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原文解说(94)资本的积累过程—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5.所谓劳动基金

1.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基金”一般是指西方全社会产品中供工人阶级消费的那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由于没有劳动二重性的学说,他们有时是在产品形式上看待劳动基金,即西方全社会供工人消费的生活资料;有时是在价值形式上看待劳动基金,即西方全社会工人的工资。
在西方社会的劳动力市场上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情况:西方工人越多,他们的工资越低;或者一般说来,即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西方工人仍然日益陷入贫困。
这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给西方工人的贫困找原因了:因为西方工人生育太多,造成劳动力供给太多,工资被“内卷”得越来越低了;或者说,因为西方工人生育太多,生活资料供给跟不上人口增长,所以西方工人的贫困全是“自然规律”(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必然性。是不是这样呢?
2.前面的研究已经揭示了,西方全社会的资本不是一个不变的量,它往往不断增大;即使从产品的角度看也是不断增加,而且周期性地并且是越来越频繁地过剩。
可是,古典经济学总是喜欢把社会资本看成一个固定作用程度的固定量。其典型代表是边沁。按他的教条,姿势生产中最普遍的现象,“例如生产过程的突然扩张或收缩(经济周期中常见现象,括号中不是原文),甚至是积累本身,都是完全不可理解的”。马克思对边沁的效用原则的一般批判可以参考视频解说。
3.以边沁为首的一帮古典经济学家,例如马尔萨斯、詹·穆勒、麦克库洛赫等人都利用这一教条——西方全社会资本是一个不变的部分——来说明全社会可变资本的部分也是一个固定的量。这同样也把可变资本的物质存在,“即它所代表的工人生活资料的量或所谓劳动基金,被虚构为社会财富中一个受自然锁链束缚的而且不能突破的特殊部分。”
4.一切所谓“西方社会工人的贫穷是因为工人本身太多了或生的太多了”,是“西方工人自己‘内卷’所以他们工资低”的遁词,都是以上述教条为前提的。
这些结论是这样推出来的:已知西方全社会工人工资(或生活资料)是X,当西方工人为A时,每个工人得到X/A,当西方工人增加到B时,每个工人只能得到X/B。小学数学已经为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打下了“坚实基础”——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当分子一定时,分母越大,商越小。
5.可是,为什么西方社会中被工人消费的那一部分只能是一个“一定”的量呢?这个“分子一定”的前提是怎么来的呢?
这无非是这样一个事实在古典经济学家头脑里和他们的理论里的反映:“一方面,工人对社会财富分为非劳动者的消费品和和生产资料这一点无权过问”,这也就是说,西方工人从事生产,但产品从一开始就被西方资本家占有,至于这被西方资本家占有的产品中有多少能够“返还”给西方工人,西方工人说了不算,西方资本家阶级说了算,西方资本家说是1000就是1000、说800就是800(分子),而不管西方工人(分母)是多少;“另一方面,工人只有在幸运的例外情况下才有可能靠牺牲富人的‘收入’来扩大所谓的‘劳动基金’”,这也就是说,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例如经济周期的扩张期或劳资谈判成功等),西方工人才可能把社会总产品中一个较多地部分拿回到自己手里(只有这时才表现为分子可变)。
6.我们不禁反问西方经济学大师们:为什么随着西方工人人口数量的增长,他们所享受的生活资料数量不能随之上涨呢?如果说“所谓生活资料的增长无法跟上人口增长的速度”,那么为什么在西方工人日益贫困的情况下,这“无法跟上增长的”资本和商品还能不断地输往国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