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诚不我欺——读张宏杰的《曾国藩传》有感
看着书架上排列整齐的书,我抽出了前年夏天看了一小半的书——张宏杰的《曾国藩传》。为什么买下这本书呢?更多的是出于好奇吧。

一则是因为一个故事(传言), 说是曾国藩从小读书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觉。有一天黄昏,他坐在书桌前背《岳阳楼记》,有一个小偷,潜入他家,爬到房梁上,准备等这家人都睡着了,下来偷东西。结果没想到,曾国藩这篇课文怎么也背下来。小偷在房梁上睡了两觉了,醒来一看,曾国藩还在那儿背呢:“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听来听去,连小偷都背会了。到后来,小偷实在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了下来,指着曾国藩的鼻子,破口大骂:“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我给你背一遍!”说着从头背到尾。然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在屋里目瞪口呆。
有点好笑,但留下历史痕迹的是这样“蠢笨”的曾国藩,而不是那个聪颖的梁上君子。奇哉怪哉?
二则是据说蒋介石的案头就摆两本书,一本是《圣经》,那是为了取悦他那信奉基督教的太太。另一本书就是《曾文正公全集》。用蒋介石自己的话来说,平生只服曾文正公。蒋介石是如此佩服曾国藩,毛主席也独服曾文正公:“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国共两党的领导人都对曾国藩推崇备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人格魅力呢?
三则是文科出身的我,对历史略有了解,历史书上的那简单几页,实际上书写的是怎样的人生呢?它波澜壮阔吗?它坎坷崎岖吗?历史书上的曾国藩,对学生而言,很单薄,很平面,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和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没什么很大不同。

看完整本书后,我想了很多。外面广场舞的声音已入耳不入心了。一个天资并不超绝的笨人是如何一步步地成为近代史上的圣人?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是怎样成长为“中兴第一名臣”?
第一是因为曾国藩“越笨拙越努力”。世界上不缺聪明人,可总出现“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现象,是何原因?用康辉在《平均分》里的话来说,“ 别人家的孩子”也会有很多毛病,被夸奖多了难免骄矜,被纵容惯了难免自私,被期望高了难免失意。”曾国藩用超人的努力去解决自己雄心与头脑之间的差距,连续六次考秀才的失利并没有把他打倒,他反思求突破,从模范试卷与自己的反复对比中去总结失败的教训,再加以改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考中了秀才,继而是中了举人,在朝考之中被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
曾国藩曾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能打通科举这条路,曾国藩靠的是笨功夫;带兵打仗讲究的是“结硬寨、打呆仗”,只凭坚韧踏实,死磕到底。成语有云“大智若愚”,诚不我欺。笨人抗击打能力强,更谦虚、更肯付出,不懂终南捷径、取巧使诈。所以对于这样的笨人,大器晚成是他最差的结果。
第二是因为曾国藩善于反省,学习他人长处,听取他人建议。他说:“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为一代之伟人。”他做了一件事,很多人读做过,那就是写日记。但不同的是:一是曾国藩将自己写的日记给亲友们看,让他们监督自己、写上批语;二是他从青年到老年,一直都在日记中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行为。我有这样的坦诚与胆量吗?我有这样的恒心与毅力吗?反问自身,答案昭然。对这位一百多年前的老者,我不禁肃然起敬。
通过这种反省方式,曾国藩成功戒烟,气质、习惯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待人接物愈发宽厚、周到、真诚,品质更加纯粹、崇高。他的人格力量也吸引着人才围绕在他身边,众星璀璨。作为大儒,他的文章精深博大之处让学者终生沉浮其中。只是时不与他,他以一人之力,难以挽回封建社会积千百年形成的强大颓势,只能以补天填海之意志一直在忠君报国的路上艰难前行。
文正公,大智若愚。真正的智慧总是那么质朴无华吧。读罢此书,感慨深矣,愿做这样笨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