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宋词》里的这首词,其实大有隐情

2020-01-29 10:52 作者:C叔聊历史  | 我要投稿


1182年,淳熙九年,绍兴监狱新收进一位囚犯。

狱官见是一位弱女子,已经被打得遍体鳞伤,便动了几分恻隐之心,和女子说,这又是何苦呢?赶紧招了吧。

那女子却说:

“我身为一个妓女,哪怕是和太守有染,也不至于是死罪,招认了又有何妨?但是,天下事,真就是真,假就是假,怎么可以为了自己不受罪,信口妄言,污了士大夫的名声?今天我宁愿就这么死了,也绝不招认没有的事!”

讲出这番大义凛然言论的,是一名浙江台州的官妓,名叫严蕊

她不会料到,当年她挨的这顿板子,将会引发一场涉及 4 个朝代,持续数百年的“历史冤案”。


一、卜算子·不是爱风尘

故事的主角是南宋时期一位小网红,据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上记载:

“天台营妓严蕊,字幼芳,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善逢迎。四方闻其名,有不远千里而登门者。”

严蕊是一名官妓,所谓官妓,就是为国卖笑。在唐宋时期,严令禁止官员出入风月场所,但朝廷也非常人性化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去私营不如来国营,还能创造点GDP。

所以官妓隶属于各个地方官府的,从某种角度说,也是吃公家饭,混体制内的。她们从当地政府领工资,相应的要为各级官场活动提供服务,当然,根据规定,陪喝酒吃饭可以,陪唱歌跳舞可以,但陪睡觉不可以。

在众多官妓之中,不论外表,还是业务能力,严蕊都没的说,琴棋书画,冠绝一时,所以粉丝众多,连外地也有慕名而来的。

但就在严蕊事业上升期的时候,她却被抓了,不但被抓了,还被用了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就要说到时任台州太守唐仲友了,唐仲友才华横溢,堪称南宋学术界四大金刚,他擅长“经制之学”,简单就是研究国家制度的,后来的帝王们对他评价都很高,比如乾隆评价他的《帝王经世图谱》:

“读之而其辞易通,玩之而其义易见,允为政治圭臬。若夫择之精,语之详,提要钩深,用力不纷而见功甚巨。”

这样的才子自然欣赏才貌双全的严蕊,本来已经发展到要为严蕊赎身,对于官妓来说,这可能是最好的归宿。可后来唐仲友被调任,还未来得及把严蕊带走,人就被抓走了。

下令抓严蕊的,则是鼎鼎大名的朱熹。

朱熹时任浙东提举,据说接到举报,唐仲友贪赃枉法,一连给朝廷上了六道奏折,弹劾唐仲友,史称“台州公案”。其中有一条罪名,就是和官妓有非正常关系。

这就有了开头那一幕,严蕊被严刑逼供,但始终不肯屈打成招。后来事情越闹越大,传到皇帝耳朵里,皇帝问当时宰相王淮:“元芳,这事你怎么看?”王淮说:“秀才争闲气罢了。”

于是皇帝把案子移交给岳飞的儿子岳霖,岳霖审案问起经过,严蕊什么也没说,直接作了一首词,这首词名叫,《卜算子·不是爱风尘》: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大意说,要不是命运捉弄,有谁是生来就要当妓女的呢?我的命运如何,就看长官如何发落了。假如可以的话,谁会愿意继续风尘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日子才是我的追求。

这首词写的情深意切,感人肺腑,岳霖听完这首词就把严蕊无罪释放了。而这首词后来也被《全宋词》收录。

因为朱熹和唐仲友之间的“斗争”,让一名妓女成为牺牲品,而这名地位卑微的妓女却为了大义宁死不屈,没想到朱熹这个家伙竟然是这样的朱熹?!

因此这首《卜算子·不是爱风尘》迅速蹿红,朱熹的这段八卦也成了他的标签,之后几百年间不断被翻炒出来,成为热门小说灵感来源。

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二、朱熹和唐仲友

有句话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一般碰到这种一边倒泼脏水的事件,背后总有点故事可挖,比如纣王因为妲己丢了国,周幽王因为褒姒完了蛋。

那么关于朱熹和严蕊的这段故事,又会不会有什么反转呢?

这个故事的许多改编版本,都指出,源头来自于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我查了下,周密和朱熹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那么作者周密是怎么知道这个八卦的呢?

其实《齐东野语》里注明,这故事来自于南宋洪迈的《夷坚志》。

《夷坚志》是本什么书呢?书名的来源来自于《山海经》,据传说《山海经》中的故事是大禹看到的,伯益取的名,夷坚听说后记载下来了。作者洪迈就以此为名,希望成为《山海经》一样的名作。

所以实际上《夷坚志》是一本志怪小说。志怪小说虽有虚构成分,但也未必空穴来风。

再看作者洪迈,他和朱熹不但是同时代的人,而且同朝为官,看起来对当时的情况非常了解,那这哥们靠不靠谱呢?

《宋史》里这样记载:

“迈兄弟皆以文章取盛名,跻贵显,迈尤以博洽受知孝宗,谓其文备众体。迈考阅典故,渔猎经史,极鬼神事物之变,手书《资治通鉴》凡三。有《容斋五笔》、《夷坚志》行于世,其它著述尤多。所修《钦宗纪》多本之孙觌,附耿南仲,恶李纲,所纪多失实,故朱熹举王允之论,言佞臣不可使执笔,以为不当取觌所纪云。”

大致意思是,洪迈这哥们,才华有,文章写的不错,出了几本书,皇帝也挺赏识他,但是呢,腰杆子不硬,写东西见风使舵,是棵墙头草。被朱熹多次批驳,搞的很没面子。

再一查,唐仲友又是洪迈的好兄弟、好朋友。这样一看,他的立场就很可疑了。

而朱熹和唐仲友之间的“台州公案”,当时确实闹的沸沸扬扬。据宋史记载:

“知台州唐仲友与王淮同里为姻家,吏部尚书郑丙、侍御史张大经交荐之,迁江西提刑,未行。熹行部至台,讼仲友者纷然,按得其实,章三上,淮匿不以闻。熹论愈力,仲友亦自辩,淮乃以熹章进呈,上令宰属看详,都司陈庸等乞令浙西提刑委清强官究实,仍令熹速往旱伤州郡相视。熹时留台未行,既奉诏,益上章论,前后六上,淮不得已,夺仲友江西新命以授熹,辞不拜,遂归,且乞奉祠。”

宋史里从多个角度都记录了这次台州公案,但总体来说意见一致。也就是说,当朝宰相王淮很不满意朱熹,而唐仲友又是王淮的姻亲。

朱熹被派往浙东赈灾,期间发现了唐仲友确实有贪赃枉法的行为,于是多次上书弹劾,都被王淮按了下来。

但朱熹不依不饶,六次上书,最后王淮不得已罢免了唐仲友的江西提刑,由此可见朱熹一定是证据确凿,否则王淮不可能服软。

而此时王淮还给朱熹挖了个坑,让朱熹去补江西提刑,假如朱熹去了,那就制造了朱熹是看中唐仲友的位子才设计陷害的假象,不过朱熹拒绝了这个任命。

看到这里,我们发现,唐仲友被查并不冤,朱熹不过是正当办案,而且阻力很大。但朱熹有没有逼供严蕊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做了考证,说这首词其实是唐仲友的表弟高宣教写的。

“宋人小说,多不足信。如《雪舟脞语》谓:台州知府唐仲友眷官妓严蕊奴。朱晦庵系治之。及晦庵移去,提刑岳霖行部至台,蕊乞自便。岳问曰:去将安归?蕊赋《卜算子》词云:「住也如何住」云云。案此词系仲友戚高宣教作,使蕊歌以侑觞者,见朱子「纠唐仲友奏牍」,则《齐东野语》所纪朱唐公案,恐亦未可信也。”

高宣教这个人,是妓院的常客,平时不学无术,专门给唐仲友拉皮条。那当时高宣教为什么作这首词呢?

其实在朱熹弹劾唐仲友的诉状中就记录着,原来唐仲友答应给严蕊入籍,但却只让她住在外地亲戚家,让严蕊大失所望,连高宣教都看不下去,此时严蕊,留又不想留,走却不甘心。这才有了那句:去又如何去,住又如何住。

这似乎能证明朱熹的清白,另外还有一段破绽,那就是岳霖。

岳霖和朱熹的私交非常好,朱熹的父亲因反对合议,也被秦桧陷害而死,和岳霖可谓同仇敌忾。假如是岳霖接替朱熹的案子,首先宰相王淮不会这么傻,安排个和朱熹关系那么好的人去接替朱熹,其次,哪怕岳霖审案,也不会就这么听了首词就放了严蕊。

而根据《宝庆续会稽志》记载,淳熙八年到淳熙十年担任浙东提刑的只有,傅琪和张诏两人,根本没有岳霖什么事。

到这里,似乎事情都搞清楚了,朱熹人在家中坐,锅从四方来。

可是,关于朱熹的流言并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

比如明末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里的一个短篇《硬勘案大儒争闲气,甘受刑侠女著芳名》,严蕊从才女变成了侠女。

哪怕到了现代,还有小说《人在风尘》、《花溅泪》,戏曲《胭脂雨》等等。朱熹在里面基本上扮演的都是反派一号人物。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是,大家知道“程朱理学”后来挺争议的,被不断抨击,各路专家大师的抨击方法都要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

然而民间的方法就很简单,直接给朱熹整一段八卦,真别说,效果惊人。

《全宋词》里的这首词,其实大有隐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