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艺术视点-012】吴国英:平遥怀古(2014年11月12日)

2022-02-10 23:03 作者:大师之道  | 我要投稿

             

【艺术视点-012】吴国英:平遥怀古

吴国英【全球艺术家编码087-012】

(2017年4月3日,平遥古城夜景,赵梅阳摄影)

初冬季节,踏访平遥古城。入夜时分到达,古城夜色如水,隐没在夜色黑暗之中,颇有几分神秘幽雅,忍不住想先进去看看。步行经过城门洞,来到城中。夜色中的平遥古城一片肃静,由于停电了,一切都隐没在一片深黑色的夜幕之中。如果不是时不时过来过去的汽车车灯,真让人有一种穿越之感,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平遥城里,似乎从左手边的门洞,走出了就要赴京赶考的士子,羽扇纶巾,正与妻儿告别;右手边,几位诗人画家,边走边聊,用当地的山西话吟诗作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在对面的窗棂如豆的烛光里,悠然一瞥,又见一古代女子,愁坐妆楼,在憧憬着自己的如意郎君早日还乡,带回渴求的美丽与哀愁: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在一个没有现代照明的环境里,夜色如水,缓步游走平遥古城,多了一份韵味,一份古意,一种似曾相识又注定永远失去的宁静与平淡。

现代化的光亮照耀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早已适应了电灯照明,很难体会也很难想像古人千百年来在暗夜中,点起如豆的蜡烛或油灯,看家信,读圣贤书,写文章,写奏折,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孜孜追求学问的景象。光明普照,一切清楚明了,舒畅是舒畅了,但却少了韵味,缺了诗意,没了含蓄,如有可能,找一个时间,最好是夜晚,月黑风高,走走某个古镇,体验一下古人的视觉环境,也许就会体会到许多古诗的意境。在古建筑飞檐斗拱的侧影之中,月光如水的映照之下,拖着长长的影子,慢慢踱步,静下心境,低徊不语,探访古人的清雅幽深,体会人生的百味杂陈,那种感受,一定会与平时四处探照灯般的照明和杂乱的光污染截然不同的。

再展开一点说,现代文明是一种西方文明主导的以实用主义为前提的,商业化的文明模式,物尽其用,极大的开发物品的价值属性,高科技不断开发出让人们舒适却付出越来越笨的代价的新产品,生活舒适懒散,不知不觉中,人们蜕变成为大腹便便,三高缠身,虚浮囊肿的白胖子而不自知,仍汲汲于那些物质的追求和快感中不能自拔,被现代物质文明过早的轻易地剥夺了健康生存的权利。

而中国的传统的东方智慧东方文明,男耕女织,劝人向善,劝人读书,向内反省,琴棋书画诗酒茶,使人睿智明达,宁静致远,不尚扩张,不尚掠夺,更加注重向自己内心深处去寻求幸福和平静。

两种文明相比较,哪种更好呢?也许稍加增减中和便是高明之处。相信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判断。

第二天平明,雾气阴天,又一次走进平遥古城,满眼是那种古代城池的感觉,应该说,平遥在保存古城建筑的工作还是不错的。放眼望去,街道两旁,就是青砖房,古朴清爽,街道远处,是淡淡的高高的角楼的剪影,视觉上很是舒服。

平遥的民居建筑极有特色,青砖青瓦,拱形的门洞,这种造型风格,让人不禁敬佩起古人的建筑审美上的智慧,这种拱形门洞的光影造型在阳光照耀下千变万化,与砖石结构的墙面交相辉映,塑造出三晋大地上的建筑美感。

我背着相机,专门钻那些破旧颓圯,不引人注意的小门洞,小院子,里面往往有许多惊喜。有一处小院深处,,有一个小小的门楼伫立,孤零零的,右半边的砖墙已颓倾,一条曲曲折折的小径穿过,上面不知印有多少古人的履印,不知多少诗人墨客在此雅聚,不知几多情郎眷属在此离别,我踮着脚尖沿着小径走过去,来到一个不大但空旷的院子,是个空荡荡的后院,四周的墙已经倒塌,而一颗枣树依然挺立,地上散落着许多无人捡拾的红枣,静静的仿佛等待它们的主人来收取。

对此,我的心绪悠然------

脚步轻轻

喘息轻轻

不要惊扰了

他们的清梦

和绮梦。

2014-11-12 吴国英于宋庄印象街艺术区

本文作者系当代超现实画家吴国英【全球艺术家编码087-012】

(2017年4月4日,平遥古城雨景,赵梅阳摄影)

【艺术视点-012】吴国英:平遥怀古(2014年11月12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