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入药较晚,唐代陈藏器始将土茯苓收录于《本草拾遗》,名曰:“草禹余粮”。唐代
土茯苓入药较晚,唐代陈藏器始将土茯苓收录于《本草拾遗》,名曰:“草禹余粮”。唐代苏颂《图经》始有“施洲土人用以敷疮颇效”之说。明代汪机《本草会编》始用以治杨梅毒疮。明代医家李时珍说土茯苓有“食之已风”之效。 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载一头痛神方,其中土茯苓用到四两,传说一妇人患头痛甚,欲自缢,服二剂数年不发。 又孟文瑞《春脚集》载有立愈汤,治一切头痛,其中土茯苓为一两。 以上两个治头痛方均以大剂量土茯苓为主,说明古人即知土茯苓治头痛,而今人却很少有人知土茯苓治头痛之功。 临床上虚实证头痛均可用土茯苓,而且需要大剂量,对经久不愈之头痛尤当大量使用,但需逐渐增加用量,最大可用到120克 ,但临床上还需根据辨证结果,配合相应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