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龙腾社001】战史的阅读、研究和史料选用

2023-07-13 14:47 作者:铃铛队的杰刚队长  | 我要投稿

本文作者:西住美穗万岁,oushiyuyang,铃铛队的杰刚队长 本篇文章是我们社第一篇文章也是社的初女作,还希望大家能够多多的一键三连 。先从最基础的开始讲起,话不多说,我们开始。

一,战史该怎么样的去研究?

让我们首先来谈谈战史是什么?战史是记录下一类战争或者记录下是战斗 、战役的过程和记录,由充分的史料和档案以及各类记录充分证明。档案的内容包含了战斗详报、一手的战报、战时日记、部队资料统计表、军事文件与照片,战斗报告等等。其他史料则有包含战争亲历者在战后所写的回忆录和文史资料还有则是当时双方交战国所有的有关于战时的报刊杂物。那引申到了下一个问题——该怎么样去研究战史?战史即是一门有趣的学问又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在学习过程中,很多人都会耐不住性子,或者看了错误的资料又或者是理解错误而妄下定论,这是错误的,在过程中绝不能囫囵吞枣,在次其中,对于资料的分辨要清晰和有带思考性去看问题更不能妄下定论、移花接木。否则就会造成错误的理解和思路,这对于研究战史来说是很不利的局面,所以说,这个错误得尽量避免才对。

二,战史解读与分析战例

对于战史研究,不能仅看战果,战损比,以及战役的亮点和长官有时候的“瞎操作”,还要详细地了解各种细节,比如战场地形与环境,人文,还有部队自身的战力,后勤保障能力以及情报收集能力等等,都会影响到指挥官的决策以及部队的发挥,以至于影响战局的发展,甚至整场战役的胜败,下面就结合具体实例,来说明该如何正确地解析一场战斗从战场环境来评估战斗 ①地理因素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部队的行军,展开以及装备的发挥,进而影响部队战力的发挥以及指挥官的判断,从而影响战局, 示例如下:战例一:1944年10月20日,美军骑1师,第24师,第96师,第7师登陆莱特岛东侧海岸线,对据守此地的第16师团发起猛烈攻击,在此期间,日本海军倾注全力,与美海军在莱特湾进行决战,一仗下来联合舰队损失惨重,无力再战,但上报的战果惊人,几乎重创美军舰队(其实战果也就那样),此海战再加上台南航空战所上报的巨大战果(实际上美机动部队损失轻微),使陆军上下几乎失去了理智,误判了战场形势;而且因为莱特岛上面有六个机场,如果让美军占去,那么日军制空权必然会有很大压力,所以大本营,南方军一改山下奉文的吕宋决战,开始向莱特岛运兵,准备一举歼灭登陆美军首先根据形势来讲,美军大举进攻后负责指挥菲律宾中南部部队的第35军本部就与第16师团断绝了联系,第35军根据情况与方面军的作战计划,与10月29日策定了塔克洛班会战计划,策定结束后军于午前12时以该计划以《尚作命甲第六九号》发布给各兵团, 概要如下:1.第16师团以主力确保达加米与布拉文,一部确保塔克洛班 2.先行到达的第102师团所属部队前进至圣米格尔一带,掩护军主力集结,并以一部封锁莱特岛与萨马岛之间的圣胡安尼科海峡,防止美军沿此海峡向北威胁卡里加拉 3.第1师团集结于卡里加拉东南,做好攻击塔克洛班的准备,并积极整修公路,并与第26师团汽车队进行协调 4.第26师团集结于哈罗镇一带,做好攻击塔克洛班的准备,汽车部队沿第1师团方向的公路前进 5.独立混成第68旅团集结于卡里加拉,随时向塔克洛班前进 6.第30师团进出于布拉文西侧高地一带,准备挺进奇袭布拉文与圣巴勃罗机场,并准备占领阿布约塔克洛班会战的思路,是先以军一部(第16,102师团)拖住美军进攻的步伐,以军主力(第1,26,30师团)利用塔克洛班以西的山地歼灭塔克洛班附近的美军并以一都袭击布拉文机场并占领阿布约,然后再向纵深推进扩大战果,直至美军被完全歼灭。

日军的计划概要图,注意塔克洛班(タクロバン),达加米(ダカミ),布拉文(ブラウエン),圣米格尔(サンミゲル),阿布约(アブヨグ),哈罗镇(ハロ)的相对位置注记: 1.第16师团配属第41联队(欠第3大队,该大队在棉兰老岛),天兵大队(第57旅团补充队),独立速射炮第20大队以及其他特种部队 2.第102师团的部队为师团司令部,独立步兵169,171,172,364大队以及其他特种部队 3.第30师团的部队为师团司令部与第77联队,师团通信队主力,工兵1个中队及其他特种部队 4.第26师团欠独立步兵第11联队主力(第2大队随师团行动) 5.第1师团配属战车第2师团的两个轻战车中队根据以上信息,以及莱特岛东部的地理环境,可以分析出一些结果。 1.塔克洛班的西方至西北方地带,为连绵不断的山地,会限制美军的大炮与坦克发挥,在此发起反攻确实比平原更容易,而且还会对美军产生居高临下的优势 2.第1师团的行进路线从奥尔莫克(オルモック)从北一直到卡里加拉有平整的公路连接,可供重炮和汽车通过,而第26师团的行进路线却多为山地密林而且没有像样的公路,所以第35军命令第26师团的汽车部队通过第1师团区域的公路,而且令第26师团迅速在山区地带修路,方便集中,转移和补给,并以辎重兵第16联队主力协助第26师团运输补给而选第1师团进入公路的原因也很简单,第1师团是重装备师团,他们的炮兵队野炮兵第1联队配备了150mm榴弹炮9门,105mm榴弹炮18门,以及改良后的75mm野战炮9门,第1师团这次配属的战车第2师团的两个95式轻战车中队,就是为了拖曳150mm榴弹炮而准备,所以进入公路他们集结更快,也更能发挥出战力 3.从奥尔莫克到布拉文之间也是,沿途均是险峻绵延的高山和成片的热带雨林,比起第26师团有过之而不及,就没有能通过野炮的道路,所以第35军仅派只有第77联队的第30师团这支轻步兵过去以上就是塔克洛班决战计画的一系列解读,抛开其他的而言,这份计划对于利用战场环境对自身部队兵力与火力的合理运用方面,还是有一定水平的,举出此例以供参考(但是日军忽视与美军火力差距和自身运输能力的落后,以及对自身战力的盲目自信,为后面的会战流产埋下伏笔,此乃后话)以下为《尚作品甲第六九号》电文原稿:

战例二 1944年,日军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并歼灭华南方面的空军基地,发动了在日本陆军史上最大规模的作战---一号作战,其中进攻中国南方的作战叫湘桂作战(ト号作战),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攻占长沙与衡阳,歼灭中国方面的第九战区军,而后打通湖南,负责此次作战的日军第11军计划大要如下: 1.将负责进攻的部队分成两线兵团,第一线兵团为5个师团,湘江以东4个师团(第3,13,68,116师团),湘江以西1个师团(第40师团),第二线兵团为3个师团(第34,58,27师团) 2.军于5月27,28两日间开始攻势,歼灭沅江,益阳以及新墙河,汨罗江之间的中国军队,以独立混成17旅团,步兵第5旅团各一部以及第109联队牵制第6战区的中国军队,并掩护军右翼第二线兵团除了准备投入决战之外,还负责实施道路补修,扫荡中方败残兵的任务 3.军在突破汨罗江防线后马上向捞刀河方向追击,同时准备攻略中国军要塞宁乡,长沙,浏阳三地长沙攻略首先是其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以有力兵团(第34师团),配合长沙攻略兵团(第58师团)一起攻克长沙要塞而对于东线西线的中国军大兵团,东线以浏阳方面的第3师团从西北,第13师团从东南击破,西线第40师团攻克益阳,宁乡,并切断第六,九战区之联系 4.浏阳河一线被突破后,军以一部有力兵团向衡阳急速挺进并占领,主力伺机将东方,南方,西南方集结的中国军大兵团歼灭此作战最考验作战速度,若速度有失,则很难达到作战目的。

而此时,日军因为太平洋战事吃紧,故在中国战场上抽走大量火炮调往太平洋布防,所以中国派遣军发动一号作战时火炮不够用,第11军参战部队只有第3,13,27,116师团有炮兵队,而其他师团只能临时配属炮兵队作为加强,而根据战场环境,日军的火炮分配作了如下调整: 1.第3师团的作战地域是湘东及湘东南一带的山区,山路难走且多被挖毁且要防止占据制空权的中美空军轰炸,还要进行连续地长距离强行军,所以第11军就把作为师团炮兵队的野炮兵第3联队下属的75mm野战炮与105mm榴弹炮全部调走,改为75mm山炮 2.第116师团的作战地域是湘北湘中的水网平原地带,道路多被百姓“变路为田”,而且还要遭受中美联合空军的轰炸,更要进行连续长距离的强行军,所以第11军就把作为炮兵队的野炮兵第122联队下属的75mm野战炮与105mm榴弹炮全部调走,改为独立山炮兵第5联队的18门75mm山炮 3.第40师团,第68师团的作战环境与第116师团类似,而第40师团还要以一师团之力独自面对第六战区来援的大兵团,故第40,68师团配属的炮兵队分别为独立山炮兵第2联队(36门75mm山炮)与独立山炮兵第5联队(18门75mm山炮)尤上述不难知,由于作战地理环境的原因,日军下辖师团的火炮有了一波调整,下属第一线兵团的师团最终炮兵队均下辖了75mm山炮,而调走的野炮,用于装备军直属炮兵队从而配属负责攻略长沙要塞的第34,58师团,攻略长沙要塞也就更加容易下列是第11军各师团炮兵队以及军直辖炮兵队的装备表(A为野炮,BA为山炮,10H为105mm榴弹炮,10K为105mm加农炮,15H为150mm榴弹炮,15K为150mm加农炮,LM为迫击炮)

除此之外,该作战的地理环境还影响着后勤运输,武汉会战以来,第11军发动的作战多为发动进攻后不久就反转的相持战,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更是如此,第11军几无大面积攻略战,所以作战时都是在后方设几个简易兵站即可;但是此次作战不一样,不仅要完成长距离突破,而且道路多被老百姓挖坏,与水田差别不大,铁路也多被军队炸毁,桥梁也均无法幸免,后方部队还要随时受优势占尽的中美空军扫射,轰炸所以日军方面为了后勤补给,从关东军抽调以及新建了大量如辎重部队,汽车部队等大量后方部队加强第11军,并组织工兵部队构筑沿岳州--长沙--易俗河--衡山--衡阳的甲兵站线,沿崇阳--通城--平江--浏阳--株洲的乙兵站线,乙兵站线还有第27师团的直接支援(后面随着战局发展乙兵站线被取消了,这是后话)以下就是第11军兵站计画的构想图

②运输因素 在作战中,后勤运输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后方运输是否通畅,可以间接甚至直接左右战局以及高层决策,对于分析与评估战役,是相当关键的一环。 示例如下:从1943年6月30日开始,盟军分成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两路发动“车轮”行动,分别向新乔治亚群岛,莱城和萨拉毛亚的日军守备部队展开进攻,战至9月,美澳联军利用跳岛战术,迫使莱城,萨拉毛亚守军第51师团撤出两地,翻越几乎无法通行的萨拉瓦克特山脉,当其10月份陆续抵达日军后方锡奥时,战力几乎完全丧失,重武器几乎完全丢光,连步枪轻机枪也丢了不少,辎重更是全部损失,第18军的态势急转直下,莱城已然失守,第18军司令官安达二十三急派第80联队去芬什,以第78联队以及野炮兵第26联队的一个大队为基干编成中井支队,开往拉姆河谷,而芬什成为了双方战场上的焦点。 9月22日,澳军突袭芬什北部,第80联队的第9中队全军覆没,随后经数日血战,澳军击败了防守此地的陆战队,攻克芬什,而转移至萨特伯格高地的第80联队因为沿途皆为雨林地带难以通行的缘故,只集结了3个中队,所以攻击无果;此时第20师团主力从马丹开始,向芬什进行了400千米的强行军,至10月10日与第80联队会合;10月16日下午,第79,80联队主力先后向澳军进攻,结果经血战,至10月27日,日军停止进攻。 此一仗日军损失极大,第79,80两个联队下辖中队的平均人数锐减至50人左右,部队减员极大,造成这一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补给问题;第20师团在攻击开始时粮食几乎耗尽,根据早在8月下旬就驻防芬什的野炮兵第26联队第3大队的堀内信男回忆:他们转移时带的粮食,数日内便几乎食尽,而后每日只能抽出部队人数的三分之一,编成食粮采集班,去当地人的畑地里搜寻芋等食物,10日前后师团主力到达,而增援部队因为是强行军所以没有余粮再分给他们,在攻击间,他本人每天只能吃一个小芋头。 而火炮方面也是,野炮兵第26联队方面仅有75mm山炮10门不说,而且除了第3大队一直跟着第80联队作战外,发起进攻时师团方向的增援部队仅有1门75mm山炮到达,且仅有50发炮弹,后面炮兵主力才陆续到达;就在这样一个粮食即将耗尽,装备低劣且官兵体力不支的状态下攻击有越来越多的补给船登陆的澳军,攻击效率肯定会大打折扣以下是日军此次攻击的经过要图,可供参考。

而此时的补给形势也不容乐观,补给时最优先的步兵重火器和火炮以及其弹药,由于人手缺乏,连辎重中队长都亲手扛着物资送上前线,因为人员的不足,舟艇的损耗,飞机的威胁以及补给线过长等原因,粮食至10月末只补给了定量的四分之一,兵器弹药从也只补给了一部分 第18军方面还申请了空投,但此时制空权已在盟军手中,第6飞行师团的飞机从10月23日至27日向第20师团方面空投了数次,因为盟军已经开始利用芬什机场,所以空投的日机损失惨重,而因为第20师团的防地皆为热带雨林且地势错综复杂,所以能搜寻到的空投物资也极为稀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此就是芬什第二期作战前日军的后勤补给(9~10月份的战斗为芬什第一期作战),严重影响了第二期芬什作战第20师团战力的发挥随后的第二期作战,日澳两军几乎是同时向对方发起了进攻,双方在丛林里再次陷入混战,日军的补给劣势再一次显现了出来,第80联队在持续十天的萨特伯格攻防战中,由于澳军猛烈的炮火,惨烈且持久性的战斗让日军的补给几乎持续不上,打到后面弹药缺乏,粮食更是几乎没有;澳军在战后收缴的一名日本兵的日记这么写道: 真是靠芋头生存的日子啊,队伍分成两队,一队作战,一队寻找芋头。但是,现在连芋头也没有了……… 而据该日记后面的内容,驻守在高地上的日本兵甚至开始以蕨类植物和竹芯为食;而第80联队经数日激战,从11月26日第18军所发《猛参电第154号》可以得知,截至24日晨,第80联队已经缺乏弹药,且主要武器多被破坏,而实施补给也越发困难以下是《猛参电第154号原文》

由此可见,日军由于后勤方面的脆弱,导致第80联队经十余日惨战已经达到粮弹两缺的程度,已经严重影响了部队的作战效率;反观澳军,在后勤方面并没有大碍,所以在最后优势占尽。 无独有偶,负责在歌河以北发起第79联队也遇到了类似问题,第79联队主力于10月22日凌晨南山方向的澳军发起进攻,结果攻击失败,自身还有若干损失,不过因为其第4中队在丛林中意外摸至西山方向,并于该日夜完全攻克西山,紧接着第20师团长片桐茂便决定豪赌一把,集中第79联队第2大队与第80联队第1大队(该大队并不与第80联队主力行动,而是负责警备吉川山以北海岸线)攻占吉川山方向的澳军一个营,第79联队主力攻击西山附近的澳军,第238联队的第2大队占领东山,彻底切断吉川山澳军的退路。 以下为第79联队主力的战场

10月23日,日军在野炮兵26联队与迫击炮第21大队的支援下开始进攻吉川山,未果,于是日军开始休整,于25日黄昏再次进攻(后改为26日凌晨),此时在歌河以北的第20师团各部后勤不济,粮食仅能保持定量的三分之一,而战场周围几乎采集不到芋头,部队的粮食陷入短缺状态。 10月26日,日军再一次开始进攻,再次失败,主要原因则是因为后勤,重掷弹筒的榴弹以及手榴弹因为在热带雨林未能妥善保养,导致多数受潮成为不发弹,直接导致了此次攻击失败,而同日澳军增援部队已已经突破日军的封锁线,并转运出了澳军伤员,日军的最后一搏已无任何意义,失败已经不可避免。 从以上可以看出,第79联队在歌河北岸的失败,尤其是吉川山攻防战的失败,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后勤不力,导致了第79联队缺粮不说,炮弹还多为受潮的不发弹,直接使第79联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由以上可知,在芬什作战中,第20师团落败于澳军,并不仅仅是装备上的差距,更重要也更为关键的,是日军脆弱的后勤,间接就分出了战役的胜负;所以在作战中,尤其是当作战长期化,僵持化时,后勤的问题就会越来越明显,对战局更是起到决定性作用 以下是吉川山的照片

番外:从作战目的和结果两方面评估战斗。 分析与评估一场作战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比对作战目的与作战结果,去分析和评估一场战斗最重要的,不仅是看伤亡,看战果,更要看此作战性质,作战目的,作战结果是否达到了作战目的来对作战进行评估,示例如下: 战例一1944年,日军在中国大陆发动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此作战中国军队损失惨重,挫师失地,打击极大;但是另一方面,日军真的得到胜利了么?首先先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的作战目的,有以下三条: 1.摧毁在中国的空军基地,封杀其空袭日本本土等企图2 .打通大陆的铁路沿线,确保对南方军的陆上交通线 3.摧毁重庆政府继续抗战的意图根据最初的一号作战计划, 整场作战分为コ号作战和ト号作战, 计划大要如下:コ号作战为华北方面军的第12军(第32,35,37,110,战车3师团为基干)于4月下旬开始进攻黄河河畔,击灭第一战区主力,占领京汉线各要点,第37师团转隶ⅹ方面军,预定主要作战时间为1个半月 ト号作战分三期 第一期作战以ⅹ方面军下辖的第11军(第3,2234,40,68师团为基干)以及y军(新设,第13,39,116师团为基干)于6月下旬向湘江东西两侧开始进攻,击灭第九战区以及增援的第六战区军主力,攻克长沙,衡阳,主要作战时间预定为1个多月 第二期作战,ⅹ方面军以第11军从衡阳,第23军(第27,104师团为基干)从广东以及在越南的南方军(第21师团为基干)于7月下旬开始向心进攻,击灭集结第四战区军,占领桂林,柳州,主要作战时间预定为1个半月 第三期作战,ⅹ方面军以y军从衡阳,第23军从广东于9月下旬向粤汉线进攻,击灭第七战区军主力,攻克南部粤汉线要域,主要作战时间预定为1个月这是中国派遣军于44年1月初设定的一号作战计划大纲案,虽然后面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日军的参战部队与计划上极度不吻合,计划与作战时间与实际也有若干差异,但作战目的是一致的,故可对其作一定程度的参考 而参照一号作战的结果可以发现,中国军队第一,第九,第四战区受到重创,第10军被歼灭,第4,13,15,20,26,37,44,58,62,79,暂2等各军伤亡极重,元气大伤,但是大部分军队只是遭受到了歼灭性打击,并未被整建制歼灭;中国军队确实损失惨重,只是中印公路被打通,不仅驻印军回国,在西南的精锐部队开始换装部分美械,更有美械的青年军正在组建 一号作战日军确实沉重打击了重庆政府(主力军受重创,政府公信力下降,兵员枯竭) 但是没有摧垮其抗战企图,目的很显然没有达到 不过,日军确实完成了所有计划,打通了大陆交通线,而且也发挥了一定作用,这个作战目的日军达到了 而在空军方面,日军虽然占领了华南的空军基地,但是中美空军仍然依靠昆明,芷江的空军基地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空战,不仅于1944年6月16日袭击了日本九州,更于1945年1月初彻底将日本的第五航空军取消了发言权,只能说,日军的作战目的仅仅达到了一半。 总而言之,虽然日军取得了胜利,但日军的作战目的,仅仅完成了一半而已 而且,随着太平洋战事的吃紧,日军打算把在华的大部分野战师团抽走,留下来的只有一个第116师团和一堆治安师团(注),而由于日军发动一号作战的缘故,日军留下了相当部分的野战师团,间接加速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溃败 注:随着绝对国防圈作战的准备和新作战方针,大本营决定大量从中国战线抽兵;10月7日,大本营向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中井久太郎中将说明大本营作战指导方策的大要,并转达了兵力转用的方策如下: 1.对于中国方面,除了第36师团之外的5个师团(3,13,32,35,22师团)今年末左右逐次转用于南东,南西方面之外,还有5个师团(第26,37,39,104,战车3师团)于明年春天逐次于现地集结作为大本营的总预备队 2.伴随着上述在中国大陆新设8个独立混成旅团,一般步兵中队增加50名定员 ……以下笔者略 这次指示要调动的兵力,几乎是在大陆上所有的野战兵团,其战力为人约146800名,马约14800头,汽车约1970辆,尤其是其中火力装备达到了重机枪740挺以上,迫击炮90门,联队炮(山炮)88门,作为师团炮兵的野,山炮级火炮240门,105mm榴弹炮24门,战车及轻装甲车1400辆以上以及一般野战工兵约30个中队,称其为中国派遣军的大部分战力也不过分 而1943年,中国派遣军已经被调走了4个师团: 6月 第15师团(根据大陆命第802号前往南方军,编入第15军隶下) 同月 第27师团(根据大陆命第803号前往关东军) 9月 第17师团(根据大陆命841号前往第8方面军) 10月 第36师团(最近预定前往豪北方面) 按照以上态势,中国派遣军的残余部队只有一个甲编制的第116师团,14个两旅团八大队制的治安师团和一个独立混成旅团,这其中除了第116师团以外,都欠火炮和辎重,处于火力和机动力皆无的状态。 战例二 1944年12月13日,日军于棉兰老海发现美军大船团,直扑吕宋方向而来,12月15日这股美军上陆于民都洛岛,至此大本营放弃莱特决战,废止了决号作战计划(注),开始着手强化吕宋战备 注:决号作战是为了策应第35军发动的和号作战(伞兵部队配合第16,26师团,袭击布拉文机场),以第39,71联队及部分重炮部队在卡里加拉附近海岸逆上陆的计划 而吕宋的第14方面军司令官山下奉文与方面军参谋部拟定了持久作战的计划:设立北部吕宋,马尼拉以东以及克拉克西方山地三大据点,方面军主力据守于其中,进行自活自战持久抵抗,牵制拘束并尽可能消耗当面美军

而根据吕宋岛作战的结果,美军于1月9日上陆林加延湾,吕宋岛战役开始,一直打到4月6日,建武集团据守的克拉克据点被克,残部退入雨林里打游击,5月末,振武集团据守的马尼拉以东据点被克,振武集团失去有组织的抵抗,残部退入湖东山区,损失惨重,而固守北吕宋的尚武集团也被美军于6月份突入卡加延河谷,残部退守阿辛河谷,而三个集团也均熬到终战(尚武集团幸存50000人,振武集团幸存15000人,建武集团幸存5000人) 由此可见,山下奉文的部队在1月至6月与美军主力决战也好,6月以后偏安一隅顽抗也好,也牵制了美军十个师以上的兵力在吕宋,而且也消耗部分美军的实力(美军阵亡8310人,受伤29560人,还有10万人的非战斗减员,当然这个比起日军在战役中出现的20万以上的战没者来说小得太多了),直到战争结束,日军残部仍然在吕宋牵制着数个师的美军,可以说山下奉文达到了作战目的 好了,这里本人也仅举了部分情况与部分案例,为的就是想说,关于战斗,不仅要看伤亡以及某些长官的“神操作”,还需要去综合作战环境,后勤,部分案例以及作战目的与性质,去评估这场作战,而不是猎奇式的仅仅探索伤亡与某些“神操作”。

,战史资料的分辨类型和其他难题

在战史研究之中,常常有着不可名状之错误。 在经历了古早评价各色杂乱文宣的混乱时代之后,历史研究开始进入了运用多方面史料比对考证的时代,但是很显然,许多人并没有掌握相应的能力,还停留在旧的“美好时代”之中。 同时对于各种史料的汇编选用,仍存在不少错误。导致各色留言仍在流传,活跃在各色的营销号与茶余饭后的谈论之中。 比如经典的“日军战报撒谎成性”,很多人拿日本海军耳熟能详的大本营发表来举例说明,用以批判日军战报,甚至引申到批判“自情自报原则”这一层面的例子。这是不正确的。「大本营陆军部/海军部发表」仅仅只是新闻的统制手段,并不是「战斗详报」等战报。而战斗详报,是在一次战斗之后向高级指挥机构详细报告的战斗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战斗前彼我的情况、气象、战场的情况、战斗经过、战斗后的形势、将来可供参考的见解和战果,并附有伤亡表和武器弹药损耗表。这是绝密资料,并不会对外公开。[ 二战后期,日军为什么要拼命伪造战报? - 知乎 (zhihu.com)]将两种不同性质的史料混为一谈,并以文宣来质疑档案数值,无疑是一种给学者们带来属于他们的茶余饭后的快乐。 1.对于史料的辨析,文宣类 2.对于史料的辨析,通史类 3.对于史料的辨析,回忆录类 4.对于史料的辨析,联队史类 5.对于史料的辨析,文件类 关于所谓“自情自报原则” 自情自报原则,顾名思义即在研究交战双方的损失时,尽量采用双方自报损失为依据的原则。但在自情自报中,也面临着资料还不如今天这样丰富,双方的统计口径、标准的差异问题,以及主观缩水问题。 但注意,拿双方彼此的文宣拿来对比,是一种不属于“自情自报原则”的情况,自情自报原则与任何所谓战史研究的原则一样,常常有大批初学者犯下错误。自情自报不是简单的拿着两个文宣数字进行简单的比对,或者天天盯着伤亡数字看,琢磨不超过初中水平的数字的加减乘除,或者见到有个内部档案的数据,就不加辨析,直接拿来用了,丝毫不考虑是不是犯了张冠李戴或者关公战秦琼的错误,在网上搜点东西,双方资料复制粘贴,顶多写个表格,再用点“自情自报”这种不伦不类的词汇,这就是民科所谓的“研究”了。然后他们的这种所谓“成果”,又被有些人拿去,用来批判所谓的“日军战报撒谎成性”这一问题,形成奇妙的循环大圈。历史是辩证的,不是简单拿这史料,不加辨析就去引用,如Jin老师就在研究中纠正了童屹立老师研究中的问题[ 对童屹立老师『中日史料对比——抗战期间八路军部分战斗的战绩』一文中的数据进行解释与修正 - 可见战史研究是动态的,辩证的,要加以研究者的思考与辨析。 文宣类,范例:大本营陆军部/海军部发表 其实很多人津津乐道,用以批判日军战报,甚至引申到批判“自情自报原则”这一层面的例子,都是源于这种“大本营发表”,但这并不是所谓的日军战报,这只是用来鼓舞国民士气的文宣而已,实际上,大本营发表,指的是大本营陆海军各自的报道部门,联合或单独对外界发布由陆海军承认的战况。他的流程如下:前线部队报告⇒大本营决定公开范围⇒拟定发表文草案⇒发表文删改并最终认定⇒记者发表报道⇒国民周知。可见,这是标准的各国文宣发布过程,并不是某些人幻想的“战报撒谎成性”(关于战斗详报的分析,详见下文,同时下文也会简单谈论抚恤与统计伤亡的两种流程,互不干扰,某些人的幻想可以就此打住了) 文宣类的各种史料,常常充满着各色过于生动的描写,给人不仅身临其境,更有沉浸式体验之感,但是对照战报描述,便会有“平行宇宙”之感,仿佛你开启了通往新世界或者异世界的大门。 通史类,范例:战史丛书 战史丛书是二战结束后,原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集中了逾100多名编纂官、调查官,走访了15000名经历过战争的军政人员,搜罗了约20万件史料,历时14年编写了102卷本的战史巨著,它通过详实引用的各色史料,较好的从全局展开,讲述了日本官方视角的二战史,但是战史丛书的史料选编有着不小的问题,由于二战后,日本方面销毁了大批珍贵史料,同时大批联队史尚未出版,各参战日军尚未整理完善的部队史,所以除了官方的文件,联队史一类较为可靠的史料之外,引用了大批人员不完整,存在偏差与记忆混淆的回忆录[ 戦史叢書第016巻 一号作戦<2>湖南の会戦 (mod.go.jp)注部分内容]。即使是引用的文件,也存在选取不完全时间段的部队统计,用于整个战役的伤亡的问题,如战史丛书记载,武汉会战第11军战死4506人[ (日)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田琪之译:《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2卷第1分册),第201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但是实际上,这个数据通过查询引用来源[ (日)漢口戦闘司令所:《航空兵団戦斗要報第98号送付の件》(电子化档案),第15页,1938年11月13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C04120645700。]可知,实际上是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于1938年11月8日上午11时20分发表的战报称,武汉会战期间日本陆军在扬子江方面(第11军)于7月下旬至10月下旬期间战死4506名。[ (日) 内閣情報部:《週報 第109号》(电子化档案),第12页,1938年11月16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A06031027100。]依照两份档案出现的时间对比来看,应是11月13日制成的《航空兵団戦斗要報第98号送付の件》引用了日本大本营陆军部11月8日发表的数字。[ 侵华战争中,日军自报的伤亡数字 是否可信? - 知乎 (zhihu.com)]也就是说,该数据实际上是当时日军陆军报道部对外公开的数字。但仅从其统计的时间范围就可看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数据。而同时11军的另一份报告中,武汉会战损失变成了战死7092,战伤19112。[ 《呂集団軍状一般 昭和15年3月 呂集団司令部》] 而这也不是11军的全部伤亡。[ https://mp.weixin.qq.com/s/-kvM4k6cpuWUTid7FJu4hQ武汉会战消灭了多少日军一文的分析] 同时第2军战死2300人、负伤约7300人[ (日)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田琪之译:《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2卷第1分册),第201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 的数据也不是完全精确的,《第2軍状況概要 昭和13年12月10日 第2軍司令部》记载总损失数字为战死2505,战伤7427,比战史丛书中数字略高一些,但是出入并不是很大。[ https://mp.weixin.qq.com/s/-kvM4k6cpuWUTid7FJu4hQ武汉会战消灭了多少日军一文的分析]可见《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一册中提到的武汉会战日军损失数字。第11军报告的损失:战死4506人,战伤17380。第2军损失为:战死约2300,战伤约7300。尤其是第11军的数字。是不完整不完全的统计数字,而丛书不知因为何种因素,就将两个数字并列,作为两个部队的伤亡。而这还可举出数例,如四月作战,《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2卷第2分册记载,日军第21军在1939年的“四月作战”中战死14名,负伤39名。[ (日)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田琪之译:《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2卷第2分册),第106页,中华书局1980年6月版。] 根据日军第21军的战时旬报记载,1939年日军第21军的“四月作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104师团主力于4月5日至11日期间在花县以北地区作战,第18师团主力于4月15日至18日期间在增城以北地区作战;第二阶段,第104师团的江门守备队于4月19日至20日期间在江门附近的防御作战,第104师团的6个步兵大队于 4月21日至26日期间在江门附近的反击作战。 第一阶段,第104师团在狮前市、狮岭圩等战斗中战死69名,负伤197名。[ (日)第21军司令部:《戦時旬報(後方関係)送付の件(5)》(电子化档案),第38页,1939年4月16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C04121007300。]第二阶段,第104师团在江门附近的反击作战中战死13名,战伤43名。[ (日)第21军司令部:《戦時旬報(後方関係)送付の件(8)》(电子化档案),第6-9页,1939年4月16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C04121065600。]另外,日军第21军军医部于4月20日判明,自4月15日以来第18师团战死36名,负伤142名。[ (日)第21军司令部:《戦時旬報(後方関係)送付の件(8)》(电子化档案),第39页,1939年4月16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C04121065600。] 根据以上资料的对比可推知,《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将第104师团在江门附近的反击作战中的战死人数当作其整个“四月作战”的战死人数。总之,对于通史内部的各种数据,在确认非一手数据之后,最好找到原文,加以辨析,不能见到通史上有个数字,就直接拿来进行所谓“自情自报”的比对。 回忆录类,范例:藤原彰《中国战线从军记》《日本人记忆中的二战》(即法兰克・吉伯妮《战争》)《日本人口述“二战”史》等书 这一类的书籍回忆者众多,从外交官到神风特工队队员、731部队军医、战俘监管员、侵华士兵等战犯,从核弹受害者到记者、学生、慰安妇、在华商贩、画家等,他们都从自己的视角讲述了那场隐秘而绝望的梦魇,这些活生生的个体经历,直观地展现了以侵华战争为开端的战争冲突,是如何残酷地毁了包括日本平民在内的东南亚百姓的悲剧,呈现了日本官方的战争观点与民间口述之间的巨大矛盾。 失去理智的屠戮梦魇 不堪回首的堕落与恐惧。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日本人口述“二战”史 (豆瓣) (douban.com)]但是这一类“泛回忆”的内容,常常大量充斥着各种错误,时间与细节上常有错漏之处,需要研究者结合档案与其他人的回忆等多方史料校核,方能尽最大可能还原历史。如藤原彰的回忆“我们刚跑到县城前面,就发现眼前有一条小河,于是越过小河冲进城里街区。我想,如果我们不躲进房子里面, 就会明晃晃地暴露在对方的炮火之下 , 将会非常危险。因为那里是遂川县城的一角,所以我以为我们第三中队是第一个冲入县城的。但是,30 年以后我读到了市川大队长所撰写的回忆文章,说是大队本部最先攻入县城的。说不定第二中队也认为是他们最先攻入县城的吧。也就是说,我们大队全体一起攻入了遂川县城”[ 藤原彰《中国战线从军记》P111] 这一段文字,就很好展示了亲历者回忆之间存在偏差,以及在没有确认之下的二手猜想。这种引申,充斥在各种回忆录之中,要小心选用,结合史料分析。 联队史类,范例:歩兵第三十四聯隊史:岳南聯隊五十年の歩み,工兵第十三聯隊の歴史,《中国驻屯军第三联队战争日志》 日军联队史,是第二次大战后日军联队史,是日军史料中的特殊品种,它主要是由“口述史料”——即日军幸存官兵的个人撰述[ 哪些地方或网站可以看到日军战史(师团史,联队史等)? - 知乎 (zhihu.com)]所构成,多数联队史都是老兵战友会,或是曾经地区性募兵单位独立编撰的。除了引用官方的部队编制、将校表、作战经历外,还包含了大量的个人短篇回忆文章,这些文章有些描述了个人参加的战斗经历,有些描述当地风土人情,还有有感作诗,家信公示等内容,其实就是集体回忆的大杂烩。[ 日军联队史中的死伤数据真的可靠吗? - 知乎 (zhihu.com)]实际上,很多人的回忆,笔记,日后成为了联队史的珍贵内容,如藤原彰的回忆所述“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到中国战线 ,在我参加侵华战争的四年期间,曾经留下了很多简单的笔记。这些笔记写在作战方案用纸的背面 , 在我当年所属的联队编纂战史的时候 ,全部提供给了战史编纂者 。 自 那以后 ,这些笔记就不知道被放到什么地方去了。1975 年,联队战史以《中国驻屯军第三联队战争日志》的书名出版,其中很多地方都大量地使用了我笔记上的内容 。因为我的笔记原件已经丢失,所以我写这本书时只能反过来再利用上述的《战争日志》。”[ 藤原彰《中国战线从军记》P5] 这就很好的展示了联队史的编纂以及反映了原始记录丢失的问题,这在姜克实老师的研究中也多有体现,查找原始资料时发现仅存联队史的二手引用。原始的来源丢失,无法核查的问题。同时,以工兵第十三聯隊の歴史为例[ 工兵第十三聯隊の歴史P975-P976]引用的来源多样,除了本身编纂所带有的大量一手与二手回忆之外,还引用了其他联队史的二手转述内容,官方通史,各类名簿,以及阵中日记与战斗详报一类的一手史料,部队略历等简史概论,后续自卫队出版的官方战史等内容,可靠性不能一概而论,现在展开进行分析。 战斗详报类 兵科联队在战斗结束后,根据实际情况统计死伤人数。日军各联队、大队、中队记录的战斗祥报,是最能直观反映某次战斗该部队出动兵力、战斗损失、弹药损耗的资料。[ 日军联队史中的死伤数据真的可靠吗? - 知乎 (zhihu.com)]但由于战斗详报一般在作战后不久便完成,因此统计数据和实际因该战斗的死伤是不可能准确的。[ 二战后期,日军为什么要拼命伪造战报? - 知乎 (zhihu.com)]但是战斗祥报与官报的偏差,往往是战伤死,以及统计时效的问题,是战时数据的通病,并不应解读成瞒报或漏报。[ 日军联队史中的死伤数据真的可靠吗? - 知乎 (zhihu.com)]实际上,在联队级以下的统计,战斗详报的统计数据可靠性相当的高,但注意三点,一、联队或以上单位存在瞒报的可能。[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战报严重隐瞒了伤亡 | 短史记https://mp.weixin.qq.com/s/r_Gu25suMeYtuQQ67d0yMQ]二、联队或以上单位无法掌握其他部队的伤亡。[ 姜克实:台儿庄战役日军死伤者数考]三、但对于其中的缴获记录要谨慎引用,毕竟日军战报对战果的吹嘘程度可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 日军联队史中的死伤数据真的可靠吗? - 知乎 (zhihu.com)]不能简单的采信联队级以上部队的战斗详报,更不能不看战斗详报的统计时间与统计范围,就简单翻到最后的总表,算不超过初中水平的加减乘除。 个人回忆类 在部队史中,常常在其中的个人回忆中夹杂着一些伤亡数字,这些回忆的可靠性不一,同时部队或者个人判断标准也不一[ 真真假假的日军伤亡数字 - 知乎 (zhihu.com)],所提供的数字有的可以通过多方面史料核验,有时候在材料缺乏的情况下,就成为了唯一的来源,也有许多只知道一个“自情自报”这种原则名词而不懂实际运用的人,直接看到一个数字,就拿去运用,做加减乘除,开始臆想一些其余方面的推论,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一手回忆类 有些是源于士兵自身的回忆,这种回忆常常是士兵通过自身的见闻所知晓的,由于战场的多样性与人的个人感受问题,但期间常常出现内容的混淆,如步兵42联队史中[ 日军联队史中的死伤数据真的可靠吗? - 知乎 (zhihu.com)]就有士兵将忻口会战中的两份师团伤亡报告与联队伤亡报告混淆,得出来了一个奇怪的数值组合。 二手回忆类 二手回忆的可靠性进一步下降,来源于第二手,甚至三手的转述,与实际情况相差的可能已经是三四手的了,典型的“二手”回忆过程如下,听说事件如何如何,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主观的猜测,相较第一手回忆,这样 的二次加工后的回忆,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就要打一些折扣。[ 日军联队史中的死伤数据真的可靠吗? - 知乎 (zhihu.com)] 总之,个人回忆带着极强的主观色彩,可作为一定的参考,用于完善战史研究中的细节,但无法直接认定为严谨的事实,需要其他材料的佐证。进行核对校验,才能够抽丝剥茧,得到正确的结论。至于许多只知道一个“自情自报”这种原则名词而不懂实际运用的人,直接看到一个数字,就拿去运用,做加减乘除,有点头脑的还做个表格,就开始开始臆想一些其余方面的推论,做出不成立的三手或四手的材料,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战损表类 此类表格的可靠性堪比战斗祥报,甚至更胜一筹。因为此类表格多是战斗结束较长时间后进行统计的,对于战斗区分比较明确,统计结果也是相对准确的。战斗详报的截止日期一般不是整场战役的日期,其隶属下各部队的损失统计也有时间差,因此存在一些损失没有纳入统计的情况。而战斗区分表格因为是很长时间后的统计,其完整性和准确性要更强一些。[ 日军联队史中的死伤数据真的可靠吗? - 知乎 (zhihu.com)] 同时在战伤死等问题上,战损表由于统计时间的问题,能够进行一个更为完整的概括与充实。 战死者名录类 这一类的各部队史情况良莠不齐,,其中伤亡数字的统计也源自不同的地方。如步兵第84联队本部保存的原始死殁者名册尚在,该部联队史中完整刊载了该部在华的所有战死者姓名和战死地点,[ 歩兵第八十四聯隊の歩み編纂委員会,《大陸三千里 : 歩兵第八十四聯隊の歩み》,非卖品,1977年,P1]此份资料中的数字应是最为可靠的。大多数部队的原始名册在日本投降时被日军烧毁,日军老兵会在编纂联队史时会依靠靖国神社中保存的牌位名单、日本厚生劳动省保存的抚恤名单等重新进行编纂。由于这些档案存在脱漏,且名单为战后重新编纂,可靠性要略低于前一种战死名单。[ 步兵第23联队的战死者名单是198年该联队战友会从靖国神社和厚生省的名单中逐一挑出作成的,然而由于这两份原始档案中战死日期和番号存在模糊和错误,故根据此整理出来的名单并不一定完整,存在若干人数的漏记。见都城歩兵第二十三聯隊戦記編纂委員会編,《都城歩兵第二十三聯隊戦記》,非卖品,1978年,P858] 部分联队史死者名单依赖老兵的回忆,此类准确性就要差一些,还有些联队,因为经历多次复原,整合,再编成,人员关系较为混乱,提供的死者名单可靠性也是大打折扣。因此,联队史中的死者名单,也不是完全可靠,甚至其平均可靠性并不高于个人回忆,也是需要其他相关资料的进一步佐证,独立使用存在较大风险。[ 日军联队史中的死伤数据真的可靠吗? - 知乎 (zhihu.com)]以步兵第34联队史为例[ 歩兵第三十四聯隊史:岳南聯隊五十年の歩みP893 ],其中正文部分的明确战死的日军小队长就没有进入后方的战死者名录之中.[ 歩兵第三十四聯隊史:岳南聯隊五十年の歩みP899-910] 文件类 对于日军来说,有着各式各样的文件,在战争中分别各有用途,笔者再此只能总结几种在日军伤亡研究中较为常见的种类进行综述 战斗详报类 战斗详报在联队级及以下的统计在前文已述,是较为可靠的,但是在师团,军这一更高层次的统计之上,就存在缩水漏报的情况[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战报严重隐瞒了伤亡 | 短史记https://mp.weixin.qq.com/s/r_Gu25suMeYtuQQ67d0yMQ ]程兆奇教授,利用日本上海派遣军参谋长饭沼守的日记,对淞沪会战的日军损失进行研究时,程教授指出:“《饭沼守日记》11月16日附有详细的各部队伤亡表,其中除重藤支队迄于11月6日(至10日无变化),其余均迄至11月10日,其日恰是上海沦陷前夜。此表数字,统计于中国主力部队撤守之后,日军得以从容、准确地统计,而且饭沼守特别说明这些数字经过了“核正”,应该是最可靠的数字。”[ 程兆奇,《八一三日军死伤人数钩稽》,收录于严耀中,《论史传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P444-460]将这一份军级报告与下属各师团的战斗详报统计进行比对,就会发现其中暗藏玄机。

【图:一份诺门罕事件的日军战死者的死亡证明书,由步兵第25联队长关根久太郎签发】 日军的战斗详报则是逐级上报,日军的军司令同战死者抚恤并无关系,也不会看到由联队长填发的战死通知。这样就留下了战报缩水的空间,既然上级不会来逐一核对上报的战死者人数和寄发的战死通知之间的差异,那么战报中瞒报的死亡者,不会影响战死者接受正常的抚恤和入祀靖国神社。因此,师团长在向上级汇报时,就会把死伤者人数修改得好看一点。 【图:日军战时死亡者汇报体系与抚恤体系关系图】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现象,饭沼守把这个严重缩水的数字告诉了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松井石根信以为真,并记入了日记之中。结果是1938年2月14日,松井石根前往上海东本愿寺祭典战死者,看到上海派遣军的战死者骨灰多达21000罐,大吃一惊。松井石根感到异常愧疚,在日记里留下了自责的语句。[ 《松井石根大将の陣中日記》,1937年10月28日;1938年2月14日,芙蓉書房,1985年,P58,P218]不过意识到自己可能被下级忽悠了的松井石根并未对此深究,这可能是日军一直有此惯例,上级和下级早已形成一种默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军的“战死者”只是指直接被对方打死的将士,并不含因为负伤或作战时生病,送至野战病院后才死亡的人。至于“死殁者”,则包含了“战死者”、“战伤死者”和“战病死者”,负伤或生病的日军在后方野战病院死亡后,野战医院要将死亡信息通知联队长,并登记在联队本部的死殁者名单上,故死殁者人数会多于战死者人数。  综上所诉,某些人心心念念的:“日军战报撒谎成性瞒报伤亡,不给抚恤,神社数字不可靠”这种说法,我们简单概括一下,首先日本的战报统计在联队与以下级别是比较可靠的但是联队级以上单位,存在着故意瞒报损失的现象。故对于日军战报中的损失数字应当小心使用,既不能完全相信其准确,也不能一概否定。遇到日军高级单位的报告和个人日记,更应寻求其下级单位的资料佐证,或寻求日本厚生省和靖国神社内保存的战殁者名单,方可还原一个更加接近真实的数字。[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战报严重隐瞒了伤亡 | 短史记https://mp.weixin.qq.com/s/r_Gu25suMeYtuQQ67d0yMQ} 统计伤亡的上报与抚恤实际上是分开的,并不是你幻想的我不报伤亡,就能不给抚恤了,这是意淫,军司令同战死者抚恤并无关系,也不会看到由联队长填发的战死通知。这样就留下了战报缩水的空间,既然上级不会来逐一核对上报的战死者人数和寄发的战死通知之间的差异,那么战报中瞒报的死亡者,不会影响战死者接受正常的抚恤和入祀靖国神社。而这不是质疑什么神社数据不可靠的申必理由。

史料来源:1二战后期,日军为什么要拼命伪造战报? - 知乎 (zhihu.com)

2对童屹立老师『中日史料对比——抗战期间八路军部分战斗的战绩』一文中的数据进行解释与修正 - 知乎 (zhihu.com)

3二战后期,日军为什么要拼命伪造战报? - 知乎 (zhihu.com)

4戦史叢書第016巻 一号作戦<2>湖南の会戦 (mod.go.jp)注部分内容

5(日)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田琪之译:《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2卷第1分册),第201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6(日)漢口戦闘司令所:《航空兵団戦斗要報第98号送付の件》(电子化档案),第15页,1938年11月13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C04120645700。

7(日) 内閣情報部:《週報 第109号》(电子化档案),第12页,1938年11月16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A06031027100。

8侵华战争中,日军自报的伤亡数字 是否可信? - 知乎 (zhihu.com)

9《呂集団軍状一般 昭和15年3月 呂集団司令部》

10https://mp.weixin.qq.com/s/-kvM4k6cpuWUTid7FJu4hQ武汉会战消灭了多少日军一文的分析

11(日)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田琪之译:《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2卷第1分册),第201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12https://mp.weixin.qq.com/s/-kvM4k6cpuWUTid7FJu4hQ武汉会战消灭了多少日军一文的分析

13(日)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田琪之译:《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2卷第2分册),第106页,中华书局1980年6月版。

14(日)第21军司令部:《戦時旬報(後方関係)送付の件(5)》(电子化档案),第38页,1939年4月16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C04121007300。

15(日)第21军司令部:《戦時旬報(後方関係)送付の件(8)》(电子化档案),第6-9页,1939年4月16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C04121065600。

16(日)第21军司令部:《戦時旬報(後方関係)送付の件(8)》(电子化档案),第39页,1939年4月16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C04121065600。

17 日本人口述“二战”史 (豆瓣) (douban.com)

18藤原彰《中国战线从军记》P111

19哪些地方或网站可以看到日军战史(师团史,联队史等)? - 知乎 (zhihu.com)

20日军联队史中的死伤数据真的可靠吗? - 知乎 (zhihu.com)

21藤原彰《中国战线从军记》P5

22工兵第十三聯隊の歴史P975-P976

23日军联队史中的死伤数据真的可靠吗? - 知乎 (zhihu.com)

24二战后期,日军为什么要拼命伪造战报? - 知乎 (zhihu.com)

25日军联队史中的死伤数据真的可靠吗? - 知乎 (zhihu.com)

26淞沪会战期间,日军战报严重隐瞒了伤亡 | 短史记https://mp.weixin.qq.com/s/r_Gu25suMeYtuQQ67d0yMQ

27姜克实:台儿庄战役日军死伤者数考

28日军联队史中的死伤数据真的可靠吗? - 知乎 (zhihu.com)

29真真假假的日军伤亡数字 - 知乎 (zhihu.com)

30日军联队史中的死伤数据真的可靠吗? - 知乎 (zhihu.com)

31日军联队史中的死伤数据真的可靠吗? - 知乎 (zhihu.com)

32 日军联队史中的死伤数据真的可靠吗? - 知乎 (zhihu.com)

33歩兵第八十四聯隊の歩み編纂委員会,《大陸三千里 : 歩兵第八十四聯隊の歩み》,非卖品,1977年,P1

34步兵第23联队的战死者名单是198年该联队战友会从靖国神社和厚生省的名单中逐一挑出作成的,然而由于这两份原始档案中战死日期和番号存在模糊和错误,故根据此整理出来的名单并不一定完整,存在若干人数的漏记。见都城歩兵第二十三聯隊戦記編纂委員会編,《都城歩兵第二十三聯隊戦記》,非卖品,1978年,P858

35日军联队史中的死伤数据真的可靠吗? - 知乎 (zhihu.com)

36歩兵第三十四聯隊史:岳南聯隊五十年の歩みP893

37歩兵第三十四聯隊史:岳南聯隊五十年の歩みP899-910

38淞沪会战期间,日军战报严重隐瞒了伤亡 | 短史记https://mp.weixin.qq.com/s/r_Gu25suMeYtuQQ67d0yMQ

39程兆奇,《八一三日军死伤人数钩稽》,收录于严耀中,《论史传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P444-460

40《饭沼守日记》,收录于南京戦史編集委員会,《南京戦史资料集》,偕行社,1989年,P180-191。其中吉住为第9师团(师团长为吉住良辅中将)

41《第9師団作戦経過の概要(上海附近の戦闘より南京攻略に至る)》,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档案

42淞沪会战期间,日军战报严重隐瞒了伤亡 | 短史记https://mp.weixin.qq.com/s/r_Gu25suMeYtuQQ67d0yMQ

43淞沪会战期间,日军战报严重隐瞒了伤亡 | 短史记https://mp.weixin.qq.com/s/r_Gu25suMeYtuQQ67d0yMQ

44 《第13師団上海附近の会戦戦闘詳報》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档案

45 《第13師団上海附近の会戦戦闘詳報》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档案

46 《歩兵第65聯隊老陸宅、馬家宅附近戦闘詳報》,收录于福島民友新聞社,《ふくしま戦争と人間》,福島民友新聞社,1982年,P77

47淞沪会战期间,日军战报严重隐瞒了伤亡 | 短史记https://mp.weixin.qq.com/s/r_Gu25suMeYtuQQ67d0yMQ

48 防衛研修所戦史室,《陸軍軍戦備》,朝雲新聞社,1979年,P57-58

防衛研修所戦史室,《陸軍軍戦備》,朝雲新聞社,1979年,P57-58

49《戦時死者及生死不明者報告手續》,收录于《官報》,1935年01月23日

50《松井石根大将の陣中日記》,1937年10月28日;1938年2月14日,芙蓉書房,1985年,P58,P218

51淞沪会战期间,日军战报严重隐瞒了伤亡 | 短史记https://mp.weixin.qq.com/s/r_Gu25suMeYtuQQ67d0yMQ

【龙腾社001】战史的阅读、研究和史料选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