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辨治疫情中“沉默型肺炎”的思考


一直以来,疫情中的弱势群体都是老人和孩子。而在放开管控后,这些社会的“软肋”,首当其冲!对于老年的新冠患者,更是出现了许多“沉默型肺炎”的病例。而这个病,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顾名思义,这类的肺炎,并没有非常明显的高热、咳嗽等常规症状,而是以心胸憋闷、憋气为主。这类病人,如果去检测血氧饱和度,常常都是很低的。在这轮疫情中,资深教育工作者樊登的父亲,也因患有此症,后不幸离世。
在急诊科室工作过的人都有一个经验,就是那些叫声比较高亢的病人,往往都是比较安全的;但那些一声不吭的病人,往往病得都比较重,所以要先安排处理。“沉默型肺炎”,是一种“阴证”,事实上,它比那些“阳证”,也就是高热、咳嗽咳痰的病症更严重!

为什么在新冠病毒的感染下会出现“沉默型肺炎”?其问题的关键在于血氧饱和度。因为老人的免疫力一般比较差,甚至常常是精血亏虚、气血不足的。而病毒感染后,人体的气血会奋起反击,就会消耗大量的氧气、能量。在中医理解看来,也是机体“气化”病毒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内耗”。
所以,可想而知,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来说,如果他平时就有贫血、气血不足的病症,那么他在感染病毒后,血氧含量偏低的概率就很高。如果再碰上病毒载量增大,就很容易出现CT下肺的大部分面积变白的征象(提示严重肺炎),进而因为无法提供给身体组织足够的能量,造成基础病症的加重,直接或间接危及生命。

而这种证象,在中医看来属于“少阴证”,涉及到少阴心肾,常常会伴随有“脉微细,但欲寐”的症状。这个时候,需要使用“四逆汤”来激发心肾之阳(主要是肾阳)。也可以理解为“提前提取肾精、肾气”,刺激“精生血”的功能!在西医理解下,也可以认为是“激发人体免疫”、“刺激骨髓造血”。中医观点认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独参汤)”。而中医针灸等外治方法,对于昏迷的患者也有一定优势。可以通过针灸“气海、关元、百会”等大穴,来激活肾气,来回阳救逆。绝不放弃一线生机!
而从预防“沉默型肺炎”的角度来探讨,在尚未感染病毒之前就应该先补充足量的营养,特别是对生血有帮助的食物。例如像是含有较多的叶酸的菠菜,或者是猪血、鸭血等制品,都能在平日里适量搭配食用。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平时适当规律地运动,这样可以促进血液的正常新陈代谢,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肺活量,增加氧气容量。再者,舒畅的情绪,也能让身体中气血的运行更通畅。最后,根据“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的古训,一定要避开风寒,及时添衣加被,让身体维持在自身舒适温暖的体温。这些小细节,都能更好地预防血氧含量的降低。当然,别忘了,对于那些孤独的老人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人性的关爱”,有的时候,人性带来的温暖,真的可以抵御“三冬寒”!


作者:谢子善(毕业于福建中药大学)
注:文中图片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