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设计现代史》世界最伟大的装饰艺术家——阿尔丰斯·慕夏
FENG
BAO
《世界设计现代史》人物篇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 in the Wor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 in the World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 in the World
Characters in "Modern History of World Design"
世界最伟大的装饰艺术家
——阿尔丰斯·慕夏

“我在這些工作裡感受不到任何真實的滿足。我看見我的道路在別的地方,更高的地方。我想讓光明照進最黑暗的角落”
——阿尔丰斯·慕夏
阿尔丰斯·慕夏

01
简介
阿尔丰斯·慕夏(1860年7月24日-1939年7月14日),捷克画家、装饰品艺术家,早年赴法国求学,并在巴黎扬名,成为新艺术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其海报作品以端庄优雅的女性人物形象和唯美的线条闻名,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50岁时,他选择返回家乡波西米亚,以十五年之功,创作巨幅系列油画《斯拉夫史诗》,并在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十周年之际,将画作献予首都布拉格。

02
艺术作品特点
慕夏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新艺术运动特征,也有强烈的个人特点,他创作了大量的画、海报、广告和书的插画,同时从事珠宝、地毯、壁纸及剧场摆设等设计。在画中常出现美丽的女人穿着带有新古典主义的长袍,四周围绕着丰富的花,且在女人的头后方常会有光环。他的新艺术风格常被模仿,然而,这是慕夏终生不想尝试的风格;他总是坚持着一种信念,那就是与其依附着任何一种流行的设计型式,他的设计是从内心而生。他声称艺术的存在只是为了传递精神上的讯息,如此而已;因此他对他在商业艺术界得到的声名感到挫折,而希望专注于那些更为崇高的艺术,及使他的出生地更为尊贵的计划。

经典作品《黄道十二宫》
1896年,慕夏的《黄道十二宫》诞生,此作品也成为了「新艺术作品的代表」。《黄道十二宫》的背景包含了现在我们说的「十二宫」、「十二星座」。慕夏的作品中,主要以刻划「柔美的女性人物」为主,细致的线条以及唯美的画风成为了慕夏的特色。

「四联作」系列

「四联作」也是慕夏的经典作品,像是《一日时序》四联作,表现出了从早晨到夜晚的时间推移;《花卉》四联作则利用了四种花卉来串连;《艺术》四联作分别带出了四种方面的艺术。

《一日时序》左至右: 夜晚、黄昏、白昼、早晨

《花卉》左至右: 康乃馨、百合、玫瑰、鸢尾花

《艺术》左至右: 绘画、诗歌、音乐、舞蹈

「洗衣粉」商业海报
《蓝色德尚》是慕夏为洗衣粉厂商所绘制的海报,海报中的女佣因为洗衣粉的发明,而不需要再为洗衣苦恼,微笑的看着手上的衣物。也说明了当时19世纪中叶,科技的进步为人们带来的益处。
03
开创了装饰版画的风潮
慕夏更让「装饰屏风」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成为炙手可热的产品,让这种产品在当时的巴黎大受欢迎,装饰版就是上面没有印字的屏风或海报,用来放在墙上做室内装饰。慕夏的装饰板让艺术走进大众的家中,成为人人都能负担得起的享受,而不再是有钱人才能消费的奢侈品。如今,慕夏的装饰板四连作系列也可以说是最受大众喜爱的系列,包含:四季 (1896)、花朵(1898)、艺术(1898)、一天中的四个时辰(1899)、四宝石(1900)、以及月亮和星辰 (1902)。

四季The Seasons (1896) 四季系列可以说是慕夏最受欢迎的系列之一。因为实在太受欢迎了,出版公司后续又要求慕夏分别在1987和1900年再以四季为主题,创作新的装饰屏风。

四宝石(1900):红宝石、紫水晶、祖母绿、黄玉。宝石系列将宝石拟人化,化为个性不同的女神,并辅以相对应的植物做装饰。红宝石摆出挑衅的姿势,秀出他的红宝石项链;而紫水晶则搭配着鸢尾花;祖母绿则是被描绘成神秘而具威胁性的样子,倚靠在蛇形椅上。

月亮与星辰(1902):新月、晚星、晨星、极星。慕夏在这个系列尝试了更多与以往不同的元素,女性不再是华丽柔美的,而更多带了一点神秘的色彩,也许与当时欧洲社会流行神秘学有关?女性不再局限在壁龛中,而是非常切合主题的飘浮到半空中。画中的光源也与一般画作不同,都是由画中的光源自体发光的。我喜欢新月捂嘴的姿势,彷佛被观众看到,而惊讶的露出“Oops!”的表情。

「观光列车」宣传海报
《摩纳哥.蒙地卡罗》为「观光列车」的宣传海报,少女后方的花圈代表着「车轮」,隐喻着列车,以及交通工具的兴盛使得旅游变得更加方便。
慕夏的艺术之路

1904 年,《纽约日报》(New York Daily News) 在头版中称赞阿尔丰斯·慕夏为“世界最伟大的装饰艺术家”,在后世研究学者看来,这位新艺术运动大师更像一位哲人,他有着许多经典语录,如“我很高兴能够参与到大众艺术的创作中,而不是私人客厅设计”“我的作品,它很便宜,普罗大众都能看到,无论是在贫穷或富裕的家庭中皆能找到”“我宁愿做一个画图匠,而非为了艺术而创造艺术的人”,慕夏的艺术之路可划分为三个重要阶段。
01
早期创作阶段

十字架上的基督
1860年6月24日,慕夏出生于捷克摩拉维亚,他的父亲在当地巡回法庭工作,母亲是一位家庭教师,母亲常带他外出接受艺术的熏陶,或欣赏歌剧或参观画展。童年时期的慕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天分,他能够灵活使用左右手,被当地人认为是神童,他曾回忆往事:“作为一个孩子,我总是受人关注的焦点,即使我根本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人们还是不依不饶。”慕夏在8岁时画了一幅《十字架上的基督》,画中基督头部下垂,微闭双目,即使手脚被钉处流淌着鲜血,脸上表情却十分平静,全画采用黄褐色调表达哀伤的情感,难以想象一位8岁儿童对人物把握得如此到位。而慕夏13岁时为《莫德特》杂志绘制封面,则是现存慕夏最早的作品。
在慕夏工作室弹风琴的高更
之后,慕夏因帮助德国卡尔·库恩伯爵(Count CarlKhuen) 修复城堡湿壁画而获得慕尼黑美术学院、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和卡拉罗斯学院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在朱利安学院求学过程中,慕夏与塞律西埃(Paul Serusie)、维亚尔(Edouard Vuillard)、博纳尔(Piere Bonnard)等人成立了“纳比派”,因生活窘迫,居住在以画抵住宿费的夏洛特夫人店中,认识了蒙克、塞尚等艺术家,更和高更成为好友,这些画家都善于将日本浮世绘平涂手法与“景泰蓝主义”绘画风格相结合,创作出大众喜欢的艺术。慕夏曾为室友高更拍摄了一张下身只着短裤在弹风琴的照片。

百选沙龙展招贴画
02
巅峰创作阶段
慕夏曾说,他一生中有三次感受到了神秘力量的指引,让他改变人生的方向。第一次是库恩伯爵的帮助,第二次是遇见法国传奇演员莎拉·伯尔尼哈特。慕夏因帮助莎拉设计《吉斯蒙达》在巴黎迅速走红,促使莎拉与慕夏签订了为期六年的合约,继而创作出《特里波利的公主依赛尔》《茶花女》《罗连佐》《撒玛利亚的女人》《美狄亚》《哈姆雷特》《托斯卡》等戏剧招贴画,慕夏也帮莎拉设计舞台装饰、服饰、首饰等。可以说,慕夏的名气越大,接的订单越多,他的设计就越惊艳,如自行车、香烟、法国香槟等广告招贴画,《四季》《艺术》《花卉》《宝石》《一日只序》系列四联画,《黄道十二宫》《水果》《羽毛》《报春花》等装饰作品都代表着慕夏风格的成熟。1897 年慕夏在巴黎举办第一次个人展,展出过百作品,同年,他的四百余件作品在“百选沙龙展”(百人沙龙) 展出后,在欧洲多地巡展。慕夏也为珠宝大师乔治·福柯的珠宝店进行室内外设计,出版著作《装饰资料集》和《装饰人物集》。慕夏以他非凡的才华,名扬整个欧洲。

慕夏历年来为色拉贝恩哈特所创作的女神系列:吉斯蒙妲、茶花女、罗伦佐、美迪亚、托斯卡

原乡的斯拉夫人
03
斯拉夫创作阶段
波西米亚人有颗流浪的心,或许是世人对他们的误读。民族的根一直扎在慕夏心上,民族的魂一直在他血液里流淌。1902 年慕夏与他的好友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 同游布拉格。慕夏发现布拉格仍旧是他热爱的模样,不仅保留了古老的建筑群体,也不像巴黎和纽约那样浮躁,他萌生了回到家乡的念头。于是,命运再一次指引他往正确的方向走,1904 年,慕夏受邀访问美国时,获得了创作“斯拉夫史诗”巨幅油画的资金赞助,随后,又听到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捷克民族音乐家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慕夏终于决心回到祖国。从1910 年至1928 年,慕夏用了18 年时间,完成20幅《斯拉夫史诗》 巨幅油画,在慕夏的画作中,斯拉夫民族信仰独立,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基督教的历史故事。
慕夏的招贴画艺术解读

01
招贴画
慕夏一生中创作了一百多版招贴画,其招贴画艺术注重装饰与实用功能相结合,因而广受好评,“我用自己的方式创作”(I did it in my own way)是慕夏常说的话,他厌恶模仿与复制,即使与高更等人是好朋友,但他从来没有想要靠近或联系其他艺术流派与团体,如当时非常流行的后印象派等。本章将不按照曲线运用、植物装饰纹样、几何装饰等表现手法分析慕夏的招贴画艺术创作,而是试图从其他方面解读慕夏的招贴画艺术。

吉斯蒙达

黄道十二宫
02
拜占庭艺术
拜占庭艺术是斯拉夫文明的源头,斯拉夫人教育、文学、绘画艺术与建筑艺术的发展,都与宗教有关。慕夏从小在天主教环境中长大,受教堂装饰影响很深,这些童年的记忆在慕夏招贴画创作中得以衍生,如《吉斯蒙达》(Gismonda)招贴画中,主角莎拉被放置在画面中心部分,人物体型明显被拉长,体型拉长的画中人物在拜占庭艺术中是对基督教人物或皇室成员的象征性描述;又如《黄道十二宫》(La Plume),甚至是《艺术》(Arts)系列招贴画中人物头部后的光环状圆形图案外加马赛克纹饰边框设计,与圣维托教堂(San Vitale)中光彩照人的拉奥多拉皇后玻璃镶石贴画一致,拉奥多拉头部的神圣光环类似于基督和玛利亚的光晕,这都是拜占庭艺术对早期基督教艺术视觉元素的继承;更不用说《拜占庭头像》,此为慕夏作品受拜占庭艺术影响表现最直接的作品之一,从美丽繁复的头饰到背景无不显示出拜占庭艺术的华美色彩和几何装饰效果,简洁优美的金属色泽外框与头发感性化的装饰性线条相对比,可谓美轮美奂。

拜占庭头像
03
日本浮世绘艺术
不光是印象派画家,所有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们都无法回避东方,更确切来说是日本浮世绘艺术对他们创作的影响。1862 年伦敦博览会首先展出了来自东方的商品,日本模仿植物的枝蔓曲线而自然演化的造型给予新艺术设计师以灵感,1867 年巴黎博览会日本馆中得到狂热追捧、备受关注的是葛饰北斋的作品,葛饰北斋是日本浮世绘画家,“浮世”二字源于佛教用语,泛指耳闻眼见之世界万象,是“人生如梦,及时享乐”的日本哲学写照,北斋最著名的画作是《富岳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冲浪里》。与西方画家对光线阴影的描绘不同,日本艺术家注重轮廓线使用,不注重写实和平衡感,采取平涂的手法处理色彩,当然,也可以说因为浮世绘版画受条件限制,只能运用简单的线条与套色。慕夏对日本画在线条清晰、平面设计、配色方法以及象征主义等方面有很高的评价,他曾长时间研究安藤广重、葛饰北斋、喜多川歌磨等日本大师的版画,研究他们的用色、构图、人物和植物的画法,并娴熟地运用在他的设计中。

安德烈·布鲁耶《萨尔佩特里诊院的一堂课》局部,该图描绘了马丁·夏尔科医生正在给以为被催眠状态的女病人听诊

约伯香烟广告
04
催眠学与摄影艺术
19世纪50年代,摄影技术得到完善与应用,90年代初,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的老师、现代神经学之父马丁·夏尔科(Martin Charcot)首次在治疗上成功尝试催眠疗法,使得当时的艺术家们可以结合催眠学理论,并运用摄影技术,将客观图像和个人艺术视角融合起来。而慕夏正是这种流行创作的狂热者,慕夏在其工作室(位于Val-de-Grace)开展催眠实验,在催眠学过程中,模特都按照他的要求穿上准备好的服饰,身心融入创作的角色中,这时,模特所有关于个人的特征都被消除,变得十分敏感,身体的肌肉被自身情感所带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慕夏作品中无数茫然的眼神、轻柔的姿态、梦游般的动作,但无论如何都很符合创作的主题。如招贴画《幻想》(Reverie)的标题就是十分清晰的催眠线索,《美狄亚》(Medee) 中紧张和野蛮的眼神,亦或是《约伯香烟广告》(Job)中吸烟者半闭的眼睛都是结合催眠学的艺术设计实证。此外,慕夏笔下的所有女性形象皆有莎拉·贝恩哈特的痕迹,莎拉 曾经被当时的心理学家喻为最高级的催眠暗示对象,摄影师慕夏会给这些沉醉在他角色中的模特拍下照片,随后按照照片中的人物动作进行绘画创作,慕夏沉迷于这种创作的过程,尤其是《斯拉夫史诗》创作时期,照片中大量的人物形象都可以在画作中找到对应,观者可能觉得这些照片非常古怪,但这都倾注了慕夏无限的创作热情与灵感。

萨拉·贝恩哈特(摄影先驱纳达尔摄)

慕夏教他女儿摆姿势
慕夏的艺术创作,综合了捷克民俗、拜占庭、凯尔特、哥特式、洛可可及日本浮世绘的设计元素,也包括莫里斯、欧文·琼斯等人经典的装饰法则,催眠与摄影等新的技术手段更好地表达出他的创作理念与哲学视角。
慕夏作品中的
莎拉·伯尔尼哈特

在慕夏凭借《吉斯蒙达》轰动巴黎之前,招贴画艺术的领军人物是儒勒·谢列特(Jules Cheret),这位“现代招贴画之父”以鲜艳的颜色和动感的图案闻名,故此,明黄和朱红色在当时招贴画中最常见。但看慕夏为莎拉所设计的《吉斯蒙达》,使用淡紫罗兰色描绘鸢尾花冠,用柔和粉色及金色描绘服饰与拜占庭式背纹,绿色与棕色则用于描绘棕榈树枝叶,主角犹如女神般成为整幅招贴画的中心,观者顺着她的视线可见其金粉装饰的名字—莎拉·伯尔尼哈特。得益于慕夏多年维也纳舞台设计及历史插图研究的经验,他用极短的时间完成了《吉斯蒙达》草图,招贴画中完美地掩饰了莎拉的不足,如前额较低,眼睛较小,牙齿不甚整齐,慕夏使用大量鸢尾花隐藏莎拉的额头,头发阴影加上睫毛膏可使其眼睛变大,画面中突出莎拉富有个性的鼻子线条及优美唇形,让年近50 岁的莎拉显得古典而高贵,即使最后《吉斯蒙达》下半部分仍未在石板上画完就赶着印制,莎拉仍旧非常满意,毅然与慕夏签订6年合作协议。

茶花女
《茶花女》是莎拉最喜欢的招贴画,也是慕夏最为精彩的杰作。莎拉饰演的“茶花女”身着白色长袍傲然挺立,她眉头轻蹙,鬓边别着一朵雪白山茶,显得重重心事,左手将衣袍围拢胸部则暗示了她的体弱多病。整幅招贴画被装饰符号包围着,淡紫色背景下,漫天六芒星围绕着“茶花女”,左下角,一只神秘的、仿佛代表宿命的手轻举一簇同样雪白的茶花,四角上的爱心由荆冠缠绕,寓意“茶花女”悲剧的结局,所有装饰性元素糅合在一起形成极具震撼力的整体。莎拉本人尤其偏爱这幅作品,1905 年她到美国巡演中再次使用该幅招贴画,慕夏《茶花女》的创作风格也影响了同时期美国的招贴画设计。

洛伦左传
《洛伦左传》是慕夏与莎拉合作的又一伟大作品,莎拉出演这个浪漫悲剧中的男主角—美第奇家族的小洛伦佐·美第奇。画面描绘身穿文艺复兴服饰的的小洛伦佐立于一扇华丽的高窗前,正在思索如何利用画面中的长匕首谋杀背景中象征恶龙的佛罗伦萨暴君亚历山大公爵,身后的六球盾形徽章是美第奇家族的标志,而华丽繁复的盾形圈纹则让人想起华美的佛罗伦萨宫廷装饰。隐去了女性美的莎拉在狭长的构图中反而有一股英气,思索之情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小洛伦佐是她的第一个男性角色,在接下来的数年中,莎拉还扮演了哈姆雷特和拿破仑二世。

美狄亚
莎拉·伯尔尼哈特艺术圈的密友兼爱慕者卡蒂尔·孟戴斯(Catulle Mendes)为她改编了欧里庇得斯名作《美狄亚》。美狄亚是希腊神话中的悲剧女性形象,爱上了寻找金羊毛的伊阿宋(英语译名杰森),慕夏这幅招贴画 刻画了美狄亚因丈夫杰森的不忠,愤而杀死丈夫的情妇和父亲后,又亲手杀死自己两个孩子的瞬间。美狄亚手持沾满血的匕首,眼含惊恐,绝望地站在孩子尸体旁,其背后,一轮象征萧条与绝望的残日徐徐落下。因传神地捕捉了这一戏剧性的瞬间,使《美狄亚》成为与《茶花女》《吉斯蒙达》招贴画旗鼓相当的杰作。慕夏为莎拉制作的多款戏剧招贴画中这幅最具有神秘野性美,莎拉的饰演为这个希腊神话中狠毒且报复心强示人的女人增添了一丝人性与内心斗争,主角头顶巨大有尖刺鸢尾发冠,处于弑子的恐惧与震惊中导致双目圆睁,鼻孔开张,一手紧握滴血的匕首,另一手上缠绕黑蛇,脚下躺着被她杀死的苍白黯淡的孩子,她直视观众的内心,仿佛观众成为了她弑子的见证者与同谋。慕夏特意为莎拉设计了手上的蛇形腕饰,由乔治·富凯珠宝店制作,手镯如今藏于巴黎卡纳瓦莱博物馆。只见纯金蛇头及蛇身镶嵌彩色宝石,光彩耀眼的长蛇可在手腕上盘绕三圈,嵌着红宝石眼睛的蛇头贴在莎拉的手背上,蛇嘴里吐出的金链子联接着舌头形状的戒指,整件作品焕发出奇特的生命力,《美狄亚》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台上的莎拉可谓美丽、性感和诡异。

托斯卡
1898 年,莎拉重演了好友维克多连恩·萨都所著浪漫悲剧《托斯卡》,《托斯卡》首演于1887 年。该剧故事发生在1800 年暴力与毁灭无处不在的罗马。在那不勒斯和拿破仑军队的威胁之下,歌剧家芙罗拉·托斯卡与艺术家卡瓦拉多西相爱,卡瓦拉多西遭遇觊觎托斯卡美色的警察总监斯卡皮亚的迫害,托斯卡为爱人杀死了斯卡皮亚,随后自杀。招贴画中的莎拉身穿长袍,头戴圆帽,神情疏离优雅,上身被慕夏标志性的拜占庭式半圆包围,托斯卡旁有位神秘少女,蛇形图案与圆形交织,增添神秘诡异的气氛。《托斯卡》塑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与装饰性的世界。《托斯卡》的重演获得巨大成功,慕夏还参与了《托斯卡》的舞台服装设计,其别致美学受到了巴黎人民的称赞。1900年,该剧被普契尼花了三年时间改编完成,歌剧中音乐“今夜星光灿烂”从此闻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