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锯脂鲤家族的一些杂谈(二)鱼目混珠
本篇应上篇评论区的要求围绕着短盖肥脂鲤和纳氏臀点脂鲤展开。主要教一教大家如何区分它们,并且做一些延伸讨论。
先来简单的介绍一下它们,先来说一说纳氏臀点脂鲤( Pygocentrus Nattereri ),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红腹食人鱼,它们分布于安第斯山脉以东亚马逊盆地以北(包括亚马逊盆地)的南美各个流域。是Pygocentrus属的代表性成员。是大众知名度最高,市场上最常见的水虎鱼。同时也是分布最为广泛的Pygocentrus臀点脂鲤属成员。经常出现在各种纪录片之中。因其适应力较强,稀有度低可以人工繁殖价格也相对便宜,成为了国内很多水虎鱼爱好者入门的首选。体型记录最大为33厘米

短盖肥脂鲤(piaractus brachypomus),就是菜市场上常见的淡水白鲳。它们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逊和奥里诺科河盆地/洪水平原。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食用鱼,其体型肥大,杂食偏素,口中的牙齿酷似人的臼齿。 短盖肥脂鲤对环境的适应力极强,食性杂食偏素,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被多个国家作为食用和观赏鱼引进,同时因为养殖逃逸和不负责任的乱放生,它们也在世界上的多个地区造成入侵(例如分布区以外的南美,北美,欧洲和亚洲的部分地区),在我国南方多个地区的河流,水库,池塘发现了养殖逃逸的个体,是真正需要我们警惕的生态破坏者。在新几内亚甚至有入侵的短盖肥脂鲤攻击男性隐私部位的案例。短盖肥脂鲤幼鱼的颜色较为鲜艳,外观酷似纳氏臀点脂鲤,因此有不良商家用短盖肥脂鲤来冒充纳氏臀点脂鲤。

下文就来细数它们的种种不同,教大家如何的区分它们
1.体型:双方的体型差距很大,纳氏臀点脂鲤最大33厘米。而短盖肥脂鲤最大可以长到80cm+,体重可达20kg+,是锯脂鲤科第二大的成员,名副其实的肥。
2,牙齿:纳氏臀点脂鲤上下郃牙齿各一行,牙齿锋利呈三角型适合切割肉块,是真正的肉食者。而短盖肥脂鲤的上下郃牙齿各两行,牙齿外形酷似人的臼齿似合碾碎坚果和甲壳动物,是以素食为主的杂食者。


3.嘴巴形状:纳氏臀点脂鲤的下郃突出且发达,比上郃更加突出,看上去“地包天”。而短盖肥脂鲤口裂相对较小,下郃不是很突出,嘴巴看上去相对比较“平”。上面有二者的图大家可以自行对比一下。
4.尾巴颜色:纳氏臀点脂鲤的尾巴颜色是黑_白_黑,从幼鱼很小的时候开始尾巴与身体连接处就有一段黑色,伴随着成长尾巴的边沿处也会慢慢变黑。短盖肥脂鲤的尾巴只有边沿处是黑的,尾巴与身体的连接处不是黑的,或者很不明显。大家可以通过下面两张图来对比一下,通过这一点来区分还是很方便可靠的


5.腹鳍:短盖肥脂鲤的腹鳍一般比纳氏臀点脂鲤的腹旗更宽大一些,这一点通过上面的两张图也能看出来。当然也有例外的个体存在。
6.发色:短盖肥脂鲤的幼鱼发色比纳氏臀点脂鲤更早一些。
7.身上的斑点:纳氏臀点脂鲤身上有明显且规则的圆形斑点(一般集中在臀部周围的比较多,但身体其他部位也有,而且个体间存有差异)这一特征也是臀点脂鲤属得名的由来,Pygocentrus的意思可大致拆分为臀部+中心(规则的圆点)。而短盖肥脂鲤身上的斑点则是不规则的圆形。这一区别在它们幼年时期非常明显,可以用来区别纳氏臀点脂鲤和短盖肥脂鲤的幼鱼。
8.性格:纳氏臀点脂鲤的性格相对机警一些,短盖肥脂鲤的性格一般相对胆大,憨傻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锯脂鲤科最大的成员大盖巨脂鲤Colossoma macropomum(商品名“黑银板”)也比较容易与短盖肥脂鲤混淆。大盖巨脂鲤的体型比短盖肥脂鲤更大,极限体长可达110厘米,体重可达44kg。大盖巨脂鲤的身体侧面有像山峰一样的花纹,但大个体的短盖肥脂鲤也会变成灰黑色,体侧也有山峰状条纹。不过短盖肥脂鲤的背部是银灰色,大盖巨脂鲤则是绿色,所以短盖肥脂鲤的花纹看上去没有大盖巨脂鲤那么显眼。而且大盖巨脂鲤幼鱼的腹部和鱼鳍不会发红,短盖肥脂鲤则与之相反(短盖肥脂鲤有一个商品名叫“红银板”)。此外直接从名字上分更简单,大盖巨脂鲤鳃盖很大,头部和鳃盖的整体呈现扁椭圆形,而短盖肥脂鲤鳃盖很短,头和鳃盖整体的高度和长度差不多。大盖巨脂鲤也更修长和粗壮一些,接近鳙鱼。而且大盖巨脂鲤的嘴比短盖肥脂鲤的嘴更上位一些

感谢@发癫Nemo 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