作深入的探究,张开想象的翅膀,努力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中去。      意境赏析:  ①出示图片(多媒体投影一幅无任何点缀的恋人别离图)  导语:这是一幅表现柳永与心上人的别离图。板书:伤离别 本已愁苦不堪的一对恋人,生离死别,千言万语,万般愁苦都包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可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啊! 但是作者用却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感人的画面。(古人写诗讲究用意象传情达意)试结合全词为此图添加背景,渲染别离的气氛。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②选背景(展开讨论,口答) A.寒蝉:(为何不是黄鹂、喜鹊?) 讨论:蝉的叫声往往热闹,但在诗人笔下为何凄凉压抑? 【明确】因为蝉是寒的,即为秋蝉,秋天的蝉而且是在傍晚,叫声衰弱无力,凄切清冷,这是作者心情的外现,“以我观物,故外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   B.骤雨、长亭:     古人设在路边的亭舍,用作歇脚的地方,也是人们送别的场所。唐宋诗词中经常出现,暗示离别。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在哪里见过? 不是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曲吗? 庾信也说过“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的告别不也是在长亭吗?     课文中的“长亭”前加了一个“对”字,让我们联想到词人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   C.兰舟(船夫) 说到兰舟,我们要注意哪一个字?-------“催” 一个留恋一个催,尖锐的一对矛盾,更显依恋。   D.千里烟波,沉沉暮霭 大家把这一句,有情感的朗颂一遍。 问: 你读了课文中的这一句,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请描述一下? 明确: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江面,远处山色朦胧,江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色调灰暗。 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 作者为何选取如此浓重的色彩? 色彩浓重,暗示诗人心情的沉重,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小结:词的上片着重刻画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请女同学一起朗诵一遍。 E.杨柳岸、晓风、残月   大家一起来把这一句也郎颂一遍。 你读了课文中的这一句,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请描述一下? 明确: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轻晨习习的凉风,吹拂着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好,描述的好。这里几个并列词语合在一起,几个最能代表离愁别恨的事物放在一起,有了慑人的力量,杨柳(“留”的谐音)、晓风(凌晨的风)、残月(清冷暗合诗人伤心欲绝的心情),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借酒浇愁,结果“愁更愁”,这句诗凭借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③小结:(多媒体投影包含以上事物的图片)      .“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 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 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使万物丰富;惟有人,才使万物生灵;而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 作者笔下的情景是有机相融的(板书:“情景交融”),作者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板书:“虚实相济”),这份情凄楚哀婉,催人断肠。下面大家有情感的把这首词背诵一遍。  

活动3

【活动】3.MTV欣赏: 

活动4

【活动】4.拓展延伸(风格比较):  关于苏词与柳词,有一段精彩的评论,阅读这段话,完成思考题。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又称玉署,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曾任“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曾任“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俞文豹《吹剑录》) A.这位幕士给柳词和苏词选择了不同的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意味着什么? B.幕士用“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江东去”分别代表柳词和苏词,是否恰当? 【明确】A.词是要入乐的,苏词与柳词的风格不同,则歌者与伴奏乐器亦应有所不同。        B.“杨柳”名曲折地写出了作者的离情,细致深婉“大江”句写出了长江波澜壮阔的图景,激越豪放,都足以显示作家的风格。    我们初步感知了二词的不同,课后就二词的题材,语言,景物,意境等比较。

雨霖铃(寒蝉凄切)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雨霖铃(寒蝉凄切) 

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而在古典诗词中,它更是一个历写不衰的主题,我们以前学过不少描写别情的诗。 请看涂影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以上诗句均写离别,诗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当然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诗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佳作,千百年来以它的凄婉柔美,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作者情弦的脉动。  

活动2

【活动】(二)自主、合作、探究  1.简介作者及背景:      柳永,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慢词,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一生屡试不弟,故改名为“永”,生性放荡,喜结交歌伎、乐工,一生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集资埋葬。     柳永作品语言通俗,故流传广泛,“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首词写于他京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准备远行南方浙江谋生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离别。   2.整体感知    (1) 让我们先来整体把握一下诗歌的感情,体会这份离情别意,请听配乐朗诵。    问: 听完朗诵后,你觉得这首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说一说?          明确:凄切、哀伤。好,请同学们读一读,注意揣摩作者的情感。       (2)指导朗读      请一位同学示范朗颂一下。老师指导:      诵读时注意:a读准字音 b.读出节奏 c.读出感情(基调低沉,应读得慢些,深沉些,尽量走入诗人创设的意境。)      再请一位同学示范一下,老师再指导。,下面请大家一起来颂读一遍。     3.细部理解      通过以上诵读,我们对诗歌感情脉络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下面进行第二步,对诗歌作深入的探究,张开想象的翅膀,努力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中去。      意境赏析:  ①出示图片(多媒体投影一幅无任何点缀的恋人别离图)  导语:这是一幅表现柳永与心上人的别离图。板书:伤离别 本已愁苦不堪的一对恋人,生离死别,千言万语,万般愁苦都包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可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啊! 但是作者用却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感人的画面。(古人写诗讲究用意象传情达意)试结合全词为此图添加背景,渲染别离的气氛。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②选背景(展开讨论,口答) A.寒蝉:(为何不是黄鹂、喜鹊?) 讨论:蝉的叫声往往热闹,但在诗人笔下为何凄凉压抑? 【明确】因为蝉是寒的,即为秋蝉,秋天的蝉而且是在傍晚,叫声衰弱无力,凄切清冷,这是作者心情的外现,“以我观物,故外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   B.骤雨、长亭:     古人设在路边的亭舍,用作歇脚的地方,也是人们送别的场所。唐宋诗词中经常出现,暗示离别。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在哪里见过? 不是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曲吗? 庾信也说过“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的告别不也是在长亭吗?     课文中的“长亭”前加了一个“对”字,让我们联想到词人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   C.兰舟(船夫) 说到兰舟,我们要注意哪一个字?-------“催” 一个留恋一个催,尖锐的一对矛盾,更显依恋。   D.千里烟波,沉沉暮霭 大家把这一句,有情感的朗颂一遍。 问: 你读了课文中的这一句,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请描述一下? 明确: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江面,远处山色朦胧,江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色调灰暗。 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 作者为何选取如此浓重的色彩? 色彩浓重,暗示诗人心情的沉重,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小结:词的上片着重刻画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请女同学一起朗诵一遍。 E.杨柳岸、晓风、残月   大家一起来把这一句也郎颂一遍。 你读了课文中的这一句,脑海中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请描述一下? 明确: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轻晨习习的凉风,吹拂着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好,描述的好。这里几个并列词语合在一起,几个最能代表离愁别恨的事物放在一起,有了慑人的力量,杨柳(“留”的谐音)、晓风(凌晨的风)、残月(清冷暗合诗人伤心欲绝的心情),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借酒浇愁,结果“愁更愁”,这句诗凭借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③小结:(多媒体投影包含以上事物的图片)      .“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 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 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使万物丰富;惟有人,才使万物生灵;而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 作者笔下的情景是有机相融的(板书:“情景交融”),作者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板书:“虚实相济”),这份情凄楚哀婉,催人断肠。下面大家有情感的把这首词背诵一遍。  

活动3

【活动】3.MTV欣赏: 

活动4

【活动】4.拓展延伸(风格比较):  关于苏词与柳词,有一段精彩的评论,阅读这段话,完成思考题。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又称玉署,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曾任“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曾任“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俞文豹《吹剑录》) A.这位幕士给柳词和苏词选择了不同的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意味着什么? B.幕士用“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江东去”分别代表柳词和苏词,是否恰当? 【明确】A.词是要入乐的,苏词与柳词的风格不同,则歌者与伴奏乐器亦应有所不同。        B.“杨柳”名曲折地写出了作者的离情,细致深婉“大江”句写出了长江波澜壮阔的图景,激越豪放,都足以显示作家的风格。    我们初步感知了二词的不同,课后就二词的题材,语言,景物,意境等比较。来源于易/公/教/育

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雨霖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