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事会结构层面,看秦朝灭亡的原因
、 【原文】《资治通鉴》秦纪二 二世皇帝上元年 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 【译文】 秋季,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在蕲县起兵。 【解析】秦始皇死后的第二年,胡亥登基后的第一年,陈胜吴广起义,相对于秦兼并六国的战争,这本应该只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农民起义,正常情况下,很快就会被扑灭,社会也会很快恢复平静。然而并没有,陈胜吴广起义这点星星之火,促成了底层人民和六国旧贵族势力的燎原之势,胡亥当政后国家治理一片混乱,强大的秦国倏忽而亡,简直是不可思议。好比一个强壮的年轻人,得了个感冒打了几个喷嚏,突然就死了。 秦国为什么忽然灭亡?不同人的理解各不相同,各种解释必然都有其道理,不再此一一赘述。我们不妨试着从董事会结构的角度,分析下秦朝灭亡的原因。而只有了解秦朝董事会结构历来的变迁,才能了解秦始皇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秦朝倏忽而亡的原因。 一,商鞅变法,宗室的噩梦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孝公先回顾了往昔秦穆公的霸业,又历数了中间几代国君治理朝政的混乱,以致于河西之地被魏国所夺,他的父亲献公继位后励精图治,想要收复河西之地却不可得。孝公为了完成父亲未完成的遗愿,昭告天下,只要能出计策使秦国强大,孝公不仅尊其做大官,也会给他分土地。 能出奇计强秦者,与之分土。孝公开了个好头,秦国历代君王都不吝啬土地封赏,股权激励非常的到位,也因此吸引到六国的智力资本为其效力。一个叫公孙鞅的卫国青年听到此求贤令后,西入秦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变法,在孝公和卫鞅的联手下,即将开始了。 商鞅变法的内容简言之有以下三点:1,耕战导向。全国的资源都向种地和打仗倾斜,平民要想富贵,只有种地和打仗两种手段,集中国力做好这两件事。这给平民提供了上升的渠道。2,政治上废除贵族特权。贵族如果没有军功,户籍就不能算在国君的宗族里面。不同爵位待遇不同,爵位只能通过军功获得。没有爵位即使有钱,也不允许享受荣华富贵。3,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井田制的含义是贵族占有土地,庶民进行耕种,产权永远数据贵族,不能转让。 凡是有军功的人,都能够得到股份;而贵族如果没有军功,股份就会被收回。这是旧贵族的噩梦。但秦国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却大大增强。变法前,旧贵族是躺赢的,爵位世袭,土地产权不可转让,股权是恒定的,不流动的,可以什么都不做,就享受荣华富贵。变法后,旧贵族是被动的,没有军功爵位会取消,土地也会被收回,股权是流动的,易失去的,必须得卷起来,不然就有可能沦为平民。 这自然遭到了旧贵族势力的反对,秦国太子触犯新法,商鞅没有惩罚太子,但是对太子的老师兼伯父公子虔处以劓刑,割了公子虔的鼻子。表面上,这是商鞅的处置,他作为变法大臣,为了维护新法,采取的措施。 但其实并不是,商鞅能力再强,他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充其量是拿到部分股权的职业经理人。公子虔可是秦国董事会的大股东,商鞅没有能力去处理公子虔。对公子虔的处理必然是秦孝公的授意,至少秦孝公是默许的。 秦国董事会成员均为秦国宗室和旧贵族势力,董事长秦孝公为了秦国国力强大,锐意改革,任用商鞅做CEO,变革了股权结构,削弱了秦国宗室和旧贵族的股权,激发了人民积极性,取得了变法的成功。秦孝公也如愿以偿的收回了河西之地。秦孝公死后,商鞅在公子虔的诬告下被车裂。 二,秦武王之死,宗室的覆灭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继位。为了获取宗室势力的支持,秦惠文王车裂了商鞅。秦惠文王自然明白商鞅变法的益处,也明白其父亲强秦的良苦用心,并没有废除商鞅变法的成果。车裂商鞅,只是为了谋求秦国董事会的支持罢了。 即使经过商鞅变法,打通了底层人上升的通道,秦惠文王时期,主要的将领依然是宗室出身,比如公子华,樗里疾。秦国董事会以宗室为主,经营层也有董事会派出的高级将领。可以说,秦惠文王时期,宗室的势力达到了巅峰。 为什么商鞅,张仪在秦国做丞相,说被车裂罢免,立马就会被拿下,毫无反抗的能力,本质上就是因为秦国董事会的强大,宗室势力是秦国政权的压舱石。职业经理人是无法和董事会对抗的。 此时秦国董事会,宗室的状态是最好的。经过商鞅变法,既不像秦孝公之前,旧贵族和宗室势力尾大不掉,妨碍君主集权,压制整个社会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又能起到拱卫王权的作用。在秦惠文王的带领下,秦国的事业蒸蒸日上。 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变数出在了秦武王身上。秦武王力大无穷,是个猛人,但着实不着调。秦武王举鼎绝膑而亡,突然暴毙。这实在是一件狗血到极点的事情。秦武王一死,权力斗争的腥风血雨要来了。 由于秦武王没有儿子,秦王的位置该由谁继承,成了问题。以惠文后为首的这一派,拥立武王的弟弟公子壮为王,这一派成员都是秦国宗室,于礼法上,也该公子壮继承王位;以宣太后为首的这一派,拥护公子芾为王,这一派的成员都是外戚势力,最关键的人物是宣太后的弟弟魏冉。 在两派僵持不下时,在赵武灵王的干预和支持下,在燕国做人质的公子稷,被立为王。公子稷也是宣太后的儿子,再有赵武灵王的加持,二比一胜过秦国宗室势力,公子稷继位,即是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原本以秦武王为首的宗室势力,在秦武王暴毙后束手无策,江山眼睁睁的看着被他人抢走,岂能善罢甘休? 前305年,公子壮和大臣诸公子发动政变,史称季君之乱,想要夺回王位。在政治强人魏冉的反击下,公子壮一干人统统被诛杀。凡是觊觎王位心怀不满的公子,魏冉毫无例外的彻底消灭掉。这是外戚对秦国宗室的全面胜利,自此以后,秦国再也不是以前的秦国,秦国董事会进行了彻底的重组。 秦国宗室在董事会中彻底出局,取而代之的是外戚势力。昭襄王为董事长,董事会成员是宣太后,穰侯魏冉等外戚势力。季君之乱,某种程度上说,不亚于改朝换代。秦国再也不单是赢氏家族的秦国了。自此以后,秦国政权的压舱石变成了外戚力量。 三,宣太后,走上舞台的外戚 昭襄王上位后,并无实权。秦国军政大权把持在宣太后和穰侯魏冉手里,外戚势力正式登上秦国政治舞台。魏冉是秦国历代丞相中,权力最大的丞相。既有拥立昭襄王之功,又掌军政大权,自身能力超强,并且还是秦国董事会大股东。他的权力相当于,商鞅+公子虔。其他秦国的丞相,只不过是略有股份的高级打工人,不可同日而语。 昭襄王内心是矛盾的,对自己的舅舅穰侯魏冉不得不用,十分倚仗,但昭襄王终究是赢氏子孙,他又迫切希望能把权力夺回到自己手里,对外戚势力十分忌惮。秦惠文王把江山托付给秦武王,为秦武王留下了一个超强的宗室团队。宣太后疼的是公子芾,最初想要拥立的是公子芾。而昭襄王被派到燕国当人质,真可谓爹不疼娘不爱,势单力孤。 爹不疼娘不爱的孩子,往往能力最强。小学语文教课书中,最大的反派boss,秦昭襄王的实力不是吹的。 前299年,昭襄王听说齐国孟尝君十分的贤能,就让自己的弟弟泾阳君去齐国做人质,请孟尝君入秦做丞相。初看这一段时,我十分的疑惑不解,这算是啥操作,孟尝君怎么可能真心为秦国做事? 孟尝君田文入秦后,昭襄王立马翻脸,囚禁孟尝君,要杀他。可是泾阳君还在齐国做人质,你杀孟尝君,就不怕?没错,昭襄王正是为了挤兑他弟弟。孟尝君只是一颗棋子,来秦国能搅乱魏冉把持朝政的格局也好,不能也罢。不行杀了孟尝君,也可以使泾阳君陷于危难之中。然而孟尝君终究逃了。 前292年,以客卿烛寿为丞相。 前291年,烛寿免,魏冉复为丞相,封地封在穰和陶,被成为穰侯。 前281年,穰侯复为丞相。 秦昭襄王和穰侯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准确的说,既合作又斗争。既任用穰侯,又防范穰侯。魏冉也确实功绩卓著,军政外交一手抓,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白起也是穰侯发现并任用的,发现人才任用人才上,穰侯也毫不逊色。 前266年,在范睢的建议下,范睢说,“我为大王担心,万世后拥有秦国的不是您的子孙呀!”这句话戳到了昭襄王的心肝上,昭襄王彻底废除宣太后,罢免穰侯,驱逐华阳君,泾阳君,真正的完全掌握秦国军政大权。 但秦国董事会的结构变了吗?并没有。外戚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了。更何况,外戚对秦国是有贡献的。 四,秦始皇,顾此失彼的董事长 阳翟商人吕不韦去邯郸做生意,遇到了在邯郸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和异人结成联盟,帮助异人向秦国君王的目标迈进。吕不韦说,“能决定未来国君人选的,唯独华阳夫人一人。”可见华阳夫人权势的煊赫。 华阳夫人是秦国太子嬴柱的夫人,也是楚国人,是宣太后表侄孙女。华阳夫人无子,吕不韦通过华阳夫人之姊游说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儿子。华阳夫人同意后,异人后来才能继承王位。 昭襄王在燕国做人质,被宣太后和魏冉拥立为王。异人在赵国做人质,被华阳夫人拥立为王。外戚的策略是不变的,拥立一个没有根基的秦王,才能永葆己方在董事会的席位。外戚与秦王共治天下。 外戚掌权,已经成为秦国朝政的一种风气。嬴政登基后,一个宦官嫪毐没有任何功劳,却被封为长信侯,因为他背后是赵姬太后。这个是不难理解的。而嫪毐是假太监,这件事实在是惊掉所有的下巴。嫪毐竟然有野心颠覆嬴政的王位。 嬴政王位不允许挑战,秦国仍然是嬴氏的秦国,这是华阳太后,赵姬太后,吕不韦等多方势力,可以和平共处的前提。任何人敢触碰这个底线,都会被无情的绞杀。嫪毐触碰了底线,想要挑战嬴政的王位,被嬴政派人剿灭掉。派去的三位大臣是,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后两者都是楚系势力。 自季君之乱后,秦国的朝政已经没有宗室的影子了。 华阳太后是支持嬴政的,嬴政对楚系势力也是信任的,嬴政的夫人也是楚人。此时秦国的董事会结构,仍然是嬴政为首,外戚势力为董事会成员。在嬴政讨伐六国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事,这个格局被打破了。 在伐楚的战役中,昌平君叛变,倒向楚国,成了楚国最后一任君王。这件事情大大刺激了赢政。有人说,嬴政不立皇后,是因为他的母亲刺激到他,固然有此原因。昌平君的叛变,也让嬴政有意打压外戚势力。扶苏的母亲也是楚人,所以不能立为皇后。至此,外戚力量也退出秦国董事会了。秦统一六国后,再看秦国高管层,李斯王翦赵高蒙恬等,都是既没有宗室背景,也没有外戚背景的人员。 在选择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决定上,丞相王绾建议秦始皇,人心不定,把儿子派到各个地方做一方诸侯镇守一方。被秦始皇否决掉。秦始皇说,天下打了这么几百年,不就是因为分封制吗?为了平息天下,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始皇选择了郡县制。凭这点,秦始皇也值得被称赞被铭记。 此时,秦朝董事会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唯秦始皇一人耳。既无宗室力量拱卫,也没外戚势力辅助。只要秦始皇在,什么问题都没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但这仅适用于秦始皇,这种董事会结构没有容错性。如果秦始皇出了问题,一切都要乱掉。 前210年,秦始皇崩于沙丘。 胡亥在赵高的阴谋支持下,谋取了王位。朝政治理的一塌糊涂,天下大乱。
既无宗室势力出来收拾场面,也无外戚势力力挽狂澜。
秦国的帝国大厦也迅速的崩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